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第4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张全之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并非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确是一个论域广阔、内涵丰富、研究很不充分的学术领域。本刊作为国内第一份对该问题进行专题性研究的集刊,试图呼唤对此论题有兴趣的学界同人、朋友,开展这一课题的专项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以“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我们已经举办过四届,下一届正在筹备中;比会议稍微延迟一点,本刊也出到了第四期。正是通过连续的探讨和开掘,区域文化与文学关系得到更为深入的研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我们对此深感欣慰。

当今已是“全球化时代”,我们无可逃避地坐上了时代高速行驶的列车,奔向“地球村”。我不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是一个乌托邦的华丽现形,还是一个“恶托邦”的骤然降临?其实历史的经验已经昭示:人们兴冲冲奔向的目标,常常与人们的期待相反。但不管怎样,“全球化”的潮流势不可当,在这一过程中,乡土的地域性特征正在消失。“区域”的界限已经模糊,城市的同质化带来了人们生活的高度雷同。现在,从哈尔滨到海口,从青岛到西安,在高级酒店里举行的婚礼仪式,几乎都是相似的,新娘穿的婚纱,都经常是一个款式甚或是一个品牌。所以说,“全球化”是一趟没有返程的列车,它把我们带到一个没有乡土、没有区域特征的世界,在那里我们的文化之根也会溶解,这就像一群被运往肉联厂的猪,最终都会变成统一品牌和统一包装的火腿肠。当我们面对这样一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只是表达困惑和不满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思考,需要在区域或者地域文化迅速消失的地方,找到它们曾经存在的证据,描摹出它们曾经的曼妙身姿。很显然,大量的文学作品保存着这些宝贵的文化根脉,只是它隐藏着,从不轻易现身,这就需要通过我们的研究,让它展露真容。

如果说全球化是一个世界性潮流,那么中国的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当今中国的乱象,区域特征的消失,并非都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而是我们在貌似全球化的潮流下自以为是地做着很不“现代”的事情,我指的是当今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这是一个简单、粗暴、蛮横的过程,在一台台大型的挖掘机下,作为地域的种种特征被掩埋,一幢幢面孔相似的大楼高高耸立。我们很长时间认为这是全球化的必然后果,事实上全球化并非如此简单。全球化固然会导致“地方性”的消失和同质化世界的出现,但它作为一个现代性过程,其实是十分复杂的,是内部充满矛盾的复合体,它极少会借助权力或暴力摧毁作为文化的地方性特征。甚至它有时会以文化的多样性、价值的多元性来支撑着全球化的复杂过程。所以说,我们对全球化的描述和感受,更多的是“中国式”的全球化,而非世界潮流的全球化。所以说当今中国的种种状况,既有全球化的影响,更有我们自己的“特色”,这尤其需要我们立足实际,爬梳文献,去寻找文学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在对这一复杂关系的剖析中,体味区域文化赋予文学的独特魅力。如果说这类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抵抗全球化或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显然言过其实,但如果说以此来反思在社会进程中文学的区域性及其与现代性之纠葛,则是恰当的。本期所刊论文,多数都怀有这种理论期待,充分展示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本期共有论文22篇,根据内容大致划分为六个栏目,每个栏目聘请了一位专家作为主持人,并对该栏目的论文进行评议。现在来看,这22篇论文均属上乘之作,栏目专家的点评也准确到位,这就给主编省去了在这里进行重新评点的辛苦,所以特向这些栏目主持人表示感谢。

本刊出至第四期,历时多年,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学界前辈、同人和朋友的帮助。由于刊物不是所谓的核心期刊,所以约稿极难。但很多专家不顾刊物地位的卑微,慷慨赐稿,让我们深为感动,尤其一些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学者出手相助,更让我们受宠若惊。所以在这里,我代表编辑部感谢给本刊赐稿的所有作者,您对本刊的支持,是我们的最大荣幸,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渴望在今后继续得到您的支持!

张全之

2016年7月13日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