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衍化与展开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主要内容

本书在“中国文论古今演变”的总体思路下,在对传统词学理论批评系统考察的基础上设计构架。专注于从不同词学专题的承纳接受与历史生成入手,考察特定时期的词学理论构架与批评展开内涵。其所及时段自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所涉材料既包括以论说、序跋、评点、书信等形式直接呈现的,也包括以选编、注考、创作、纪事等形态间接表现的;所设专题则主要包括词学体制论、创作论、审美论、批评论、宗尚论、词人论等方面的内容。其主要内容与所持观点大致如下:

上编“民国时期重要词学理论命题的承纳与建构”,主要考察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的体性论、词情论、词意论、词气论、词律论、词境论、用事论的承纳与建构。其大致认为:1.词作体性论是民国时期传统词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主要体现在四个维面:一是偏于从艺术体制与内在质性的角度;二是偏于从创作旨向与艺术功能的角度;三是偏于从音调变化与审美表现的角度;四是偏于从面貌呈现与风格特征的角度。其论既有力地界划开诗、词、曲等文体特征,又进一步改变人们对词体的观念与态度,也为民国时期词的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2.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的词情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情”作为词作生发之本的继续标树;二是对词情表现特征与要求的论说,其主要体现在含蓄蕴藉与真实自然要求之论中;三是对“情”与其他创作因素关系的探讨,其主要体现在“情”与“景”、“意”、“辞”关系之论中。3.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的词意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词作之本“意内言外”论的继续标树;二是对词意表现特征与要求的论说,其主要体现在新颖独创、含蓄深致、真实自然、圆融浑成、不可取巧与精粹凝练、切实充蕴要求之论中;三是对“意”与其他创作因素关系的探讨,其主要体现在主体艺术表现能力与意致呈现关系、词作构思、用笔与表意关系,词作用语与意致呈现关系之论中。4.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的词气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气”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继续标树;二是对词气表现特征与要求的论说,其主要体现在潜伏流贯与运转自如及反对有书本迂腐之气论中;三是对词气呈现与创作因素关系的探讨,其主要体现在词作用笔与行气关系及词人性情与词气关系之论中。5.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的词律之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偏于对协律的标树之论;二是偏于对协律的消解之论;三是主张协律与破律相结合之论。其中,在第一个维面,很多词论家对协律的必要性不断予以强调,对如何协合音律予以了探讨。在第二个维面,不少词论家对拘守声律之论不断予以批评与消解。在第三个维面,不少词论家从较为综合的眼光与更为平正的视点出发,对词律表现之道予以会通,他们一方面强调协律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对协律持较为融通平正的态度,主张因意而音,律为意用。上述三个维面,相互交融、相互补充,共构出民国时期传统词律之论的主体空间,将词律论推向一个新的平台。6.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的词境论,主要体现在四个维面:一是对“境”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继续标树;二是对词境表现要求的论说,主要体现在真实自然、深致静穆与新颖别致之论中;三是对词境类型划分的辨析;四是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反思与消解之论,主要体现在张尔田“流弊甚大”说、邵祖平“舍词境而论词心”说、胡适“不很清楚”说、顾随“代以人生”说、唐圭璋“不可舍情韵”说等之中。传统词境论在此时期有了更多质的跨越与内在提升。7.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的用事之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词作用事的要求之论;二是对词作用事之法的探讨;三是对词作用事的分析之论。其中,在第一个维面,包括两条线索:一是要求词作用事自然妥帖圆融之论;二是要求词作用事灵活、事为意用之论。在第二个维面,词论家们将辩证原则充分运用到对事典运用的论说之中。在第三个维面,词论家们对词之寓事用典的多方面理据与相关注意之处、优缺点等予以论说。上述三个维面,从主体上展开了传统词学用事之论的空间,将词学用事论的内涵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

中编“民国时期重要词学批评命题的承纳与衍化”,主要考察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中的尊体之论、雅俗之论、体派之宗论、南北宋之宗论、“明词”之论、“清词”之论的承纳与展开。其大致认为:1.尊体之论在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仍然存有很大的空间,其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从诗词同源或同旨的角度;二是从创作实践之难的角度;三是从有补于诗歌艺术表现的角度予以推尊。尊体成为民国时期词学批评的显在标志及主体性特征之一。此时,亦出现个别消解性之论,如龙榆生“尊体之言亦已成过去”说等,从一个侧面透视出词体观念的现代化历程。2.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的雅俗之论,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对去俗崇雅观念的继续标树;二是对雅俗呈现之论的多维面探讨,其主要体现在对雅俗呈现与情感表现、主体学养、语言运用、审美境界创造关系的不同论说之中。3.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的体派之宗论,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偏重对婉约之体的继续推扬之论;二是主张婉约与豪放不可偏废之论,如吴梅“固无所谓宗派”说、邵祖平“不忍婉约、不敢豪放之苦”说、龙榆生“既无所容心”说、顾随“原不可分”说等,此两方面线索各有推阐与交集。后一维面论说立足于对体派偏尚的反思和消解,有力地提升了传统词学体派之宗论的层次与水平。4.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的南北宋之宗论,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偏重对北宋词的继续推扬之论;二是主张兼融并取南北宋词之论,如龙榆生“妄为轩轾”说、薛砺若“六个时期”说、赵尊岳“原无两宋之别”说等,两方面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的交集与建构关系。后一维面论说对南北宋偏尚予以不遗余力的破解,极大地深化与完善了南北宋之宗论的内涵。5.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的“明词”之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明词总体性否定的继续判评;二是对明词衰亡的多元分析探讨;三是对词亡于明的消解与纠偏之论。其中,在第二个维面,人们主要从词曲相混、自度曲律、萎靡软俗、意格不高等方面对明词之弊予以了论说;在第三个维面,况周颐、赵尊岳从较为辩证的角度论说了明词的不足与值得肯定之处,显示出超越于时代的卓越识见。6.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的“清词”之论,主要体现在对清词复兴的不断标举、对清词演变发展史的勾画梳理及对清词不足的多视点批评之中。其中,在第一个维面,清词“复兴”之论成为传统词学一以贯之的主体声音;在第二个维面,人们对清词流变予以分期,对清词流派的衍化予以了勾画;在第三个维面,人们评说清词在声韵表现方面显示出劣势,存在创新不足,有些或过于拘谨或过于随意等缺欠,将对清词的反思观照不断展衍开来。

下编“民国时期词学对典范词人批评的承纳与展开”,主要考察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中的苏轼之论、周邦彦之论、秦观之论、辛弃疾之论、姜夔之论、吴文英之论、张炎之论的承纳与展开。其大致认为:1.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中的苏轼之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为襟怀才性与艺术特征论;二为词法技巧论;三为苏辛比较论。在第一个维面,词评家们肯定苏轼的天雨才华,品评其词的艺术特征,并予以了推扬。在第二个维面,词评家们就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和其词是否协韵进行了详细论析。在第三个维面,词评家延续历来的苏辛比较之论,就两人之词的创作技巧、意境呈现、风格表现等方面展开了评述。2.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中的周邦彦之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艺术特色论;二是词法技巧论;三是创作成就论。在第一个维面,词论家们对其沉郁顿挫、以赋为词、富艳精工、工于体物等艺术特征展开了论说。在第二个维面,词论家们对其知音审律、用字凝练传神、作词有明确法度予以了论析。在第三个维面,词论家们对其精心雕琢而自然天成的创作成就予以了推扬。3.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中的辛弃疾之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词人襟怀情性与创作才力论;二是词作内涵与艺术特征论;三是苏辛比较论。在第一个维面,词论家普遍对辛弃疾胸怀广大、有情性、有恢宏才力予以了推扬。在第二个维面,词论家评说其词作充满爱国思想,其词作不仅有豪放之音,也见婉约之气。在第三个维面,词论家们在评说辛、苏之词以境界阔大、情感豪爽著称的同时,也对辛弃疾情感表现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持以分析论说。4.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中的姜夔之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襟怀情性论;二是艺术特征论;三是姜吴比较论。在第一个维面,词论家们对其人格独立、情性真挚等予以了论说。在第二个维面,词论家们对其用笔精巧、善协音律及清空骚雅的艺术风格展开了论析。在第三个维面,词论家们从风格特色、创作情性等方面对比了其与吴文英的创作异同。5.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中的吴文英之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周吴比较论;二是下字用语论;三是创作得失论。在第一个维面,词论家们普遍对吴文英以周邦彦为师而自成一家予以了称扬。在第二个维面,词论家们围绕其用字密丽、炼意深致、匠心独运进一步展开了评说。在第三个维面,词论家们对其创作得失进行了多样的分析评说。6.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中的张炎之论,主要体现在四个维面:一是词作主题抒写之论;二是艺术风格表现之论;三是词体声律运用之论;四是词史地位之论。其中,在第一个维面,一些批评家讨论了其词的黍离主题,探寻了其抒写缘由及表现手段等。在第二个维面,一些词论家通过寻绎其雅正清空艺术风格的源头,揭示其词的平淡韵致,并指出清空风格易生空疏之弊。在第三个维面,一些批评家探讨了其词的音律运用,认为其平、上、去三韵杂而入声韵极为严密。在第四个维面,一些词论家以姜夔为坐标,进一步标示了张炎的词史地位。

本书对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中的一些论题也有意识地予以了省略。具体来说,在词学体制论领域,民国时期词学对词源之论的承衍论说并不见有太多新意;在词学创作论领域,民国时期词学对词法之论的承衍论说也少有特色;在词学审美论领域,民国时期词学对词味之论、词韵之论、词趣之论、词格之论的承衍论说也比较少,且新意无多;在词学批评论领域,民国时期词学对正变之论的承衍论说也比较少。在上述专题领域,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都相对少有建树。这从不同方面显示出民国时期词学关注点的一些变化及其在理论批评建构上的着力所在,显示出传统词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承衍创新与萎缩消退的内在变化与消长。

总之,本书依据运用文献说话的传统之法,立足于翔实材料;遵循系统联系及将历史发展与逻辑观照相结合的辩证方法,将历史实证与逻辑推衍有机融合;遵循由点到线、由点到面的点、线、面三结合原则;以专题理论建构与批评展开为纲,以其中更细部而关键性的论说为聚结点,以清晰地阐发不同论说内容与衍展线索为宗旨。其总体观点是: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是难与清代词学相比的。但其在一些命题上或体现出卓越之见,或有着独特之处,或显示认识蜕变,进一步延展了传统词学的触角,完善了传统词学的建构与展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流程似入“末世”而却非回光返照,其面貌似相对稳态而内含化转与开新,体现出由古典向现代过渡与转型的重要意义。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在承纳与衍化的细致变化中,呈现出独有的面貌。其“保守性”与“自觉性”共生、“建构性”与“破解性”并存、“传统性”与“现代性”糅合,是对中国文论发展之民族性道路及特色与现代化视域及方向的生动诠释与实体呈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