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西方史学理论与历史书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对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家的个体研究

本书的中篇以剖析当代西方著名史学理论家凯斯·詹金斯、伊丽莎白·厄尔玛斯、弗兰克·安克斯密特、约恩·吕森所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史学思想为中心,从个体层面深入探讨后现代主义在史学理论层面上的主要指涉、立论逻辑、思想纠葛,以及叙事主义历史哲学之后可能发展出的新的理论范畴。

英国后现代史学理论家凯斯·詹金斯在其成名作《再思历史》中,对现代西方史学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批判,并试图建构一套后现代史学理论体系。本书在第五章就其思想理路指出,詹金斯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层面合成了一个后现代式的史学观念,并由此对真理、事实、客观、偏见、移情、科学等现代史学中的常识性观念进行了辩驳,最终渲染出“在后现代世界做历史的方法”。其观点吸纳了利奥塔、福柯、罗蒂、怀特等人的思想,但同时又带有自身更为犀利、尖锐、激进的后现代思想特点。这些恰好有助于我们清晰地窥见后现代主义挑战历史学的基本脉络,辨识其背后所隐喻的真实目的,进而才有可能探究回应后现代挑战的基本途径。

时间之于历史是一种基础性因素,而历史学是一门关于时间的科学。但是,历史学家是以何种时间观念借以历史化过去和进行历史书写的,这在以往似乎不成其为问题。因为自编年史传统形成以来,历史时间不言而喻地变成了一个同质性、单向度、线性发展、客观中立的空置之物,历史学家只需要向其间不断填充内容就大功告成了。然而在后现代主义挑战之下,时间问题渐趋成为近年史学理论研究中一个较为集中的热点。美国后现代理论家伊丽莎白·厄尔玛斯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了“节奏时间”观念,旨在对于现代史学的历史时间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同时也是对自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现代文化价值观念的一种反省。本书在第六章集中讨论了历史时间和厄尔玛斯的“节奏时间”观念,指出西方历史时间观念的形成与现代性密不可分,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化的结果之一。历史时间经过理性化、科学化、全球化的过程逐步被规制成具有同质性、无限性、单一性、线性、中立性特征的时间体系。历史时间观念也成为现代西方历史认识和历史书写范式形成的基础,并最终促成了现代史学专业化的完成。在以往对一元论历史时间的反思和有关多元时间理论的影响之下,厄尔玛斯提出了“节奏时间”观念,强调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节奏性,历史也随即表现出多维度、异质性、多线并存的状态。这或许为我们重新思考历史书写中的时间问题和建构新的时间观念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

安克斯密特是叙事主义历史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当代最具原创性的史学理论家之一。但在20世纪90 年代之后,他却逐步从叙事主义转向历史经验理论,并系统阐述了这一新理论范畴的主要内容及其与史学实践的关系,意在以此超越“语言学转向”以来的理论旨趣。本书在第七章着重指出,安克斯密特称自己的历史文本理论为表现主义,以区别于海登·怀特的文学理论式的文本主义。其历史表现的目标是实现与过去的直接接触,而历史经验的作用就在于可以超越文本中介达成过去的再度呈现。其中,他所提出的主客观性之间的复杂关联、超越科学之上的情感体验的作用、经验与语言的关系,以及创伤、崇高和历史意识、历史记忆的关系等问题,独辟蹊径地展现出史学理论在当下的一种新视角。

德国历史哲学家吕森在当代国际史学理论界和历史教育界是很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也是当今世界被阅读最为广泛的史学理论家之一。在有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取舍上,他主张走一条中间路线。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历史学需要现代主义基础上的科学诉求和确定性为导向;另一方面,又必须认识到后现代主义理论在历史思考方面所作出的新的拓展与深化。本书在第八章深入讨论了吕森提出的学科范型概念,这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且内涵丰富的概念系统,是其对历史学科构成和历史思维结构的理论构建。在学科范型论中,吕森处理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之间的差异性与价值取向的矛盾性,并将二者共同融汇到人类历史意识和历史学科的发展进程中。吕森之所以能将现代与后现代的历史思考恰当地归并到学科范型的概念系统之中,很大程度上是缘于他对理性的坚持。在吕森对人文关怀和伦理思考的总体诉求中,理性始终作为一个贯穿其间的决定性因素。重提理性这个被后现代主义所鞭笞的现代性因素正是吕森史学理论的特征,但在此理性绝不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普遍性、统一性以及与宏大叙事相关的、凝聚了本质主义特点的思想观念,而是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维度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