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原译者序
本书论述的是中英关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著者Leonard Kenneth Young是英国学者,中文名字叫杨国伦,192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51年伯明翰大学毕业,50年代后期曾在马来亚大学执教。1960年以后定居中国香港,曾任香港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代理副校长等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正值清王朝病入膏肓,奄奄待毙之时。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时刻准备扑向这个半死人,以攫取一部分肢体。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将半殖民地中国的虚弱性暴露无遗,引起列强一拥而上,大肆劫掠。这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掠夺各项让与权,划分在华势力范围的年代;也是中国人民酝酿变革,誓死抗争,掀起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并遭受到八国联军野蛮镇压的年代。这是中国人民经历空前苦难和屈辱,各种重大事件接踵而至的动荡不安的年代。
这时的英国正值维多利亚女王时代(1837—1901)的末期。盛极一时的“日不落”大英帝国虽然仍拥有相当大的实力,但已逐渐丧失昔日的光辉,衰落的迹象随处可见。是它,曾以其坚船利炮,不可一世地冲开了老朽的中华帝国的大门,并在侵略中国上稳执牛耳达数十年之久;如今却面对俄法同盟和后起的日、德、美等国的竞争,不得不为保持其在华既得利益而焦虑不安了。为此,英国的索尔兹伯里第三届内阁不得不调整其对华政策;由视中国为英国的禁脔转而参与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划分,并开始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试图寻找盟友,终于在1902年缔结了“英日同盟”。这不能不说是英国对外政策方针的一次历史性大变化。
本书选择中、英两国均处于重大转折的时期来论述中英关系,自然是内容丰富而饶有兴味的。本书有三大优点:一是立论公允,较少偏见;二是叙事详明,条理清楚;三是史料充实,言必有据。著者在本书中广泛使用了英国外交部、殖民地部、海军部、陆军部、内阁及英国驻华使领馆的档案,以及索尔兹伯里、张伯伦、兰斯多恩等许多人的私人文书和英国议会文书,此外,还参考了一些中国和他国的历史文献,这是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
本书是译者在研究中英关系史的过程中翻译的。原著于1970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书的第1—7章由刘存宽翻译,第8—12章由张俊义翻译,全书由刘存宽负责总校。译文若有不妥之处,敬希读者指正。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范明礼、王昊二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此致谢。
刘存宽
90年代第一春于中国社
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