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已故哈佛大学教授海陶玮(James Robert Hightower,1915—2006)是美国最早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专业学者,当代美国汉学界名声赫赫的康达维(David R.Knechtges)、梅维恒(Victor H.Mair)、艾朗诺(Ronald Egan)等都是他的学生。对于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国内外学界此前还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刘丽丽博士的专著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
美国人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的来华传教士,如娄理华(Walter M.Lowrie,1819—1847)率先将《关雎》《卷耳》翻译成英文,卫三畏(Samuel W.Williams,1812—1884)也最早向西方读者介绍了《聊斋志异》。[1]但总体而言,传教士的关注焦点在中国的历史、社会、宗教以及汉语学习,文学只是偶一为之,而且无论翻译还是研究,均处于业余水平,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海陶玮的出现,使美国的中国文学研究进入了专业阶段。面对这位先驱和奠基人留下的丰厚遗产,丽丽选择陶渊明作为切入点,是非常明智的。海陶玮的陶诗翻译和研究开始早、起点高,在西方学界影响巨大,集中体现了他的学术成就。更为难得的是,他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态度受到了陶渊明的深刻影响,学术研究内化为自身血脉,构成了西方汉学界一道独特的风景。本书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是一大亮点。
丽丽出身中国古典文献学,攻读比较文学专业博士有优势,但也存在外语方面的劣势。入学后她花大气力提升语言能力,进步很快。2018年上半年她顺利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访问学者资助,赴美国访学和收集资料,为本书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在哈佛大学等地收集了有关海陶玮的几乎所有文献,但限于内容和篇幅,本书以陶诗的翻译和研究为中心,其他方面,如海陶玮对宋词的研究、在哈佛的教学、与叶嘉莹先生的交往等,今后都可以单独写成论文乃至另一本专著。期待丽丽在成功转型后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绩。
顾钧
2019年9月30日

(哈佛大学官网海陶玮照片)
[1]参阅拙文《也说 〈聊斋志异〉 在西方的最早译介》,《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第3期;《美国人最早的 〈关雎〉 英译》,《中华读书报》2014年7月16日;《漫谈 〈卷耳〉 英译》,《书屋》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