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作家代际研究,已然成为当前文学研究热点之一。祁春风的《自我认同与青春叙事——“80后”作家研究》一书,也是这方面的新成果。这本书是他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当初,他在博士论文开题前,拿着几个选题和我商量,我建议他选择了“80后”作家研究课题。理由是,一方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80后”文学现象可以进行初步的系统的研究了;另一方面,他自己本人就是“80后”,研究同代作家有独特的优势,也具有很好的研究潜力。根据我自己的经验,作为“60后”,我的研究视野最多只能触及“70后”作家,再年轻的作家就很难做出系统关注了。所以,文学批评、学术研究也需要有代际传承的意识。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
同代人的批评和研究天然地具有许多优势,共同的时代经验,相似的成长经历,让研究者对作家有更多的“同情之理解”,对作品有更加亲切细腻的感受,对作品意义和价值也有独到的见解。最典范的同代人批评和研究是胭脂斋评点《红楼梦》。虽然至今胭脂斋的身份以及与曹雪芹的关系都难以确定,但他(们)无疑是曹雪芹的同时代人,而且肯定是对曹雪芹了解很深的人。所以,胭脂斋的批语对曹雪芹的思想情感、创作意图、作品结构、隐喻、人物形象做出了最贴切的说明和阐释,成为后世“红学”研究最重要的参考文献。当然,同代人的批评和研究也容易产生一些缺陷,需要尽量克服。由于审美距离太近,情感共鸣过深,处理不好的话,研究者就容易陷入与同代作家作品的相同的话语体系和方式中去,并会对学术所必需的客观性产生影响。
祁春风的“80后”作家研究,自然也有同代人批评和研究的优势与缺陷,但尽量地做到了扬长避短,展示了自己比较突出的个性特点。
首先,他选取了一个新颖、恰当的研究角度。以往多数研究者,一般从文学市场、媒介、青年亚文化等角度去研究“80后”文学,虽然也解读了21世纪初期这一突出的文学现象,但基本上还停留在文学外部研究、文化研究等层面。而祁春风充分利用同代人的感同身受的优势,运用宽泛的自我同一性、身份认同等理论,突入创作心理、文本细读的研究层面,对“80后”作家的创作动机、特征和价值予以探究。正如他自己所阐述的,“‘80后’一代在相对传统、单一的文化环境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而在青春期遭遇了中国社会的巨变,进入后现代文化主导下的多元文化环境,原有的精神、价值体系被颠覆了,于是发生了自我认同的危机”。运用创作心理这把钥匙,祁春风开启了“80后”文学的内部风景。于是,此书的主体部分阐释了“80后”作品中自我认同过程和各种认同心理的书写。其次,祁春风的“80后”作家研究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重点论述的代表性作家有韩寒、郭敬明、春树、张悦然、周嘉宁、笛安、张怡微、文珍、颜歌、甫跃辉等十位,涉及的“80后”作家更多。这些“80后”作家,成名有先后,成长的途径多样化,既有新概念系、市场化的作家,也有从创意写作、传统期刊道路走出的作家。祁春风从广泛的、不同类型的“80后”作家身上,挖掘出共同的心理危机和文学书写,产生了较强的说服力。再次,他对研究范围也做了一定的限定。因为“80后”作家已出现转型的动向,为了保持论题的集中和有效性,他牢牢抓住青春叙事这一内容,排除了“80后”转型之后的创作。这样的处理应该说是比较明智的,“80后”转型之后的创作具有多样性,每个作家着力的方向并不相同,代际的共同特征也相应地衰减了。最后,应该肯定的是,祁春风在研究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学术的客观性。并非说他完全去除了情感倾向,有时,读者还是能够感受到其为“80后”文学正名的冲动。但他克制着自己的情感,不偏不倚,既有理有据地阐述了“80后”文学的新颖内涵和价值,也正视和总结了“80后”青春叙事的缺陷。这一点在此书的第六章中有充分的展现。
作为博士论文的修改版,祁春风对这本书下了很大的功夫,其学术质量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对于祁春风来说,这也是他学术生涯一个重要的起点。在今天,“80后”作家已经显露出越来越强劲的发展势头,毫无疑问会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中流砥柱。我也希望祁春风能够对他们的创作继续做出跟踪研究,成为对他同代作家的一个优秀关注者和研究者。当然,我也希望他能够扩大视野,把不同时代的作家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中,因为只有具有宽阔的文学和学术视野,在不同文学世代作家比较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认识“80后”创作,也才能真正深入地进行文学代际以及当代文学整体性的研究。我对他未来的学术发展充满期待!是为序。
贺仲明
己亥年春于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