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同与青春叙事:“80后”作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后现代社会与“80后”青春叙事

如果不计“80后”作家不同的出生年份带来的细微的成长差异,比如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徐敏霞、韩寒分别出生于1981年、1982年,而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七堇年、张怡微分别出生于1986年、1987年,一般而言,“80后”作家的童年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度过,他们的青春期从90年代延绵至21世纪第一个十年。而他们的青春写作发端于1998年启动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起初在图书出版市场掀起青春文学热潮,进而进入纯文学领域,最终成为21世纪重要的文学潮流。

“80后”的成长和异峰突起的写作潮流,都与中国社会的巨变紧密相关。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中国逐渐进入后现代社会,开始融入跨国资本为组织形式的全球经济体系,并深受其文化逻辑的影响。詹明信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来进行历史的分期和文化研究,把它作为时间的概念,对应新的文化形式或特点,“联系到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和新的经济秩序的出现——即往往委婉地称谓的现代化、后工业或消费社会、媒体或大观(spectacle)社会,或跨国资本主义”[1]。在笔者看来,中国社会进入后现代文化主导的历史时期后,其中对于“80后”青春叙事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作用的文化环境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消费社会的形成,二是文化工业的兴盛。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买方市场形成,消费开始引领经济发展,中国社会也逐渐进入物质、商品相对充裕、丰盛的阶段,出现消费社会的特征。消费社会的形成,不仅是经济领域的现象,实际上影响了社会物质和精神的整个面貌。城市开始减弱或褪去政治中心、工业中心的色彩,日益成为消费的中心,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特大城市是消费社会的顶端和象征。城市化突飞猛进,商品房成为社会消费的重要内容,拉动着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80后”一代面临着自我的“城市化”问题,他们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和就业,从农村、中小城市进入大城市,在消费社会的广告和媒体的符码控制下,人人接受成功的标准,心怀买房买车的愿景,认同自我奋斗之路。殊不知商品房已成为大城市中昂贵的奢侈品,年轻人与城市的冲突和认同纠缠于这一商品之上。消费社会更大的威力在于改变人心,“80后”一代的情爱心理、家庭伦理观在消费主义的冲击下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本来在相对传统的80年代度过童年,曾经受到传统伦理的熏陶,然而,中国消费社会的到来,冲溃了传统道德伦理。正如鲍德里亚所指出的,在消费社会,人的身体也成为“最美的消费品”。性爱自由,而纯真爱情失落。同时,中国传统的家族亲情也被实利至上、交换原则侵蚀,人变成孤独的“原子个体”。“80后”一代在青春期经历如此巨大的社会变迁,于是发生了严重的自我认同危机,他们的青春期成为“漫长的青春”,他们难以完成自我认同,在真正意义上长大成人。

在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工业的勃兴也是有目共睹,在港台、日韩、欧美流行文化涌入的同时,大陆自身的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文化出版体制的改革和电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陆的图书出版业、网络文学、影视、传媒和其他大众文化产业都培育出自己的繁荣市场,大众文化已占据中国当代文化的主流地位。某种意义上,“80后”出场也是搭上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顺风车,在《萌芽》杂志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能够使他们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从事写作的文化资本,随后图书出版业的跟风、大众媒体的追捧,都让他们获益匪浅。

当然,后现代社会生活只是中国社会的主导和方向,在广大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还留存着相对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同时,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依然强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文学场中,“文革”后恢复的作协体制和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纯文学亚场,都在抵御着大众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詹明信所总结的后现代文化的特征,如无深度感、模仿拼贴、表意锁链的断裂,在当代中国的流行文化、网络文化、新媒体上具有显著的表现,而纯文学场具有较强自主性,在审美和评价体系上坚持独立的趣味和标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美学仍占据主流地位,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形成相应的影响力。“80后”作家在文学市场的成功,并不代表他们可以轻易地进入纯文学领域,许多“80后”作家通过创作的转型或调整,逐渐靠近纯文学,而有些后起的“80后”作家则从传统的纯文学期刊起步。但不可否认,后现代主导的多元文化环境,深刻地影响了“80后”青春叙事的形成、主题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