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乾嘉儒学的思想意蕴与研究现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起伏跌宕的近代境遇及其当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历来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极重要课题。从时间上来看,儒学传统的近代转化问题当然是在1840年西方文化冲击之后才产生的一个课题。不过追根溯源,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儒学传统的近代转化问题并不全部都是截断众流的新问题,有很多是由来已久的,只是夹杂着西方因素变得更加复杂而已。虽然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中国近代化尚未真正开始,“但18世纪的现实却是尔后近代化的起点,基本上可以解释中国近代化的模式、速度和阻力。”[1]二是没有前近代的儒学传统,也就无从谈起儒学传统的近代转化问题,而且西方文化也会失去其引进与生存的土壤。这两点告诉我们,研究儒学传统的近代转化问题,不仅要关注近代以来的问题,还要照顾到近代以前的问题。
历史通常是一个以激进为间奏而以渐进为主旋律的过程,很多问题都有一个渐变的过程,都有着似曾相识的过去,都能够从旧问题中找到线索。理解中国近现代的哲学思想变迁亦不例外。诸如近代哲学上的道器、情理、心物、知行关系等,文化上的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经济上的公私之争、治平之虑等,政治上的常变之争、改良与革命之争、中央集权专制与地方封建自治之争等诸多重大问题,在前近代的中国大都长期存在着,并有过许多探索和尝试的成败经验。我们起码要搞清楚儒学传统在迈入近代门槛之前它正处于何种样态?自身内部所发生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轨迹和趋向?对于后来的变化又有何影响?本书即聚焦于中国迈入近代门槛之前的清代中期儒学发展史,尤其是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两朝的儒家哲学与学术思想史。希望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以乾嘉儒学为中心,一是揭示清代儒学转型与流变过程中的诸多有益尝试,使清代哲学思想史研究有所深化和改观;二是彰显清代中期学术思想中不断成长的现代性因素及其发展困境,为儒学传统的现代转化与创新发展提供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