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本书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经过以上对唐代以来独孤及研究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在研究热点和新气象背后尚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第一,当代学者对于独孤及生平、创作的考证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但是对于所考证的问题背后复杂的政治与文学生态尚留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第二,中国古人习惯于从“唐文三变”的角度评价独孤及文的创作,这类评价的好处是为后来的独孤及文研究提供了一个纵深的文学史视角。然而,面对自唐以来不同学者看似相同、实则存在细微变化的“唐文三变”说,一直尚未出现从差异论入手的理论研究文章。
第三,对于独孤及诗歌讨论的文章,近些年来有兴起之势。但至今尚未出现对其诗题、诗歌艺术的不足进行专门讨论的作品。尤其对其诗题与诗歌内容上共有的“存事”特征与盛中唐之交文人对自我生存状态的关注存在何种精神关联,目前尚讨论较少。
第四,在各类文学史、学术论著及学术论文中,独孤及一般不会占很大篇幅,然“其风流荡而不返,乃至有饰其词而遗其意者,则润色愈工,其实愈丧。及其大坏也,俪偶章句,使枝对叶比,以八病、四声为梏拲,拳拳守之,如奉法令”(《赵郡李公中集序》)句的高引用率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通常人们引用此句作为独孤及反骈文的证据。然而,独孤及果真反骈文吗?抑或这是对独孤及文学主张断章取义的理解?另外,如果独孤及不反对骈文,按照通行的古文运动定义,还可以把他列为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吗?假若独孤及不反对骈体是真实的情况,那么对这种误读的订正就格外迫切了。
第五,我们也要注意到,独孤及一方面创作骈体文,另一方面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留下了更多的散体文。如果他不刻意反“骈”,却自觉地为“散”,则必有骈、散文学背后深层的文化原因。所以从骈文与散文各自形而上学的基础出发,并结合独孤及文的“人”学走向来分析盛中唐之交的文化新气象,可能会为“古文运动”的提法提供更可靠的理论视角。
通过突出以上几个问题点,本书力求客观完整地还原独孤及及其《毘陵集》的创作真貌,从而以独孤及为个案研究盛中唐之交的文人创作与时代思考贡献微薄的力量。
[1](清)董诰:《全唐文》卷四〇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195页。
[2](唐)梁肃撰,胡大浚、张春雯整理校点:《梁肃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
[3]同上书,第37页。
[4]《全唐文》卷四四三,第4570页。
[5](唐)权德舆撰,郭广伟校点:《权德舆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772页。
[6](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六〇《列传》卷一一〇,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95页。
[7](宋)刘克庄:《后村集》卷一七八,四部丛刊影旧抄本。
[8](明)陆时雍:《唐诗镜》卷二八“盛唐第二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明)钟惺:《唐诗归》卷二四“盛唐十九”,明刻本。
[10](清)李兆元:《律诗拗体》卷四,清道光二年刻本。
[11](清)费经虞:《雅伦》卷十一,清康熙四十九年刻本。
[12](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二,清借月山房汇钞本。
[13](元)辛文房撰,孙映逵校注:《唐才子传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65页。
[14](清)乔亿:《剑溪说诗》卷上,清乾隆刻本。
[15](明)钟惺:《唐诗归》卷二四“盛唐十九”,明刻本。
[16](宋)姚铉:《唐文粹》,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
[17](宋)石介:《徂徕集》卷一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明)湛若水:《格物通》卷九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清)赵怀玉:《亦有生斋集》(文卷二序),清道光元年刻本,第1932页。
[20](清)永瑢:《钦定四库全书总目·集部三·别集类三》卷一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85页。
[21](清)张文虎:《十八家文选序》,(清)葛士濬:《清经世文续编》卷五“学术五”,清光绪石印本。
[22](清)王礼培:《小招隐馆谈艺录初编》卷四,民国本。
[23](清)姚鼐:《惜抱轩书录》卷四,光绪五年桐城徐宗亮刻本。
[24](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五,清乾隆刻本。
[25](清)蔡世远:《古文雅正》卷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清)王士祯:《带经堂集》卷九一,清康熙五十年程哲七略书堂刻本。
[27](清)王士祯:《带经堂集》卷九二,清康熙五十年程哲七略书堂刻本。
[28](清)王士祯:《带经堂集》卷七四,清康熙五十年程哲七略书堂刻本。
[29](清)李元度:《天岳山馆文钞》卷三八,清光绪六年刻本。
[30](清)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三九,四部丛刊影清康熙本。
[31](清)嵇璜:《续通志》卷五五六文苑传,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清)王之绩:《铁立文起》前编卷七,清康熙刻本。
[33](清)刘熙载:《艺概》卷一,清同治刻古桐书屋六种本。
[34](唐)梁肃撰,胡大浚、张春雯整理校点:《梁肃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35](清)姜宸英:《湛园札记》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6](清)蒋湘南:《七经楼文钞》卷六,清同治八年马氏家塾刻本。
[37](清)蒋湘南:《七经楼文钞》卷四,清同治八年马氏家塾刻本。
[38](清)陈绍箕:《鉴古斋日记》卷三,清光绪二十八年刻本。
[39](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〇,清嘉庆五十年湛贻堂刻本。
[40](清)王玉树:《经史札记》卷六,清道光十年芳梫堂刻本。
[41](清)宋翔凤:《过庭录》卷一六,清咸丰浮溪精舍刻本。
[42]朱刚:《“古文运动”覆议——研究史和问题点》,《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简报》第15期。
[43]赵望秦:《〈毘陵集〉板本考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2期。
[44]赵望秦:《〈毘陵集〉史料价值述略》,《唐史论丛》1998年第2期。
[45]冻国栋:《读独孤及〈吊道殣文〉书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5年第12期。
[46]郭树伟:《独孤及的“口赋法”是唐代两税法的前期探索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3期。
[47]郭树伟:《独孤及研究》,中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41页。
[48]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