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戏:马河静小说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马河静小小说印象

杨晓敏

马河静是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评论百多篇,作品多次获奖并入年选和精选。他近日把准备出版的小小说作品集传给我看,希望能谈点看法。写小小说入门易,写出耐人咀嚼的作品则难,尤其是坚持下来,不断从生活中采珠撷贝,写出一批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那是需要下苦功夫才能达到的目标。我看马河静的小小说创作,题材以熟悉的乡村故事为主,着重塑造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素材丰富,涉猎广泛。语言风格随题材的选择而灵活转变,或以温情笔墨对笔下人物进行讴歌赞美,或以辛辣讽刺手法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无情鞭挞。可谓涉笔成趣书写百味人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显示出作家良好的写作功底,携带着作家对人生的认知和社会责任感。

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框架是构成小说要素的基本条件,人物之间的言谈举止和内在的关联纠葛,又推动着故事发展的起承转合,加上文学性的植入,即在写作技巧上体现出的艺术表现力,就会弥漫出或浓或淡的阅读趣味。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读《入戏》故事,便产生了这样的效果。地处豫晋交界处黄河两岸的一个小村,人人对戏痴迷,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有两个因戏而结缘的男女,牵动情愫,演绎出一曲酸甜苦辣又荡气回肠的红尘绝恋,读来令人不胜唏嘘。

豫剧唱腔流畅,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蒲剧音调高亢,慷慨悲壮,有起伏之势。唱豫剧的南队和唱蒲剧的北队,两种戏曲文化在此地交集,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戏班子各呈绝活,台上台下既是对手,又有着彼此包容相互理解扶持的深情。尤其是豫剧团班主女儿张莲花,文中虽然着墨不多,却也算得义薄云天,光彩照人。戏台之上,救场如救火,她丝毫不计个人团队得失,爬上台开口就唱;危难之中,此举如飞蛾扑火,用爱情温暖了因戏而残的蒲剧剧团班主。张莲花阴柔之美中蕴含的阳刚之气,成为本篇中一个亮点。

灵动的语言体现在对话上,显得满纸鲜活,节奏感强。作者深受当地风俗人情的浸染,对豫剧和蒲剧文化也谙熟在心,戏台上剧目的选择和戏词的引用得心应手,对人物的刻画一言一行都透着浓浓的戏味儿。戏里戏外,有对人生百味的品咂,也有对命运悲喜的慨叹。一对因戏而结缘又因爱而天人永隔的戏中人,引来的何止是读者的一声叹息。生活型工作者需要学会打开艺术想象的空间,即注重虚构的能力;而艺术型写作则要向生活学习,下笔接地气一些,不宜凭想当然去创作。当下的许多小小说创作,过于偏重于故事的编排和结尾的旁逸斜出,在叙述的情节设置、描写的遣词造句和精准的语言选择上不愿下功夫,往往失之于庸常。《入戏》的作者,似乎深谙此道。

小浪底工程是国家重点项目,为了工程需要,祖祖辈辈生活在此地的村民需要搬迁。《搬迁》围绕走与留过程中产生的矛盾问题展开叙述,塑造了老支书张德娃这样一位热恋故土深明大义的老党员形象。老宅难舍,要离开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对百姓来说犹如泉水失源树根离土,搬迁工作也因此变得复杂困难。本文中的老支书张德娃,身为老党员,原本应该体现示范带头作用,他却穿上寿衣躺进棺材。作品一开头就抛出矛盾,以“误会法”展开线索,极为吸睛。直到现任村支书大声质问他是不是一名党员时,张德娃瞬间从棺材里坐起来……才抖出这一情节设置的伏笔与照应。作品构思巧妙,情节布置合理,一环扣一环,以张德娃搬迁前的足迹与回忆为线,串起一位老党员苦乐交织的一生。党性与人性交织,人物形象饱满动人。张德娃深情踏遍故土角角落落,响应国家号召,搬离故土的举动,让人钦佩之余矍然动容。

近年来,随着大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加,不断有爱心人士放生野生动物的。《放生》巧妙地将“放生”这个题材融入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为这个寻常的环保题材赋予了新意,也让作品更加动人。绵延了近三年的新冠疫情,给人们生活造成诸多困顿,甚至让原本幸福团圆的家庭走向分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最美的逆行者,是军人,是医生,是警察,是各行各业舍小家顾大家的志愿者,他们舍弃了个人安逸的生活,舍弃了与家人的团聚相守,化身成身穿白色铠甲的勇士,迎难而上,换来千家万户的健康与安宁。作品以爷爷与孙女放生一只野生鳖为切入口,对这些最美的逆行者进行讴歌赞美。孙女把对妈妈的思念,融入对一只野生鳖的怜惜与守护中,读来尤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家有余粮,心中不慌。粮食问题是一个国家的最大的安全问题,要让老百姓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天地“粮”心》关注这一社会现实,讲述一位村主任虎娃请客不成,却将别人的剩饭剩菜毫不犹豫吃下去的故事,故事讲得接地气,同时又充满正能量,富有警示与教育意义。作品以村主任虎娃请客为线索,巧设悬念,采用对比手法,将当前社会上两类干部的形象公之于众:一种是虎娃村的驻村扶贫干部,一心助百姓脱贫却清正廉洁,不吃请不占百姓便宜;一类是公款吃喝、铺张浪费到让人触目惊心。虎娃和老支书作为基层老百姓的代言人,一番话掷地有声:“一粥一饭汗珠滚,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我请你们永远记住,人生天地间,靠五谷杂粮活命,人讲良心,爱惜粮食,这就是天地‘粮’心!粒米虽小犹不易,莫把辛苦当儿戏。”

《讲台上下》中的尚老师这个人物刻画得很精彩,有个性,有定力。一支粉笔,耕耘春秋,一言一行,彰显出现代式的师道尊严和职业操守。三尺讲台,师者的舞台,他们在这里向台下人播撒的不只是文化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一堂特别的国学课上,老师在台上声情并茂讲授《论语》,个别身为领导干部的“学生”在台下小动作不断,似乎认为这般课程只不过走个过场而已,犯不着对眼前这个满嘴“子乎者也”的书生施教当回事。尚老师学识渊博,看在眼里,话锋一转,将国学《论语》课搬进现实: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不知礼,无以立’。礼者,敬人也。也就是尊重,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没有礼貌,怎么来做人啊!”面对无视师长、无视课堂纪律的“局长大人”,尚老师借古人言,绵里藏针,于不动声色中完成对学生的人生教育。不知现实中如“牛局长”之辈,读此文是否也会有脸热不安之感。

《秘书长罢官》是一幅活脱脱的浮世绘,婚丧嫁娶,礼尚往来,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人性美丑的微妙叠变,通过一个乡下联络员“秘书长”集中体现出来。文中的老米因待人热情、办事认真而被推荐为秘书长,为各种红白事等做联络员,老米珍惜大家对他的信任,也曾一度为之尽心尽力。但现实复杂,人心叵测,待得越久,越感觉这些事儿异常沉重,连他心目中最老实的人也撒谎欺骗他。作品以略带夸张荒诞的情节,以冷静而犀利的语言,为世俗场上各色人等画像,经商者善算计,为官者摆排场,底层小百姓则锱铢必较,所谓的人情往来早已在利益的驱动之下彻底失去本色。这种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让人担忧,也让人深思,在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到底该如何相处?老米终于大发感慨:秘书长不是人干的,罢官!

小小说毕竟因其体量有限,呈现的艺术容量不够浑厚,平衡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也是一些成熟作者所采取的有效方法。《雨夜》写了六个人物,爹、老李、妈、三婆子、刘老师、我,在篇幅有限的小小说写作中,想把人物关系复杂的故事处理好是有难度的。然而作者巧妙结构,精心剪裁,在编排上煞费苦心,倒也成为一次成功的探索。

一个写作者要出书了,说明在文学道路上有了新的起点,同时也应该有更高的追求,祝马河静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杨晓敏:豫北获嘉人,当代作家、评论家、小小说文体倡导者。著有《小小说是平民艺术》《当代小小说百家论》《冬季》等。曾任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小小说选刊》《百花园》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