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前言
《白痴》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成熟期的代表作。它是一部优秀的群像电影,结构复杂,群戏精彩纷呈,场面调度备受大导演塔可夫斯基称赞。但这部创作于1867年(出版于1868年)的小说,在出版时并没有引起巨大反响,相较于此前名声大噪的《罪与罚》,作家本人和评论家并没有给予这部作品很高的评价,但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思想内涵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今不仅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代表作,更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
作为19世纪俄罗斯文学“黄金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的创作独具特色,在群星灿烂的19世纪俄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占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白痴》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成熟期的代表作,凭借着黑塞、茨威格、毛姆等大作家的广泛推荐,被当代电影大师黑泽明誉为“早在《罗生门》之前,我就想拍《白痴》了。我从小就喜欢俄罗斯文学,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我最喜欢的,他是最诚实地描写人类存在的作家,至今,他仍然是我的偶像”。
在书中,作者塑造了一位患有癫痫病的梅什金公爵,他从瑞士回到彼得堡,没想到却卷入了一桩金钱、权力和性的罪恶交易。上流社会嘲笑公爵的天真和轻信,称他为“白痴”,敲诈、背叛、谋杀从此围绕着他。公爵却出于宗教、道德的意愿,无私奉献,他的人格特质与当时的社会复杂矛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彼时俄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1944年9月,《白痴》(上下册)由高滔、宜闲翻译,桂林文光书店出版。而到了1946年和1947年,上海开明书店先后分上下册出版了翻译家耿济之的译本,1948年5月上海文光书店又选择再版。此后,《白痴》又有荣如德的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南江的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等。其中,翻译家耿济之的译本颇受欢迎,再版多次。
耿济之(1899—1947),原名耿匡,他是较早翻译和研究俄罗斯文学的中国学者,翻译代表作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猎人日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其译文典雅、流畅,被众多学者给予高度评价。
此次出版,编者参考多个版本的原作和译本,尤其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山东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为参照进行编校。为方便大多数读者阅读,作品中的人名根据如今通行的译名做了修改,部分字词也做了符合当下读者阅读习惯的修订。此外,为方便广大读者阅读,特别制作赠品——《白痴》原创人物关系图,一图厘清全书人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