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行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3章 琉璃灯塔

爪哇北岸的季风裹挟着火山灰,将落日熔成赤铜色。陈海生立在红树林沼泽边缘,看泥滩上数以万计的招潮蟹随潮汐进退,蟹螯开合间剪碎霞光,宛如天神撒落的金箔。这是郑和舰队第七次停靠旧港补给,但却是首次需要常设导航塔——三日前突袭的飓风摧毁了佛郎机人的石砌灯塔,只留下半截玄武岩基座,像颗折断的獠牙刺向苍穹。

“陈副舵,此处潮差七丈有余。“通译官踩着齐膝深的淤泥过来,手中量沙尺沾满藤壶碎壳,“按三佛齐老匠人的说法,涨潮时整片滩涂都会没入海床裂缝。“

海生蹲身抓起把赭色泥沙,指腹捻开时露出青灰色黏土层。这是火山灰与珊瑚砂的混合沉积物,父亲笔记里记载过其特性:“爪洼黏土遇海水则坚如铁,曝晒后脆若琉璃。“他忽然握拳,湿泥从指缝挤出,在暮色中勾勒出灯塔基座的轮廓。

“传工头阿卜杜勒。“他甩净手上泥浆。须臾间,皮肤黝黑的爪洼匠人踩着木板走来,腰间铜铃随着步伐奏出《八面风》的调子。海生展开羊皮图纸,用炭笔圈出基座范围:“明日破土,深九尺九寸,用珊瑚石打底,三层交叠。“

通译官正要转译,阿卜杜勒突然用生硬的闽南语回应:“珊瑚石要浸满月潮水。“老匠人布满刺青的胳膊指向正北,“十里外有片死珊瑚礁,洪武年间火山喷发烫死的,比生礁结实三倍。“

子夜的旧港码头灯火通明。两百名暹罗挑夫踩着月光往返,肩头扁担压成弯月。海生举着鲸油灯查验石料,见珊瑚石断面布满蜂巢状气孔——这正是经历地火淬炼的证明。阿卜杜勒用弯刀削下石屑,投入铜碗水中竟浮而不沉。

“好料!“海生击掌赞叹,“气孔存气,石轻而坚,正合灯塔承重之需。“他转头吩咐二副:“调两艘福船协助运输,用浸透棕榈油的藤筐防撞。“

寅时三刻,第一船珊瑚石运抵滩涂。海生亲自指挥水手铺设基座,三层石料交错垒成龟甲纹。当启明星跃出云层时,九丈见方的基座已吃住潮水冲击,浪花拍打处腾起细密白沫,宛如巨兽吞吐的涎水。

琉璃塔身的烧制在五里外的古窑进行。海生掀开窑口草帘,热浪裹挟着硫磺味扑面而来。十二座龙窑依山而建,窑身爬满蕨类植物,像极了沉睡的鳞甲巨蟒。

“陈大人请看。“阿卜杜勒的孙子捧来釉料样本,陶盘里盛着七色矿粉,“这是按您吩咐调配的,赤色用赤铁矿,青蓝取孔雀石,白色选珊瑚粉。“

海生拈起一撮赤色矿粉,对着晨光细看。粉末里掺杂着细碎铜屑,正是从虎符残片刮下的合金——三日前他将父亲遗物投入熔炉时,发现这种铜锌合金能提升釉面折射率。

“改三层釉。“他蘸水在窑砖上画出示意图,“底层铺火山灰釉,中层混铜粉,最外施透明碱釉。“学徒们面面相觑,老窑工却突然拊掌:“妙啊!三层釉交熔,可得七彩流光!“

未时正,第一窑琉璃砖出窑。海生戴着浸湿的麂皮手套,小心钳出块赤红方砖。砖体在日光下流转金芒,内层铜粉将光线折射成扇形光晕——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

申时的日头将竹制脚手架晒得噼啪作响,陈海生攥着棕绳攀上第七层塔腰。爪洼工匠阿卜杜勒正用红土在琉璃砖上画线,炭笔沿着砖缘游走如灵蛇,每寸误差不过发丝粗细——这是他们家族传承七代的“量海术“,用潮汐涨落幅度来校准建筑垂线。

“西南角吃重三钧!“海生冲着塔底挥动赤旗。四名暹罗力士立刻收紧绞盘,吊在半空的琉璃砖应声倾斜,砖角榫头精准插入下层卯眼。当第二十八块青釉砖归位时,塔身突然发出编钟般的嗡鸣,惊起栖在脚手架上的白腹鲣鸟。

“陈大人听这声响!“阿卜杜勒用弯刀背叩击砖面,“声越清越,证无应力。“老匠人黧黑的臂膀上,刺青的奎宿星图正与塔层数暗合。海生突然明白,这七层塔身对应七大洋航路,每层砖数恰是永乐年间下西洋的次数。

暮色染红珊瑚基座时,致命缺陷骤然显现。最后一块赤铜砖嵌入塔顶的刹那,落日余晖穿透琉璃,在五里外的海面烙出刺目光斑。瞭望手急报:三艘福船因强光眩目险些触礁。海生攥着父亲遗留的牵星板冲上塔顶,发现板面星纹竟被塔光彻底掩盖。

“取三佛齐的星图帘来!“他踹开工棚木门。阿卜杜勒的孙子正用藤条编织遮光帘,经纬交织的工艺让海生想起占星台的月相图。少年突然割断手中藤丝:“为何不用红铜拉丝?铜网延展性更佳,还能防海蚁蛀蚀。“

寅时初,爪洼铁匠铺的锤声惊破夜幕。十二名赤膊匠人轮番捶打烧红的铜锭,火星溅在浸满海水的棕榈席上,腾起带着咸味的青烟。海生亲自调试拉丝模具,将铜锭拉成发丝细的金属线,每寸经纬交织七十二目——这数字暗合《郑和航海图》上星砂屿的纬度。

“快看云相!“二副的惊呼撕开雨幕。飓风前锋的卷积云已压至十里外,形似巨鲸吞食星群。阿卜杜勒抓起铜网跃上脚手架,古铜色脊背在闪电中泛着釉光:“申时三刻必有大雨,铜网需在雨前张毕!“

三百名工匠沿竹架排成蚁阵。海生在塔顶展开铜网,阿卜杜勒在基座拽紧网绳,七层塔身的琉璃砖同时迸发共鸣。当铜网完全展开时,暴雨倾盆而至,千万雨珠击打金属网,奏出《八面风》的船工号子。

亥时的惊雷劈开雨帘,海生蜷在工棚查验铜网样品。阿卜杜勒突然闯入,手中琉璃碎片映着烛光:“陈大人请看!“碎片上的铜网在放大后,竟将雨滴折射成微缩星图。老匠人布满老茧的手指划过光斑:“七十二目非但匀光,更能解飓风乱流!“

子夜验塔时,郑和玄色披风扫落竹架露水。三宝太监将犀角星尺插入铜网缝隙,尺面潮汐刻度正与网孔投影重合:“这铜网延展三寸可抗飓风,收缩半指能调光域,倒是暗合宝船硬帆的升降之道。“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铜网,海生看见塔影在海面织出经纬。七十二目铜丝将阳光切分成航海网格,每格正好对应《郑和航海图》上的半更航程。阿卜杜勒突然跪地亲吻铜网,用爪洼古语呢喃——后来通译说那是“星网“的意思。

子时的雾气像浸透乳汁的绸缎,将爪哇北岸裹得密不透风。海生蹲在琉璃塔顶的六角灯室,十二盏鎏金鲸油吊灯悬在二十八宿方位,铜链摩擦声似远洋船队的锚链低吟。阿卜杜勒的孙子捧着火折跪在槛外,火绒焦糊的气味混着咸湿雾气,在琉璃砖面凝成细密水珠。

“等雾最浓时。“海生按住少年颤抖的手腕,指尖划过灯室中央的青铜晷盘。盘面蚀刻的爪洼潮汐图正在渗水,每滴落下的水珠都在陶砖上晕开微缩的月相。

寅时的更鼓穿透浓雾时,海生突然起身。他扯动铜铃绳,塔底三十六名水手应声转动绞盘,赤铜网帘沿着滑轨降下,将灯室分割成蜂巢般的菱形光格。当第一盏吊灯的火苗舔舐灯罩时,少年惊呼出声——赤铜网将光线切分成七百二十道金线,经过三层琉璃釉面的折射,竟在五里外的海面烙出清晰的扇形光域。

“禀副舵,西南光区有礁影!“瞭望手的吼声自雾中传来。海生转动黄铜调光轮,赤色琉璃砖逐渐取代青釉,将暗礁轮廓染成血珊瑚般的警示色。此刻塔顶突然传来木屐踏阶声,郑和玄色披风扫落雾珠,披风下摆的波浪纹竟与光域中的潮汐线完美契合。

“好个活海图。“三宝太监屈指叩响东壁琉璃砖,青釉层下的铜粉将他的掌纹映成金丝网络,“这赤铜经纬网,倒比工部的户部清吏司账簿更精细。“

海生躬身递上调光轮:“请总督试转'角宿'位。“郑和接过铜轮时,袖中滑出半枚犀角星尺,尺面刻度正与塔外光域中的潮汐线重叠。当铜轮旋至“危宿“刻度时,青光突然转白,将五里外的佛郎机沉船残骸照得纤毫毕现。

“妙哉!“郑和抚过灯室西壁的月相图,指尖在望日标记稍驻,“永乐七年下西洋时,若得此塔,何至于在满剌加折损三艘宝船。“他突然转向东南光域,“当年那艘青龙舸,就沉在此处礁区。“

海生呼吸一滞。他当然知道郑和口中的青龙舸,正是父亲陈三水指挥的建文朝官船。此刻白光照亮的沉船轮廓里,隐约可见半截桅杆上缠着的朱红帆索——正是闽南船匠特有的九股绞缠法。

“此塔光色可随季更替。“海生转动备用铜轮,赤青光束交融成紫,“赤光驱蚊,青光融霜,白光破雾,皆依海图加密方位调整。“他故意略过白光中显现的沉船细节,却见郑和犀角星尺的尖端正指向塔基某处。

三宝太监突然俯身,星尺撬起块松动的琉璃砖。砖下压着张泛黄的爪洼树皮纸,纸面星图赫然标注着星砂屿方位——这是海生三日前亲手封存的秘密。

“好个'潮汐钟'。“郑和抖落纸页的火山灰,灰烬在光束中勾勒出铜壶滴漏的虚影,“当年你父亲在此处暗设潮标,用的还是竹制浮箭。“他忽然将星尺按在晷盘中心,“但把磁暴预警藏在琉璃塔里,却是你的独创。“

塔外突然传来欢呼。浓雾被光束撕开裂缝,三十六艘福船沿着光域中的青色航道缓缓出港。郑和推开琉璃窗,晨风卷着咸雾灌入灯室,将他鬓角的白发染成霜色。

“三日后启程星砂屿。“三宝太监将犀角星尺插入晷盘枢轴,尺尾“永乐御制“的篆文正与塔外白光重合,“此塔既是航标,亦是丰碑——让后来者知道,大明的海图不是画出来的,是用鲸油与琉璃烧出来的。“

当第一缕阳光刺破雾霭时,塔顶铜钟自鸣。海生望着郑和拾级而下的背影,发现总督玄色披风的波浪纹里,竟绣着肉眼难辨的爪洼潮汐符——那是二十年前父亲教他识过的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