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专业知识类书籍
除历史、地理类著作之外,波斯、阿拉伯文献中还有大量对某类物品或某种知识的专门性介绍书籍。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类是记述宝石学知识的书籍,涉及珍珠、宝石、金属以及如珊瑚、琥珀、麝香等各种泛珍宝类物品。这类著作通称为珍宝书,除了珍宝的属性、品质外,往往还会介绍它们的产地、用途、价值及加工工艺等。另一类重要的专业书籍是医药书,记录各种药物或具有医药功能的物质,阐述医学理念,探讨医疗技术。此外还有农学、动植物学、会计学、纺织品及工艺介绍等各类专业知识书籍。这些书籍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专业知识本身,还体现在其所蕴含的反映社会经济、物质交流和民族互动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古代物质流通和技术交流的重要史料。
一 《珠宝录》(Kitāb al-Jamāhir fī Maʿrifat al-Jawāhir)
作者比鲁尼是中古波斯最著名的大学者,他在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矿物学等诸多领域皆有重要贡献。《珠宝录》是他80岁之后用阿拉伯文撰成的宝石学著作,记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欧洲、非洲各国各地的矿石知识,其信息来源既有沿袭前代学者的著述,也有作者自己的经验认知。
此书现存许多抄本。1936年德国东方学家科伦克(Fritz Krenkow)根据三个抄本整理出的校勘本在印度海德拉巴(Hyderabad)出版;[75]1995年伊朗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了由玉素甫·哈的(Yūsuf Hādī)校注的新版本。[76]译本方面,最重要的成果来自巴基斯坦学者哈金·萨义德(Hakim Mohammed Said)根据科伦克校勘本翻译的英文译本。[77]
二 《医药书》(Kitāb al-Ṣaydana fī al-Ṭibb)
这是比鲁尼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植物学、药物学领域的集大成之作。这部书按字母顺序著录了一千多种药物,内容不限于医学,堪称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书中对来自中国的植物、药物如茶、麝香、高良姜、于阗玉等有着丰富的记载。特别有价值的是,比鲁尼对每一种物质,都尽其所能地记下它在各种语言中的名称,这对研究世界范围内物质的传播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药书》原书用阿拉伯文写成,但近现代学者在很长时间内是依赖于19世纪末发现的波斯文本了解这部书的,直到1926年托甘教授在土耳其布尔萨(Bursa)发现了它的阿拉伯文抄本。这部书的刊布和英文译本同样得益于哈金·萨义德的努力,1973年在哈姆达(Hamdard)基金会的资助下,此书的阿拉伯文影印本和英译本在卡拉奇(Karachi)出版,其中第2卷是由史密森研究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哈玛尼(Sami K. Hamarneh)撰写的导论和注释。这成为至今唯一的英文译注本。[78]此外,德黑兰在1991年还出版了一个阿拉伯文校勘本,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刊本。[79]译本方面,此书还有俄文译注本和波斯文译注本。[80]
三 《内扎米珍宝书》(Javāhir-nāma-ʾi Niẓāmī)
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用波斯文写成的宝石书。作者内沙不里(Muḥammad ibn Abī al-Barakāt Jawharī Nayshābūrī)是12世纪末人,出身于呼罗珊的珠宝商人家庭,他自己也是一名珠宝鉴赏家和制作者,曾为皇室的珠宝事务服务。这部作品是他奉献给花剌子模算端阿老丁·塔乞失(ʿAlā al-Dīn Tikshī ibn Il-Arslān,1172—1200在位)的宰相内扎米(Niẓām al-Mulk Ṣadr al-Dīn Abū ʾl-Fatḥ Masʿūd)的,因而以之为名。
《内扎米珍宝书》分为四部分,依次记述矿藏、宝石、金属和加工工艺。尽管引用了比鲁尼《珠宝录》等前代学者的不少说法,但书中记载的大量逸闻、工艺、价格方面的信息,更多地来自内沙不里本人的见闻和经验,也为后来的宝石学著作所广泛引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内扎米珍宝书》是一部从阿拉伯帝国时代迈向蒙古征服时代这一过渡时期的承上启下的宝石学作品。
这部书现存最好的抄本为伊朗国家图书馆所藏14世纪抄本,此外在库姆、伊斯坦布尔和塔什干亦有其他抄本。2004年伊朗文献学家阿夫沙尔将这些抄本集校后出版。[81]
四 《伊利汗之珍宝书》(Tansūkh-nāma-ʾi Īlkhānī)
作者为伊利汗国著名学者火者纳昔剌丁·徒昔(Naṣīr al-Dīn Ṭūsī),此书大约创作于阿八哈汗统治时期(1265—1282)。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地质知识与矿藏的形成;第二部分介绍宝石的来历、出产及如何分辨其品质、价值、类别和性质;第三部分描述所谓七种金属;第四部分介绍各种香料。书中记载来自中国的物品非常丰富,例如中国镜子、中国铁、中国石、高岭土、玉石、麝香等物产。作者大量引用前代学者比鲁尼、雅库布(Abu al-ʿAbbās Aḥmad ibn Abī Yaʿqūb ibn Jaʿfar ibn Wahb ibn Wāḍiḥ)、拉齐(Abū Bakr Muḥammad ibn Zakariyā al-Rāzī)等人的著作,甚至第一部分内容完全来自《内扎米珍宝书》。但第二部分开始则是徒昔自己的创作,尤其是他记录了蒙元时代独有的知识信息。如第三部分的最后一章集中介绍了蒙古人的医药知识,这无疑是此书吸收当时最新信息的体现。
此书有伊朗学者玛德里斯·拉札维(Madris Rażavī)的校勘本。[82]
五 《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Tanksūqnāma-yi Īlkhān dar Funūn-i ʿUlūm-i Khitāyī)
这是拉施都丁编纂的一部介绍中国医学、药学及中华礼仪的著作。全书共分为四部:第一部介绍中医脉学,第二部介绍针灸学,第三部介绍中医药学,第四部介绍中国的典章礼仪。然而现存于土耳其阿雅·索菲亚(Aya Sophia)图书馆的唯一抄本仅保留了第一部“脉学”章节,内容是对宋元时期汉地流传的一部医书《脉诀》的翻译和集注。《脉诀》系宋元时期人士伪托晋代名医王叔和所作,其内容多出自王叔和之《脉经》,却较之更简单实用。[83]
土耳其保存的这个孤本,最早由托甘教授发现。1939年该书“前言”被译为土耳其文在伊斯坦布尔发表。[84]1972年伊朗德黑兰大学出版了该抄本的影印本。[85]我国学者非常关注这部文献,王一丹在《波斯拉施特〈史集·中国史〉研究与文本翻译》一书中对这部文献做了介绍,[86]后与罗维前(Vivienne Lo)合撰有《拉施都丁〈中医宝录〉与汉文文献的比较研究》,全面地评介该文献所载中医系统,探讨拉施都丁与书籍诞生的背景与关系。[87]波斯语学者时光对该文献做了持续、系统的研究,于2016年出版了《〈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校注》。[88]
六 《迹象与生命》(Āsār va Aḥyāʾ)
这是拉施都丁编撰的一部农业生产指导手册。根据《拉施都丁著作全集》(al-Majmūʿa al-Rashīdiyya)所载该书目录显示,原书共24章,内容涉及气象学、土壤学、耕作学、农田水利学、植物育种学、植物栽培学、肥料学、昆虫学及病虫害防治、家禽饲养、经济作物种植及利用、矿物学、建筑学等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但目前发现的三种抄本仅保留了6—13章关于农业和园艺的部分内容。值得庆幸的是,残存的这部分内容载录了丰富的来自中国的植物信息,有些植物未见于此前的任何波斯、阿拉伯文献记载,可以说这部书包含了非常重要且独家的物质交流资料。在讲述植物学知识之外,此书还述及元朝各方面信息,包括赋税制度、货币制度、军事制度、经济贸易、科技制造、民族风俗、饮食文化等诸领域,堪称是一部反映蒙元时代中国与世界物质传播、技术交流、民族交往和文化交融面貌的百科全书。
《迹象与生命》这部农书在很长时间内都被认定已经失传,仅能从拉施都丁全集目录中窥见其书名和章节名称。[89]最早关注它的是法国东方学家卡特麦尔,他在1836年出版的《波斯蒙古史》的“导言”中介绍了拉施都丁的这部作品。[90]1960年苏联东方学家彼特鲁舍夫斯基(И. П. Петрушевский)的《13—14世纪伊朗的农业与土地关系》也介绍过拉施都丁的这部著作,称其为中世纪伊朗的“自然百科全书”。[91]而最早将文献刊布出来的是伊朗学者纳吉姆·杜拉(Najm al-Dawla),他在1905年出版的《伊朗农业与园艺著作汇编》(Majmūʿa-yi ʿUlūm-i Īrānī dar Zīrāʿat va Filāḥat va Bāghbānī va ghayra)中收录了四部伊朗农业文献,其中一部名为《园艺与耕作》(ʿIlm-i Filāḥat va Zirāʿat),即《迹象与生命》。然而在当时刊布者并不知道这就是拉施都丁的著作,只说作者是“合赞时期的一位学者、官员和旅行家”。[92]直到伊朗文献学家苏图德(M. Sutūda)和阿夫沙尔将该本与另两个传世抄本对勘,[93]才认定其为《迹象与生命》的简写本。随后二人将这三种文本整理校勘,于1989年正式出版了此书的校勘本。[94]
七 《奇珍异宝录》(ʿArāyis al-Javāhir va Nafāyis al-Aṭāyib)
这是《完者都史》的作者哈沙尼撰著的一部关于矿物、宝石及香料知识的著作,完成于1300年,他把此书献给了当时的伊利汗国宰相泰术丁(Tāj al-Dīn)。哈沙尼通过徒昔的《伊利汗之珍宝书》摘录了大量比鲁尼书的内容,但同时也补充进自己的独特知识,他对陶瓷工艺的概述是该书最具价值的内容。此外,书中也有体现蒙元时代信息的新知识,例如记录宝石的价格、识别假冒绿松石和青金石的方法,还提到铸造合赞汗钱币的原料出产地等。书中还介绍了来自中国的碧玉、缟玛瑙、锡产品、麝香等物品,以及贩运至中国的绿松石等。全书分为两编,上编介绍宝石,下编介绍香料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