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6章 成功显效了
一上午的课上完,不等孙来鹏去叫,两个妹妹已经背着书包在走廊等着他了。
宝玲彩玲虽然下午还有一点课,但中午是要跟着他回家的。
把她俩领回家,吃完饭他就去察看魔芋情况。已经半天过去,魔芋浆早已都凝结成块。
时间还充裕,他像往常那样压制粉条,待粉条做出来,还有空余时间小眯了会。
直到村里大喇叭报了一个两点的时,他才挑起粉条、粉汤去村口。
一连好几天下来,都是上午代课,下午去摆摊,唯独中间9月5号那天例外。
因为9月5是星期天,学校休息一天。
到了开学整整过去了一星期,9月8号这天,孙来鹏早上来到学校,夹起课本正要去教室,老校长刘辅濂走了进来,叫几个老师都在办公室先留一下。
老校长告诉他们,自己马上要退了。
几个老师都没怎么吱声。因为老校长要退的事,老早开始不知说过多少次了,但实际上都一直还继续坚持在岗位上,虽说年龄上确实该退了。
这次大家也就这么听着。
但很快他们发现了这次不太一样。刘辅濂开了两句头,随后说得非常具体:
“上级部门正在跟咱们村里协调,争取尽快调派新的校长过来。人还没完全敲定,时间已经定了,过完国庆,你们的新校长一定能够到校!”
虽说是村办学校,校长和正式老师在人事方面还是接受学区调配的,也只有像孙来鹏这种代课老师,全由村里做主。
如此具体的时间节点,以前倒是从未有过。
简单说完,刘辅濂就出去了,老师们顿时议论四起。
唯有孙来鹏对此并不关心,夹起教材去了教室。
这天下午两点多,他再次来到氮肥厂的生活区摆摊,顺便带来了熬好的汤药。
通告墙边,早早有个人影站在了那儿。
“你们仨来了啊!”
站在这的是冯老太,见到他们到来,冯老太笑得比哪天都高兴。
“你们快准备准备,一会有二三十个女工要过来。都是自带饭盒的,碗都省了!”
不用说,又是替他们发动了一下,“带客”过来了。
孙来鹏其实很想说,现在不同于在侧门那会,完全不缺这二三十个客人啊!她们突然挤过来,反倒还让他们更加手忙脚乱。
“谢谢了冯奶奶!”
出于礼貌宋爱芙还是甜甜地笑着感谢了老太。
“谢啥,我谢你们才对!小孙呐,”老太单独叫住孙来鹏,“回去帮我告诉孙医生一声,起效了,药开始起效了!”
“开始见效了?今天?”
孙来鹏听到这,可算明白过来老太今天的热情从何而来了。
“对,”冯老太点着头,“其实是昨天早上开始,痛得就没那么厉害了。我们都不大敢肯定,怕反复,昨天就没跟你说这事。结果一直今天中午,这两天一夜没出现半点反复,反倒还更加减轻了些!”
“那就好,有效就好。”
孙来鹏喃喃道,脑子里迅速盘算起来。从开学前自己开始寄出手稿,到今天9月8,这也有差不多十天时间了。
在这个点出现好转,跟《当代》杂志绝对没啥关系,应该是那篇散文《山风起时话竹虫》在《岳山日报》见报了。
成功了,又一次成功了!
他此刻心里猛然涌起的欣喜并不亚于冯老太。
因为,至少证实了两点:
一,不只是小说,通过散文的形式同样也能够激发金手指,达到预期中的效果;
二,不只是自救,对于救治别人的跌打损伤,金手指效果上没啥区别,同样强大!
“小孙你快把手里的炊壶给我呀,这可都是好药,我让他马上喝,一滴都别浪费!”
冯老太见他在想事情,急着催促起来。
她拎着炊壶才一转身,一帮中年女工正从路那头过来。
现在来倒还好,早班工人还没有大量出现。孙来鹏三人赶紧抢在下班高峰到来前动手,速战速决,让她们用铝盒带走。
这次都还不到下午四点半,东西就卖空了。
收摊时,永善大发感慨:
“想不到老头这个年纪都能治好,孙医生现在是真厉害!”
“这么说来,我们以后都能在这地方一直摆摊了?”宋爱芙更担心的是三个月一过,就被厂里赶出去,那种朝不保夕的心情直到这一刻才算有了改变。
“看蒋厂长当多久吧。”
“蒋厂长那天坐车来村里我见到过,”永善肯定道,“看年纪还不算老,那咱们这生意可有得做了!”
“走吧。”孙来鹏开始把一些用具往筒子楼那小屋里搬。
其实他在想,大概率,自己压根不需要真摆到蒋厂长调离的那一天。
现在只是手头过于缺钱,困住了手脚,施展不开。
等到摆摊积累到差不多的收入了,要一件一件去干的事情自然会很多,来钱的速度也不是坐在这儿摆摊能够想象的。
回村后,从这天晚上起,孙来鹏再次坐到自己里屋的桌子前,拿起笔和纸刷刷书写起来。
不管怎么说,《岳山日报》已经在关键之际无形中成全过他两次了。
一次是发表《群山站立》,让他自己结束了向残疾人生的坠落,骨折迅速康复。
另一次就是眼下发表《山风起时话竹虫》,老蒋头随之开始出现好转迹象。
两次发表都很迅速、及时。
上月底《岳山日报》寄来的约稿信中,是希望他能长期、不断地为副刊多多提供稿件。
反正散文不像小说创作那么艰难且费时,他决定利用晚上的空闲,稍稍牺牲点休息时间,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
要写,就索性形成一个风格鲜明的“岳山风物”系列。
当晚,孙来鹏就写了一篇关于嗦螺的美文。
随后几天晚上,又分别撰写了关于深夜扎火鱼、雨后拾地衣菜、野葡萄酿酒,以及艾叶粑粑的散文。
山野万物,皆可入笔来。
每一篇各有风味,却又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保持着最初那篇《山风起时话竹虫》的笔风,洋溢《舌尖中国》般的诗意,却又充满一种山野式的大浪漫。
他也不想单独一篇一篇去投寄了。
等到“岳山风物”系列有好几篇美文写出来了,他打算再把这几篇一同寄给岳山日报,让他们慢慢去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