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生态环境保护
厄瓜多尔没有关于现有野生物种分布和状况的信息,资源的开发、生存环境的变化、外来物种的入侵、环境污染等因素使很多物种正在消失。[17]为了保护生物资源和多样化生态系统,国家成立了各种组织和机构,制定了不少保护环境的法规和措施,其中包括制定法律,建立自然保护区。目前,全国各种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18%。
(一)濒危物种
厄瓜多尔濒危物种包括20多种哺乳动物,370多种植物,50多种鸟类和10多种爬行动物。
厄瓜多尔9种爬行动物被纳入由世界大自然联合会出版的《濒危物种红皮书》,其中包括亚马孙地区的黑鳄、沿海地区的美洲鳄和加拉帕戈斯大乌龟。因受人类的影响,或因无法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有一些动物已经灭绝,如厄瓜多尔乡村鼠(bolomys punctulatus)、加拉帕戈斯硕鼠(megaoryzomys curioi)、加拉帕戈斯达尔文鼠(nesoryzomys darwini)、加拉帕戈斯和平鼠(nesoryzomys indefessus)、加拉帕戈斯稻田鼠(oryzomys galapagoensis)、安第斯山鹿(hippocamelus andisensis)。
高度濒危动物有:菲利佩刺豚鼠(mustela felipei)、大水獭、水獏、咖啡头蜘蛛猴(ateles fusciceps)、厄瓜多尔短尾鼠(alcodon latebricola)、加拉帕戈斯费尔南迪纳鼠、加拉帕戈斯纳波罗鼠(nezoryzomys narboroughi)、加拉帕戈斯圣地亚哥鼠(nezoryzomys swarthi)、圣菲稻田鼠(oryzomys bauri)、亚马孙海牛。
濒危动物有:眼镜熊、塞伊鲸(balaenoptera borealis)、蓝鲸、鳍鲸(balaenoptera physalus)、灰色豚(delphinidae sotalia fluviatilis)、玫瑰色豚(iniidae inia geoffrensis)、窄翅蝙蝠、卡夫雷拉自由尾蝙蝠(cabreramops aequatorianus)、山獏、安第斯刺鼠(anotomys leander)。
生存受到威胁的动物有:毛尾狐、矮脚鹿、虎猫、安第斯山猫、美洲豹、美洲狮、加拉帕戈斯毛皮海豹、加拉帕戈斯海狼(zalophus wollebaeki)、黄腹蜘蛛猴、卷尾猴(cebus capucinus)、吼猴(lagothrix lagotricha)等。[18]目前,国家已经将毛尾狐、矮脚鹿、虎猫、眼镜熊等30多种珍稀动物列入法律保护范围。
原来干旱林覆盖着沿海地区280万公顷土地,但是由于人类开发,现在仅存2万公顷,不足原来的1%。木材开采主要集中在卡亚帕斯、圣地亚哥和欧恩索利等河流域。
在安第斯森林区,位于海拔2000~4000米高度的森林几乎全部被农作物耕作和人类扩建居住地所破坏。仅仅在边远的地区还保留着小面积的森林。
在亚马孙地区,天然森林受到石油开采业和农业垦殖活动的影响。新开辟的交通运输路线便利了木材开采和农业垦殖。农业垦殖人口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迅速增加,特别是在纳波地区,大面积的天然植被变成了非洲棕榈种植园、牧场和小农庄。原来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被迫迁居到更加偏远的地区。
厄瓜多尔政府希望得到更多的国际帮助,保护加拉帕戈斯群岛最有生态价值的遗产。加拉帕戈斯群岛正在遭受人口增长和石油开采的威胁。人口增长迫使政府扩大农牧业用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食品需求。加拉帕戈斯海域和群岛周围40公里的海洋生态保护区内的渔业资源受到过度捕捞特别是非法捕捞的影响,74种鱼类的生存受到威胁。人类生活区域的扩大、岛外植物和动物的入侵、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无节制的旅游发展、人口过度增长和垃圾等问题造成疾病、植物和蚊孽的侵袭。
(二)国家自然保护区
1982年厄瓜多尔制定和颁布的《野生植被和自然区域森林保护法》规定,主要由国家负责天然森林的管理、控制、调节、木材供应以及森林资源的恢复。通过对可开采天然林的管理促进森林的可持续发展。1992年厄瓜多尔成立森林和野生及自然区域学会,专门负责森林事务。此后,又于1996年组建了环境部,并于1999年颁布第505号法令,由环境部下属的森林司和生物多样化司负责和管理森林事务。环境部还制定了《厄瓜多尔森林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1976年,国家保护区系统管理局开始投入工作,实施厄瓜多尔重要野生区域保护初步战略。国家保护区系统管理局最初隶属于农牧业部的林业部门,后归属环境部。
国家保护区系统管理局的宗旨是保护厄瓜多尔野生生命的遗传多样性和特殊性,为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生态旅游和大众娱乐提供机会,促进各社会团体参与保护大自然。
厄瓜多尔众多的自然保护区拥有数不尽的自然奇观,极具生态旅游价值,吸引着国内外大批游客。自然资源保护区更多集中在北部和中部山区、国家东北部地区以及沿海地区。在这些地方,可以看到与众不同的景色以及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动植物。不管你是身处被云雾覆盖的森林保护区,还是步行在沿海的红树林中,或是在位于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山顶,你都会发现厄瓜多尔是南美洲最受欢迎的户外探险目的地之一。
这些自然保护区面积大小不等,有的几个保护区位于一个省,还有的分布在几个省。
卡哈斯国家保护区(Parque Nacional Cajas) 1977年6月6日建立,位于昆卡以西29公里。这里属荒漠生态系统,海拔为3000~3500米。区内230多个风景秀丽的湖泊是最吸引游客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有托雷阿多拉湖、拉加尔托克查湖、奥索瓦伊库湖等。亚努卡伊河和托梅班巴河发源于此,向昆卡市供应饮用水,是帕乌特水电站计划的主要供水来源。
在卡哈斯众多湖泊中生活着河鳟鱼,很多人周末到此钓鱼、爬山和露营。在海拔4000米的地带,生长着荒漠植被,而且树林和土地上覆盖着苔藓、地衣和其他的真菌类。保护区的西部被高大浓密的树林覆盖。野生动物包括多种鸟类,诸如蜂鸟(hummingbird)、灰胸巨嘴鸟(toucan)和巨大的锥嘴鸟(conebill)等。游客可以从昆卡乘公共汽车到公园的信息中心,那里有一个简单的居所,提供床位和厨房。
科托帕希国家保护区(Parque Nacional Cotopaxi) 厄瓜多尔最受欢迎的公园,建于1975年8月11日,占地33393公顷,气温为0℃~15℃。这里主要属荒漠生态系统,海拔为3400~5897米。库图奇河(Cutuchi)和道莱河发源于科托帕希火山,为马查奇、基多、拉塔昆加和东部地区提供饮用水和灌溉水源。著名的景点是白雪覆盖的科托帕希火山。
科托帕希国家保护区非常适合远足、爬山和山地骑车,这里拥有优质的设施和服务。除攀登科托帕希火山外,还有卢米尼亚汇山和莫卢尔科山适于徒步旅行。游客还可以参观公园的博物馆、美洲驼试验农场和印卡遗址。在这里有机会看到多种野生动物,如鹿、狐狸、秃鹫和蜂鸟。
利延加纳特斯国家保护区(Parque Nacional Llanganates) 1996年1月18日建立,地形十分特殊,包括几个地理平台,属荒漠、安第斯森林和山地雨林生态系统。海拔为1200~4571米。这里有几个风景秀丽的湖泊和河流,如帕斯塔萨河和纳波河。利延加纳特斯山脉具有生态和历史价值,流传着卢米尼亚汇宝藏的传说。为此,这里曾经发生过几次寻找宝藏的探险。
马查里利亚国家保护区(Parque Nacional Machalilla) 1979年7月26日建立,包括热带干旱森林、云雾森林和灌木植被生态系统,海拔在850米以下。这里有一条2海里宽的海洋地带,有佛拉伊莱斯海滩,有普拉塔岛和圣地亚哥岛两座近海岛屿,还有曼特尼亚文化古迹。两座岛是厄瓜多尔内陆海岸唯一由珊瑚组成的岛屿。园区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园区内有哥伦布时期以前的建筑遗址和手工艺品。另外,还有超过200种动物,如鹦鹉、海鸟、鹿、蛇和食蚁兽等。普拉塔岛栖息着一些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常见的动物,如塘鹅以及海鸥。在每年的6~10月,还可以见到海豚和鲸鱼。
波多卡尔珀斯国家保护区(Parque Nacional Podocarpus) 建于1982年12月15日,是厄瓜多尔唯一位于安第斯南部山脉的国家公园。海拔为900~3600米。这里的生物多样性程度很高,是世界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已发现的鸟类有560多种,占厄瓜多尔鸟类品种的40%。
公园的名字源于区内常见的波多卡尔珀斯树,它是厄瓜多尔唯一的本地针叶树种(conifera),也被叫作鬼针草(romerillo)。专家根据海拔高度的差异划分出6个截然不同的生活区域。在洛哈和萨莫拉之间,你可以发现未被破坏的云雾森林和高原荒漠植被。
公园的生态旅游发展较快。这里有一个简易的居所和一片露营区。公园有两个入口,一个在高地,另一个在低地。
苏马科纳波-加雷拉斯国家保护区(Parque Nacional Sumaco Napo-Galeras) 1994年3月2日建立,由山地森林和热带雨林组成。海拔为500~3732米。由于处于山麓地区,地形奇特,山峰陡峭,植被茂密,人类很难进入这一带。地势较低的地区属纳波更新世保护区,是厄瓜多尔最少游览的保护区之一。游览方式主要是徒步登上苏马科火山。因火山偏僻的地理位置成为厄瓜多尔人了解最少的山之一。区内大部分地方没有受到发展的影响。
亚苏尼国家保护区(Parque Nacional Yasuni) 建立于1979年7月26日,占地98万公顷,是厄瓜多尔最大的内陆国家公园,海拔为300~600米。拥有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这里生活着克丘亚人和瓜拉尼人。由于这里生物多样性程度较高,在它建成的同一年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国际生态保护区。
这里生活着500种鸟类,173种哺乳动物类,62种蛇类,100种水陆两栖动物。另外,这里河流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如桑库多湖和哈屯科查湖,是十分宝贵的旅游资源。
横贯公园的几条主要河流是亚苏尼河、提普提尼河、科纳纳克河、纳什尼奥河和库拉莱河。公园内的野生动植物多种多样。旅行者可以遇到诸如高大的雪松、月桂树等树木和貘、鹰、美洲狮等数不清的动物。
保护区内几乎无人定居,只有少数瓜拉尼土著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他们集中居住在建于1991年的瓜拉尼民族保护区,这个保护区北与国家公园接壤。这里很偏僻且很难开发。到达亚苏尼的最佳路径是从科卡河经由纳波河,由于该地区偏僻的地理位置和单独旅行的难度,游客到这里来最好雇一个旅游向导。
里蒙科查生物保护区(Reserva Biológica Limoncocha) 建于1985年9月23日,位于纳波河北岸,科卡河与阿瓜利科河之间,地势平坦,主要由湿地和沼泽构成,拥有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海拔为230米。保护区是世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地区之一,主要由里蒙科查湖及周边地区和内格拉湖(Negra)组成。在湖泊中栖息着大量的动物,如水陆两栖和爬行动物,有黑鳄,还有大量的鸟类。科学研究发现这一地区有超过450种鸟类和奇特的树种,如巨大的海红豆树、雪松、月桂树、白塞木树,而且气根棕(Pambil)也很常见。保护区内的里蒙科查湖是有名的观鸟区域。
克丘亚人居住在咸水湖附近,主要种植自给作物及少量经济作物。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石油生产给这个地区及其居民带来影响。从基多到保护区的最佳路线是乘飞机到科卡或拉戈阿格里奥。到这两个目的地的巴士路线同样直达里蒙科查镇。还有船只从帕洛斯港和彭培亚港两个小港口通往科卡。
安蒂萨纳生态保护区(Reserva Ecológica Antisana) 1993年7月21日建立,为荒漠、山地雨林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海拔为1400~5750米。这里的水资源为基多及其周边地区提供饮用和灌溉水源。
保护区内包含10个生态区,从高原荒漠延伸到低地雨林,拥有着不同的气候环境、植物和动物。保护区内的主要旅游景点是厄瓜多尔第四高峰,白雪覆盖的安蒂萨纳火山。另外还有瓜卡马约斯山及其山麓,一直延伸到苏马科-加雷拉斯国家公园。在保护区众多的水系中,米卡乔卡咸水湖最大,位于3900米高处,是一个钓鳟鱼的极佳地点。旅行者偶尔可碰到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如美洲狮、白尾鹿、安第斯狐狸和安第斯秃鹫。
埃尔安赫尔生态保护区(Reserva Ecológica el Angel) 1992年8月5日建立,其地形特点是安第斯荒漠与湖泊相间。海拔为3644~4768米。保护区是为了保护16000公顷高原荒漠植被而建立的。这里的野生植物包括厄瓜多尔大部分高原荒漠植物种类。保护区85%的土地都被这些典型的植物覆盖。这里还有一些美丽的湖泊,其中包括沃拉德罗湖。这一地区最后幸存的大花高山菊是安第斯山区特有的植物品种。另外,这里还向卡尔奇省提供水源。
卡扬贝-科卡生态保护区(Reserva Ecológica Cayambe-Coca) 1970年11月17日建立,属于荒漠、云雾森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海拔为600~5790米。区内坐落着厄瓜多尔第三高峰卡扬贝山。这里生活着科凡人和克丘亚人。
保护区内有卡扬贝山、萨拉乌尔科山、普恩塔斯雪山等。保护区内有将近80个分散在高原荒漠的湖泊,为基多提供饮用水源,为塔巴昆多地区提供灌溉水源。
因为人类难以到达这里,区内的云雾森林和高原荒漠植被未被破坏。除了典型的高原荒漠植被,这里还有多种兼具生态、经济和医药价值的植物,如兰花、白塞木树、月桂树、雪松等。这里动物种类繁多,有450种鸟类,包括稀有的安第斯秃鹫。
雷温塔多尔火山是十分吸引游客的景点。沿着崎岖的山路,游客和探险者可到达火山顶峰,欣赏壮观的景色。浓密的森林覆盖着重重山峦和深深的峡谷,一道道河流蜿蜒流淌。保护区内更吸引人的是位于基赫斯河的圣拉斐尔瀑布,其落差达130米。
卡亚帕斯-马塔赫沼泽灌木林生态保护区(Reserva Ecológica Manglares Cayapas’Mataje) 1968年9月29日建立,位于埃斯梅拉达斯省,拥有荒漠、山麓森林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海拔为35~4939米。建立这一保护区的目的主要是保护热带雨林、热带干燥丛林和红树林。红树可以生长于盐水中,有利于控制海岸水土流失,另外它们是众多鱼、软体动物和甲壳纲动物的生存依靠。但是20世纪80年代,因建人工养虾场,很多红树林被破坏,为此,政府在这里设立了保护区。
由于这里是西部山区延伸带,生物多样性程度很高。乔科斯生物保护区位于这里,包括11个野生动物保护区。这里是世界上最潮湿的地区之一。
伊利尼萨斯保护区(Reserva Ecológica los Illinizas) 1996年12月11日建立,占地15万公顷,属荒漠高原生态系统,海拔为800~5265米。位于安第斯山脉西部,拥有克拉松、伊利尼萨斯等山峰,是遮挡来自沿海潮湿气候的屏障,因此这里雨水较多。吉洛托阿湖位于保护区内,具有发展旅游的潜力。在这一地区的纵深地带生活着克丘亚人。
保护区内主要生长云雾森林,即安第斯亚热带潮湿森林和高原荒漠植物。区内拥有三大景观:由火山口形成的基洛托阿湖,湖水清澈,碧波荡漾,位于海拔3800米的高地;被白雪覆盖的山峰-北伊利尼萨斯山和南伊利尼萨斯山,雄伟壮观;一望无际的云雾森林。游客可经孙巴瓦或丘格奇兰到达基洛托阿湖,在火山口附近游玩或干脆下到湖边,两种选择都颇费体力却能欣赏到美景。
马切-钦杜尔保护区(Reserva Ecológica Mache-Chindul) 1996年8月9日建立,海拔为300~800米。这里生物多样性程度很高。这里水源充沛的河流为马纳维省提供水源。恰奇人生活在这里。
丘卢特沼泽灌木林生态保护区(Reserva Ecológica Manglares Churute) 1979年9月26日建立,位于瓜亚斯省,面积为49894公顷,其中包括瓜亚斯河流域的沼泽灌木林地带、热带雨林、湖泊和潮淹区。这里具有很高的生物和生态价值,是很多水生生物的栖息地,生长着4种红树,拥有269种鸟类,其中有50种水鸟。
阿雷尼利亚斯生态保护区(Reserva Ecológica Arenillas) 2002年1月30日建立,位于埃尔奥罗省的阿雷尼利亚斯和瓦吉利亚斯区(Huaquillas),面积为17082公顷,包括瓦吉利亚斯军事保护区。这里拥有热带干旱森林、热带荆棘森林、十分干旱的热带森林最后残留区和濒危的生态系统。
柯凡贝尔莫赫生态保护区(Reserva Ecológica Cofan Bermejo) 建立于2001年6月7日,位于苏昆比奥斯省西北部的卡斯卡莱斯区(Cascales),海拔为400~2000米,面积为55451公顷。这一地区是柯凡印第安人世代居住的地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程度较高,植被是黏性土壤雨林,是亚马孙矮林木向安第斯森林过渡的林带。区内生长着2000~3000种植物、42种哺乳动物、12种灵长目动物,另外还有大量的眼镜熊和399种鸟类。
普卢拉瓦植物保护区(Reserva Geobotánica Pulalahua) 1966年1月28日建立,距基多30分钟路程,海拔为1800~3356米,占地3383公顷,由一座死火山及其山麓区组成,是最重要的地质资源蕴藏区之一。植被由矮木丛和灌木林组成,还有一片保存完好的云雾森林。主要的林木为大量的兰科类植物。这里离基多较近,常有游客来这里观光。火山口西边地形开阔,太平洋潮湿的海风可畅通无阻地进入这里。除此之外,冲积积累的沉积物也使火山口土地肥沃,适于耕种。
库亚贝诺动物保护区(Reserva Faunística Cuyabeno) 1979年7月26日建立,位于厄瓜多尔亚马孙地区的纳波省和苏昆比奥斯省,海拔为200~280米。保护区拥有60万公顷热带雨林,北到哥伦比亚境内,东到秘鲁境内。这里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是7个地质构造为更新世时期的保护区中的一个。这些地区躲过了最后一次冰川运动,产生了新的物种,因此,生物多样性十分突出。这里的14个湖泊组成了水资源丰富的湖泊系统。
钦博拉索动物保护区(Reserva Faunística Chimborazo) 1987年10月26日建立,位于通古拉瓦、玻利瓦尔和钦博拉索三省境内,海拔为3800~6310米,为荒漠生态系统,生长有典型的干旱荒漠植被。
这里拥有十分吸引人的旅游资源。钦博拉索火山和卡利瓦伊拉索火山山峰冰川融化的水形成潺潺溪流,流入山区中部各省和亚马孙地区的河流。
帕索乔阿野生物种保护区(Refugio de Vida Sivestre Pasochoa) 海拔为2950~4199米。1982年成为森林和植被保护区,并于1984年由纳图拉基金会负责管理。1996年12月11日,纳入了野生物种保护区之列,成为国家保护区系统管理局的组成部分,但是仍然由该基金会管理。主要目的是保护山区遗留的原生森林部分。
埃尔波利切国家保护区(Area Nacional de Recreación el Boliche) 1979年7月26日建立,位于皮钦查、科托帕希和纳波三省,海拔为3000~3600米,西北部与科托帕希国家保护区接壤。建立这一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这里的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区一半面积由1928年栽种的松树林覆盖。这里是鸟类和哺乳动物类的栖息所,它们逐步适应了松树林生活条件。
圣克拉拉岛野生物种保护区(Refugio de Vica Silvestre Isla Santa Clara) 1999年6月3日建立,包括圣克拉拉岛及其周边海域。为大陆重要的湿气流带,岛内侧的大陆架是唯一的生物多样性系统,由于瓜亚基尔海湾每年注入大量淡水,这里生物繁殖量很大。
姆伊斯内沼泽灌木林生态系统野生物种保护区(Refugio de Vida Silvestre del Ecosistema de Mangla de Muisne) 建于2002年,位于姆伊斯内河(Muisne)流域尚存的沼泽灌木林区,面积为3173公顷,有丰富的水生物物种,如鱼类、海贝等。另外,还有随舰鸟(fragatas)、白头鸟(pelicanos)、小草鹭(garcillas)、鸬鹚(cormoranes)和其他鸟类,还有各种昆虫和哺乳动物。
拉奇吉塔野生物种保护区(Refugio de Vida Silvestre la Chiquita) 位于埃斯梅拉达斯省的圣洛伦索区,面积为800公顷,是热带雨林带,生长着饱食木(sande)和海红豆(ceibo)等植物,栖息着跳鸟(saltarin)、红头鸟(cabecirrojo)、兰冠跳鸟(saltarin coroniazul)等鸟类。这里也是虎猫、蚁熊(oso hormiguero)的家园。
科塔卡奇-卡亚帕斯保护区(Parque Cotacachi-Cayapas) 面积为20万公顷,从沿海热带雨林到云雾森林,再到高原荒漠,海拔差异极大(200~4939米),因此,它包括了几个生态系统。保护区位于因巴布拉省和埃斯梅拉达斯省,有很多条路线可以到达这里。从东部地区可驾车经基多北上奥塔瓦罗,再继续行至科塔卡奇镇。咸水湖坐落在这个小镇以西18公里。游客还可以从圣米格尔入口坐船经低地到保护区。最吸引旅行者的是大大小小的湖泊。保护区是一些珍奇动物的家园,如眼镜熊、食蚁兽、美洲豹、貘、猴子、蝙蝠等。这个地区,生长着至少20000种植物和500种鸟类,是地球上最具生物多样性的地区之一。
塞洛布兰科森林保护区(Parque Cerro Blanco) 位于从瓜亚基尔到沿海的萨利纳斯高速公路旁,距离海岸16.5公里处,由林木保护基金会负责管理,保护着瓜亚基尔附近5000公顷干旱热带丛林,还包括大片草地、森林、连绵起伏的群山和狭窄的深谷。这里生物多样性程度很高,是厄瓜多尔少数几个沿海森林保护区之一。在保护区内可找到大约600种植物和33种哺乳动物,包括猴子、白尾鹿、美洲豹和美洲狮。另外,还有211种鸟类生活在塞洛布兰科的森林中。这里非常适合观赏鸟类。在众多鸟类中有8种全球性濒危鸟类生活在此处,它们是重点保护对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s://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nmz_680924/1206_681096/1206x0_681098/。
[2] http://www.ecuadorexplorer.com/html/basic_ecuador_map.html.
[3] Country Profile 2006:Ecuador,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London,p.1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s://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nmz_680924/1206_681096/1206x0_681098/。
[5] 厄瓜多尔民族和部落发展委员会是这样定义民族(nacionalidades)的:“由古老的部落(pueblos)组成,这些部落早在厄瓜多尔国家形成前便已存在,是国家的组成部分。部落的定义是拥有共同的历史认同、语言和文化,生活在特定的地域,拥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传统的社会经济、司法和政治组织形式,行使自己的权力。”印第安部落可以理解为“是这样的原始群体(colectividades originarias),由具有与厄瓜多尔其他阶层相区别的文化认同的社区或中心组成,它们有自己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组织系统”。可以说,在一个民族之中可以存在不同的部落,它们之间保持着该民族的实质性特点,如语言,但是拥有其他相互不同的文化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基本的社会单位(otra unidad social basica),即社区(comunidad),其定义是“由定居于某个特定区域内的家庭组成,是一个民族或部落的组成部分,其生活方式基于具有相互性、共济性和平等性的集体活动,拥有一种政治、管理、经济、精神和文化组织系统”。社区是发展、再生所有文化行为的基础单位,而这些文化行为则标明了一个部落或民族的特点。参见Lola Vázquez y Napoleón Saltos:Ecuador:Su realidad 2004-2005,Fudación “José Peralta”,Décima Segunda edición,página 139,Quito,Ecuador,2004。
[6] 〔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4卷,涂光楠、陈绂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第605页。
[7] 宗教研究中心编《世界宗教总览》,东方出版社,1993,第300页。
[8] 宗教研究中心编《世界宗教总览》,东方出版社,1993,第301页。
[9] http://www.ecuadorexplorer.com/html/ecuador_food.html.
[10] Almanaque ecuatoriano:Panorama 2003,Edipcentro,página 269,Riobamba,El Ecuador,2003.
[11] http://www.ecuadorexplorer.com/html/holidays.html.
[12] https://es.wikipedia.org/wiki/Ciudad_Mitad_del_Mundo.
[13] http://www.guwh.com/d/d1501.htm.
[14] http://www.guwh.com/d/d1501.htm.
[15] http://www.vivecuador.com/html2/eng/ecology.htm.
[16] Almanaque ecuatoriano:Panorama 2003,Edipcentro,página 420,Riobamba,EI Ecuador,2003.
[17] http://www.ecuadorexplorer.com/html/vital_stats.html.
[18] Almanaque ecuatoriano:Panorama 2003,Edipcentro,página 415,Riobamba,El Ecuador,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