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贫与发展(1978~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中国减贫成效及其对世界的贡献

(一)减贫成效

1.贫困人口持续减少

1978年以来,中国在减少贫困人口、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按照2010年价格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扶贫标准,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3046万人,减少了73993万人;同期农村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3.1%,降低了94.4个百分点(见表1-1)。按照世界银行2011年1人1天1.9美元购买力平价的贫困标准,中国贫困人口从1981年的87780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1001万人,减少了86779万人;同期贫困发生率从88.32%降低到0.73%,降低了87.59个百分点。中国改革开放40年,在减缓贫困方面取得了历史上数千年都没有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样的减贫成就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这既是中华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对改善人类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卓越贡献。

表1-1 1978~2017年中国农村贫困变化(按2010年贫困标准)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现行贫困标准还仅仅略高于世界银行2011年购买力平价1人1天1.9美元的低贫困标准。如果使用适合中低收入国家的1人1天3.2美元(2011年PPP)的贫困标准,到2015年中国农村还有12.8%的人口处于贫困状况;按适合中高收入国家1人1天5.5美元(2011年PPP)的标准,2015年中国农村有43.2%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中。

2.生活质量改善

(1)物质生活条件。中国通过实行国家整体发展规划和大规模瞄准贫困地区的专项扶贫开发,在改善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全国农村交通、通信、用电、住房、安全饮水等物质生活条件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进步,基本物质生活条件贫困状况得到缓解。

(2)基本公共服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居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和经济可承受性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初步实现了义务教育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障。

(二)中国对全球贫困人口减少和福祉提高的贡献

1.中国对全球贫困人口减少的贡献

按照2011年购买力平价1人1天1.9美元的贫困标准,1981~2013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了12.3亿人,同期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8.5亿人(见表1-2)。在这期间中国减少的贫困人口占到全球减少全部贫困人口的69.4%。换言之,如果没有中国在这31年间取得的巨大减贫成就,全球贫困人口的数量要比实际多很多。

表1-2 中国对全球1981~2013年贫困人口(2011年PPP 1人1天1.9美元)减少的贡献

1990~2012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了54.2%,提前3年完成了千年发展目标确定的极贫人口减半的目标。在1990~2012年全球减少的贫困人口中,中国贡献了63%。不包括中国在内,其他国家在1990~2012年只减少了其1990年贫困人口的32.7%。也就是说,没有中国的突出贡献,千年发展目标就不可能完成其最重要的极贫人口减半的目标。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对于推进人类反贫困事业进步和千年发展目标实现,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中国对全球人类福祉提高的贡献

除了减少贫困人口以外,中国在改善全球人类发展其他一些重要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从人类发展指数、饮水安全和出生时期望寿命三个方面[6],分析中国对全球人类发展的贡献。

(1)中国对人类发展指数值提高的贡献。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在1990年为0.501,到2014年提高到0.728,提高了0.227(见表1-3)。同期使用国家人口加权全球平均人类发展指数[7],提高了0.14;如果不包括中国在内,全球其他国家平均的人类发展指数,在此期间提高了0.114。中国对全球人类发展指数在1990~2014年提高的贡献率为18.3%。如果没有中国的贡献,2014年全球人类发展指数还处于2012年前的实际水平。据此推断,由于中国的贡献,全球人类发展指数提前了年多达到2014年的水平。

(2)中国对全球使用改良的饮用水源人口比例提高的贡献。饮用改良的饮用水源[8]的水,是人类健康生存的一个基本要求。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过去20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超过3000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使农村93%的人口可以饮用改良水源的水,比1990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由于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到2014年中国95%的人口已经饮用改良水源的水。这个比例比全球平均水平高4.4个百分点。中国在饮水安全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不仅显著改善了本国居民的安全饮水问题,也加速了全球饮水安全问题解决的进程。中国使全球使用改良的饮用水源人口比例在1990~2014年多增加了4.2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中国贡献了1990~2014年全球使用改良的饮用水源人口增量的45.6%(见表1-4)。

表1-3 中国对全球人类发展指数提高的贡献

表1-4 中国对1990~2014年全球使用改良的饮用水源人口增加的贡献

续表

(3)中国对人类健康水平提高的贡献。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普及农村合作医疗,并借助深入民间的传统医疗知识和药物的帮助等,国民的健康水平一直高于经济发展所处的位置。1990年中国人均GDP在全球181个国家中排名第112位,而人口出生时期望寿命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排第58位和72位,分别比人均GDP排名高出54位和40位。1981年中国人口普查统计人口出生时期望寿命达到67.9岁、婴儿死亡率为34.7‰[9],大体相当于2000年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即使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健康水平的相对超前性也同样明显。中国2013年的人口出生时期望寿命为75.6岁,与美、英、德1990年的水平相当,但按2011年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在2013年人均GDP仅分别为美、英、德1990年人均GDP的31%、43%和36%。从可比数据来看,中国人口出生时期望寿命1990年为69岁,比全球平均水平高3.6岁;到2014年中国人口出生时期望寿命提高到75.8岁,比全球平均水平高4.3岁。中国在提高人口期望寿命方面的努力,使全球平均的人口期望寿命多了1岁(表1-5)。

表1-5 中国对全球人口健康的贡献

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990年以来一直约比全球平均水平[10]低2个百分点。由于中国在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方面取得的进步,全球平均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得以多低5个千分点,中国对全球平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减少的贡献率在10%左右,1990年中国的贡献率为7.8%,到2014年中国的贡献率提高到15.3%。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清楚看出中国在减少全球贫困人口、改善安全饮水和居民健康水平等人类生活质量方面,为人类福祉改善和全球人权进步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