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境理解国家:哈尼/阿卡人橡胶种植的人类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从南美洲到中国西南

天然橡胶树是在国家力量主导下进入中国的。橡胶树原本是源自美洲的热带作物,而人工栽培的橡胶树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得到推广,这些国家成为主要的天然橡胶生产国。为了突破西方经济封锁,中国从东南亚引进天然橡胶,在中国的南部和西南地区建立国营农场发展橡胶产业,还进一步发展民营橡胶以促进地方民族经济发展。中国在南部和西南地区发展橡胶产业实现了发展生产、巩固国防、建设边疆和促进边境社会稳定以及维护民族团结的目的。

一 国家主导引进橡胶:突破西方经济封锁

橡胶树,或者说是三叶橡胶树是一种源自美洲的植物,它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玉米、马铃薯等同样是源自美洲的可供人们直接食用的作物不同,橡胶树上流出的胶乳经凝固、干燥后制成的天然橡胶作为工业原料与工业发展密切相关。橡胶一词源于印第安语cao-uchu,意为“流泪的树”。1736年法国的C.M.德·拉·孔达米纳和F.弗雷诺到南美探险后最先科学地描述了橡胶。1770年英格兰化学家J.普利斯特利发现此物质能擦去铅笔写下的痕迹,就将其命名为rubber(原意为擦子)。只是在19世纪40年代早期C.古德伊尔(固特异)发明硫化法之后,橡胶才在商业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1]

橡胶工业是一个有着160年悠久历史的产业。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橡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橡胶的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初期曾经面临着西方国家严密的经济封锁,成功引种橡胶树成为中国自主生产橡胶、发展工业、突破西方经济封锁从而维护国防安全的重要转折点。

事实上,中国从20世纪早期就开始进行橡胶种植的尝试了。1904年云南省德宏傣族土司刀印生从新加坡运回橡胶苗于盈江县新城凤凰山种植。1905年台湾省恒春引种了橡胶树。1906年华侨何麟书由马来西亚引进橡胶苗于海南岛乐会县崇文乡种植。[2]20世纪40年代,泰国华侨钱仿周等人曾在西双版纳建立了“暹华胶园”。[3]20世纪40年代,泰国华侨钱仿周等人曾在泰国组织暹华公司,准备来中国建立胶园。1946年7月,钱仿周从曼谷经新加坡和越南到达昆明,拟到景洪考察,终因交通问题未能到达。回泰国后,他即转道缅甸,经过缅北景栋地区,由打洛进入中国境内,于1947年1月到达景洪。经考察,他们认为西双版纳的气候、土壤情况与马来西亚无异,适合种植橡胶,即向当时的政府申请土地,得到批准后,准备在景洪坝和橄榄坝两地种植橡胶。同年3月,钱仿周运来一批橡胶种子,但因包装不好加上途中耽误时间过长,种子未发芽。1948年7月,钱仿周率六名工人运送两万株胶苗,历经两个月,于同年9月3日抵达橄榄坝,将苗木定植在曼松卡村附近,命名为“暹华胶园”。当时因临近解放,国民党军准备逃跑,边疆秩序混乱,已定植的胶苗被牛马践踏,损坏十分严重,至解放时只剩97株,1953年由人民政府接管。[4]另外,据中央政府和广东省政府组建的考察团的调查统计,到1950年9月,南洋华侨在海南岛及雷州半岛北岸地区建立的2343个大大小小的橡胶园里合计只有3万亩86万多株,并且这些橡胶树品种差、产量低,几万亩橡胶树年总产干胶不到200吨。[5]虽然新中国刚成立时它的天然橡胶生产水平相当低下,但西双版纳“暹华胶园”以及海南岛内村存留下来的橡胶树成为中国打破西方橡胶种植专家认为北纬十七度以北不能种植橡胶的论断的重要实践和科学依据。

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一成立便遭到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封锁。1950年12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公开宣布:根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IVSC-G8决议案”,美国政府决定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全面禁运。在他开列的禁运物资清单里,橡胶赫然在目。西方国家随后成立了国际统筹委员会,建立了一条禁运封锁线,从远东的日本本土伸出,向西南经冲绳穿过台湾海峡跨越南中国海折向东南亚,呈半月形围住了红色中国。并且,一些东南亚国家在美、英两国控制下,制订出了针对橡胶的严苛“封关”法律。[6]这样,中国无从进口橡胶成品,连橡胶籽和橡胶苗都无法获得。众所周知,橡胶与钢铁、煤炭、石油并称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四大工业原料,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发展工业和国民经济离不开橡胶。因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要严密封锁橡胶进入中国的路线,并且新中国成立时相当低下的橡胶产量和北纬十七度以北不能种植橡胶的论断,使西方国家相信只要封锁了橡胶进入中国的路线就能遏制中国的工业发展。然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想到的是,中国依靠自身的科研和实践,成功地在北纬十七度以北种植了大量的橡胶树,打破了他们的严密的经济封锁。

在美国宣布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全面禁运而其同盟国尚未全面封锁中国之际,也就是1951年5月,中国政府从新加坡抢购了3745吨的橡胶片,并租用英国的南斯摩洛号货轮惊险地运送到中国的海口港。[7]然而,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又面临抗美援朝战争,国家的国防和工业建设急需大量的橡胶原料,这些抢购回来的橡胶只能满足一时之需,中国的出路只能是自力更生。

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战略物资禁运,中国决定建立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1950年9月,广东省政府组织考察团到海南岛进行了历时两个月的橡胶资源调查,并引进一些橡胶新品种在海南岛的儋县、雷州半岛的徐闻和广州郊区的燕塘试种。1950年12月,海南军政委员会发布了《公私合营与民营垦殖橡胶的暂行办法与决定》,以政府出资三分之一,私人经营管理,利润与政府按比例分成的方式,鼓励、推动民间种胶。海南军政委员会还于1951年1月1日设立了橡胶垦殖处,组建了5个国营橡胶垦殖场。[8]类似的考察和试验在中国的华南和西南地区都已开展,为中国决定扩大培植橡胶树做好了准备。1951年8月31日,中国政府政务院第100次政务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争取橡胶的迅速自给,对巴西橡胶及印度橡胶应采取大力培植的方针,要求自一九五二年迄一九五七年以最大速度在大陆上广东(海南岛除外)、广西、云南、福建、四川等五个省区共植巴西橡胶及印度橡胶七百七十万亩(海南岛的任务另定)。其中广东、广西两省四百万亩的巴西橡胶树的培植工作,应于一九五四年完成,以争取十年后,在大陆上每年可达产胶量十万吨之目标。兹根据各省的具体情况和可能条件,决定任务如下:1.广东:二百万亩(包括高雷、粤中、西江、潮汕、兴梅、东江等六个专区,计二十七个县)。2.广西:三百万亩(包括悟州、钦康、南宁、龙州、百色等五个专区,三十七个县)。3.云南:二百万亩(包括普洱、蒙自、保山、丽江等四个专区,三十个县)。4.四川:五十万亩(包括自万县到宜宾沿长江两岸河谷地区)。5.福建:二十万亩(包括龙岩专区七宜县)。”为完成任务,《决定》还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措施。各省份按照制定的步骤和措施具体实施。1951年11月,华南垦殖局在广州正式成立,负责实施华南地区的橡胶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并负责给云南和闽南两地的橡胶垦殖工作进行技术和业务指导。

根据《决定》制定的任务、步骤和措施,1953年1月,由国家林业部组织中苏专家蔡希陶、何全海、尼卓维耶夫等人参加的考察队,对云南省西双版纳进行植胶可行性考察,并组织西南农林院校师生进行西双版纳植胶研究与规划。1953年9月,正式成立了西双版纳特林试验场(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前身)和橄榄坝分场,在景洪和橄榄坝有计划地引种、试种橡胶。第一批试种的橡胶树是从德宏运来的缅甸种源的苗木510株,于1953年8月29日定植。与此同时,又由海南岛运来了第一批橡胶种子53公斤,于同年10月1日运抵并育苗。1956年,云南省成立省热带作物局,隶属省农业厅,专门负责云南省的橡胶发展工作。[9]云南省各地划出专用土地成立国营橡胶农场,开始大规模地种植橡胶。

国营橡胶农场的纷纷成立和橡胶的大规模种植标志着中国成功引种橡胶树,为大量生产橡胶、发展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突破西方的经济封锁做好了准备。橡胶引入中国的历程完全可以视为一部成功突破封锁的历史。这一历程也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侧影。中国橡胶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国家力量的主导。

橡胶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国家力量的主导下成功进入中国,而中国实现“种好橡胶,发展生产,巩固国防”的目标则是通过建立大量的国营橡胶农场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种植橡胶来达到的。

二 建立国营橡胶农场:发展生产巩固国防

国营橡胶农场的纷纷建立加速了橡胶种植业的发展。为了加快发展橡胶种植业,广东(海南岛除外)、广西、云南、福建、四川等五个省区纷纷建立国营橡胶垦殖局和垦殖场。1951年11月,刚成立的华南垦殖局建立了海南、高雷、广西三个垦区,并分别成立海南、高雷、广西三个垦殖分局,垦殖分局下设垦殖所,垦殖所下建垦殖场。为了满足种植橡胶所需的大量劳动力,中央政府从解放军部队抽调2万余人组建林业工程第一师、第二师和独立团,分别进驻海南、高雷、广西3个垦区,还有专家、学生、干部、归国华侨、应聘上岗的工人等近5万人加入垦殖局。人力准备就绪,中央政府还向华南垦殖局拨专款、调集机械物资。至此,华南垦殖局按照“先大陆后海南,先平原后丘陵,先机器后人力”的天然橡胶发展方针,开始大规模的橡胶种植。1952年,华南垦殖局全局投入25万民工、19万固定工人和2万军人以及大量的机械,开荒153.78万亩,橡胶树定植面积83.32万亩,共2143.86万株。1953年,开荒88.32万亩,橡胶树定植面积86.26万亩,共2189.2万株。到1953年6月,华南垦殖局3个垦殖分局共有29个垦殖所、309个垦殖场。[10]此后,广东和海南岛的橡胶都是按照“国营为主,民营为副”的模式发展的,海南建省后成为中国第一大橡胶基地。海南省2012年的橡胶种植面积达到7885860亩,开割面积5593980亩,年产干胶395052吨。[11]2013年的干胶产量达到42.70万吨。[12]云南省2013年的干胶产量为42.6万吨。[13]海南省第一大橡胶生产基地的优势已不明显。

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的国营橡胶农场的建立和规模化种植橡胶比广东省(包括海南岛)要稍晚一些。1952年9月15日,中国和苏联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胶、割胶、制胶及售与苏联橡胶的协定》(以下简称《中苏橡胶协定》)。该协定规定:到1963年,中国的橡胶生产要达到20万吨,并逐年扩大生产任务。生产20万吨橡胶的目标,仅靠广东和海南垦殖局的橡胶是达不到的,于是决定扩大云南的橡胶种植规模。1953年,中央林业部云南垦殖局在昆明成立,决定在云南建立第二个橡胶基地。1956年初,中国成立农垦部,统一领导全国的军垦农场和国营农场。1956年开始,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红河州、德宏州等地的国营橡胶农场纷纷建立。在西双版纳地区,1956年3月,建立了国营景洪垦殖场;1957年建立了橄榄坝、勐养、曼勉、广龙、南联山等国营垦殖场;1959年9月筹建勐腊、勐捧、勐润、勐仑、勐醒5个国营农场;1960年9月建立尚勇、勐伴、勐满3个国营农场。为了满足大规模种植橡胶所需要的劳动力,中央政府决定从湖南省抽调5万人到云南省国营橡胶农场种植橡胶。1959年9月19日,湖南省与云南省签订《湖南省、云南省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协议书》。该协议书规定:湖南省从醴陵、祁东、祁阳三个县调集5万名青壮年迁往云南省,1959年动员1万人,其余4万人于1960年冬至1961年春迁完。[14]湖南的5万名青壮年按期奔赴云南,后来还有大量的转业军人、垦荒青年、下放干部、知识青年以及当地的少数民族加入国营农场,满足了国营农场大规模发展橡胶的劳动力需求。西双版纳国营农场的橡胶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产量也逐年增加。例如,1956年成立的国营景洪农场,1956年的橡胶树定植面积为56亩;1961年增加到18431亩,首次开割86亩,年产干胶0.88吨;1970年增加到99614亩,年产干胶436.82吨;1993年增加到175916亩,年产干胶15502.06吨。[15]国营景洪农场的橡胶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产量也在增加。西双版纳其他国营橡胶农场的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也逐年增加。截止到2013年,西双版纳州有景洪、东风、勐养、橄榄坝、大渡岗、勐腊、勐醒、勐捧、勐满、黎明、南联山、曼沙等12个国营农场,总61560户156488人,土地总面积为159.38万亩,橡胶种植面积约为111.89万亩,占70.2%。[16]

在广东、海南、云南等地建立国营橡胶农场,集全国之力来快速、大规模地种植橡胶,是中国突破西方经济封锁和全面禁运战略物资的重要战略和举措,国营农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橡胶发展的主力军。国营农场发展橡胶产业在满足国家国防建设和工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国营农场在改革开放后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特别是近些年的体制改革,也表明国营农场发展橡胶的核心任务从最初的“发展生产,巩固国防”到发展经济的转变。国营农场从建立起,就对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引导和推动地方少数民族通过种植橡胶发展经济社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三 鼓励农民种植橡胶:发展地方民族经济

中国西双版纳地区民营橡胶是在政府引导下发展起来的,国营农场在民营橡胶发展过程中给予了技术指导。西双版纳州民营橡胶的发展起步要追溯到1964年。1964年1月,西双版纳州政府将景洪县(市)允景洪镇的曼景兰乡(村)作为发展民营天然橡胶的试点,并决定由国营农场派出专人帮助农村社队进行林地规划,提供种苗,现场技术指导,开垦定植。政府希望通过试点的示范作用来带动民营橡胶的发展,但政府的计划可以说并没有取得好的成效。截止到1977年年底,西双版纳州全州仅定植民营天然橡胶13060亩。[17]民营橡胶发展缓慢甚至受阻的原因主要是西双版纳地区的少数民族对橡胶认识不足,他们不知道橡胶究竟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所以不敢冒险尝试。

西双版纳民营橡胶真正有成效的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1980年,国务院制定了“以国营为主,国营、民营两条腿走路发展橡胶”的方针。1982年,云南省政府还规定:有盈利的国营农场要从利润中提取6%的资金给地、州或县统一掌握,用于民营天然橡胶的发展,社队每定植一亩橡胶由国家扶持50元,并连续五年不变。1982年,西双版纳州开始制定具体的政策鼓励发展民营橡胶,逐渐形成了一种“农垦示范+基地规模种植+农户分户经营”的民营橡胶发展模式。在民营橡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少数民族村寨的农户分户经营。通过勐腊县国防村的橡胶种植过程可以看到橡胶进入民族村寨的历程。

国防村隶属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捧镇曼回庄村委会。是一个中老边境线上的哈尼族村寨。1961年,勐润农场三分场(1970年更名为勐满农场三分场)场部建立在距离国防村仅500米的东面。1963年,三分场开始定植橡胶苗木。这一时期,政府也鼓励国防村等地方居民种植橡胶,但是,国防村哈尼族的传统生计是种植水稻、旱谷,人们不敢冒险用种植粮食的山地来种植橡胶,并且他们也没意识到橡胶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加上国家在资金与技术方面并没有给他们实质性的帮助,橡胶业并没有在国防村发展起来。当时,农场的橡胶统一上交到国营橡胶厂加工,再统一上交国家,职工的工资由国家统一发放,橡胶从种植、生产、加工到销售(上交)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农垦系统内部完成的。国防村村民根本不清楚橡胶是做什么的,橡胶能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正如国防村的一位老人所说:“当时,我们根本不知道农场的橡胶是用来干什么的,不知道他们把橡胶运到哪里,也没看见他们卖了多少钱,所以不知道橡胶种植有何好处。”[18]

20世纪80年代初,当地政府开展了以“稳定山林权、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和划定自留山”为内容的林业“三定”工作。从1983年开始,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西双版纳地区开始实施自留山、责任山、轮歇地承包到户,由农民自己管理的“两山一地”政策。这一时期,发展地方经济开始成为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当地政府一直想方设法让民族村寨发展经济,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一些项目,国防村在政府的帮助下也尝试了多种发展经济的作物。1980年,国防村集体在政府引导帮助下尝试种植了200亩砂仁,但没成功;1982年,国防村集体种植了20亩非洲油果,结果是非洲油果无处销售腐烂在树上;1983年,国防村集体又尝试了政府新推的项目——咖啡种植,他们还是只种植了200亩,结果,咖啡的命运如同油果的命运一样:有人种,结了很多果子,但无人收购。

1984年,勐腊县政府又推出新的项目——种植橡胶。但经受1980年种植砂仁、1982年种植油果和1983年种植咖啡失败的村民,对政府的政策不再那么积极响应,也不再抱有太大的希望。他们还是采取老办法,以集体的方式来尝试着种植200亩。这几次种植新作物的行动都有一个共同点——集体行动,且是小规模的行动,将事实上比较小的风险分摊于所有村民。糟糕的是,集体橡胶到后来也没能很快就给村集体及村民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1990年,国防村将集体橡胶林作为抵押资产从当地的银行贷了一笔钱用于修建村中的自来水。贷款期限将到,村里要求村民每户出1000元钱来偿还贷款,但当时村民们都交不出钱来。于是,村里决定将集体橡胶林出售给新建村,并用橡胶林的出售金偿还银行贷款。这样,原来国防村的集体橡胶目前归新建村所有。[19]

1985年3月21日,勐腊县在全县开展“增百致富”大讨论,组织工作组深入农村开展制定落实“增百致富”计划措施,争取4年实现辖区内工农业总产值翻番。[20]政府将橡胶种植作为国防村等进行“增百致富”的具体措施,鼓励村民种植橡胶。此时,国防村村民也开始对橡胶种植可能带来经济效益有了一些认识,关键还在于当时政府提供的帮助力度非常大。在政府的要求下,勐满农场三分场派技术员到国防村指导农民种植橡胶,同时向国防村提供橡胶苗,每株0.5元,约定在村民的橡胶开割后的第二年(一般橡胶树龄8年时开割,因此橡胶种植后的第9年偿还,也就是1994年)再向农场支付这笔费用。虽然政府鼓励农民种植橡胶,但也要求不能荒废粮食生产。可以说,政府部门在当时也未必完全清楚橡胶种植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到底有多大。按当时的话说就是:农民有水田种植粮食,再种上10多亩橡胶树就足够吃喝的了。因此,国防村在1985年、1986年两年内平均每户种植橡胶15亩,最多的也只有30亩。[21]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橡胶经济的巨大利益逐渐被村民们意识到,特别是三分场职工们蒸蒸日上的生活让国防村村民羡慕不已,这刺激了国防村村民种植橡胶的热情。1995年至2000年,国防村村民大规模种植橡胶,村里几乎所有能种植橡胶的土地都被开垦种上了橡胶树。截止到2013年,国防村的橡胶种植面积为橡胶林4199.59亩,占土地总面积6218.08亩的67.54%。橡胶种植成为国防村的主要生计方式,橡胶经济成为国防村的主要经济支柱。

景洪市帕瓦老寨的橡胶种植历程与勐腊县国防村基本相似。1985年,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提供橡胶苗木以及派国营农场职工进行技术指导等帮助下,帕瓦老寨57户村民种植了250亩橡胶。1985年至1994年的十年间,只有1户村民利用政府和银行提供的农业“无息贷款”种植了1500株橡胶树。1994年,帕瓦老寨的第一批橡胶树开割,村民看到了橡胶收益。此时,橡胶价格的上涨刺激了帕瓦老寨村民新一轮的橡胶种植行动。1996年和1997年的橡胶种植面积分别为850亩和1250亩,随后几年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到2008年开展林改工作时,帕瓦老寨的橡胶种植面积达到4619.1亩。[22]2010~2012年,橡胶价格的快速上涨更是刺激了村民将原来种植砂仁的土地都改种橡胶。截至2013年,帕瓦老寨的橡胶种植面积达到5520.9亩,占村寨土地总面积7323.9亩的75.4%。

西双版纳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的橡胶种植历程基本都与勐腊县国防村和景洪市帕瓦老寨的橡胶种植历程相似。少数民族村寨都是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鼓励,以及国营橡胶农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下开始种植橡胶的。刚开始,少数民族村民都不敢冒险大面积种植橡胶,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橡胶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橡胶价格的上涨才刺激了少数民族村民大规模地种植橡胶。随着橡胶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橡胶产业的持续发展,橡胶种植已经成为西双版纳地区大部分少数民族村寨的主要生计方式和经济来源。以少数民族群体分户经营的橡胶为主的民营橡胶同国营橡胶一起为西双版纳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资料所示:

到2005年底,全州3县市,31个乡(镇)中有27个乡(镇)种植民营橡胶;涉及1037个村民小组、97366户、27.7l万植胶人口和11.7万劳动力;植胶人口和劳动力分别占全州总人口和总劳动力的50%和37.6%。累计种植面积达151.35万亩,其中景洪市64.5万亩、勐腊县64.47万亩、勐海县9.03万亩,其他个人种植13.33万亩;开割面积64.3万亩,生产干胶86245吨。全州共有民营橡胶加工厂57座,日加工能力366吨。民营橡胶种植面积占全州辖区内种植面积的53.16%,高于农垦国营农场,成为西双版纳州除农垦以外农业产业中种植规模最大、经营范围最广、整体效益最好、经营层次和从业人员最多的一项传统支柱产业。[23]

由此可见,在西双版纳地区,在过去较长时间里以国营农场为主导的橡胶产业逐渐转变为以民营橡胶为主。近十几年来,国营农场受土地资源所限,橡胶种植规模增长缓慢,而少数民族村寨的橡胶种植规模则在不断扩大。截至2013年年底,西双版纳州的橡胶种植面积达到441.02万亩。[24]其中,国营农场的橡胶种植面积约111.89万亩。[25]如此计算,国营农场的111.89万亩的橡胶林约占西双版纳全州橡胶种植总面积的25.37%,民营橡胶面积则为329.13万亩,占74.63%。

尽管橡胶种植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橡胶种植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少数民族村寨的橡胶种植业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世界橡胶市场对天然橡胶的需求越来越大,橡胶的市场缺口依然较大。所以,无论是国营农场还是民族村寨,都希望进一步扩大橡胶种植面积、增加橡胶产量。但土地资源的紧缺是扩大橡胶种植规模面临的主要问题。西双版纳国营农场的绝大部分土地都早已种植了橡胶、茶叶和水果,土地开垦利用率早已接近饱和,近些年国营农场的橡胶种植面积增长缓慢就是例证。而过去几年,西双版纳民营橡胶的种植规模迅速扩大,许多少数民族村寨都在被公认的不适合种植橡胶的超过坡度35°和海拔950米以上的山地上种植了橡胶。如今,无论是国营农场还是民族村寨,已经都把能种植橡胶的土地都用完了,他们只有找到新的土地才能扩大橡胶种植规模。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西双版纳的国营农场和民族村寨都瞄准了土地资源丰富的老挝北部和缅甸东北部地区,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和老挝、缅甸政府面临禁毒压力而与中国合作开展的“替代种植”项目以及当地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需要给了国营农场和民族村寨走出国门到国外种植橡胶的机会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