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境理解国家:哈尼/阿卡人橡胶种植的人类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田野点概述

在中国、老挝、缅甸三国交界地区种植橡胶的哈尼/阿卡人村寨有很多,选择哪些村寨作为本书的田野点是一个难题。为了符合研究主题和写作目的的需要,笔者选择了中国的2个哈尼族村寨,老挝的2个阿卡人村寨和缅甸的4个阿卡人村寨。这些村寨相互间有的有密切的联系,有的则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每一个村寨都有各自的特点,每一个村寨的特点都体现出了本书主题的某一个问题或多个问题。

(一)中国哈尼族村寨

中国的哈尼族村寨中,笔者选择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的帕瓦老寨和勐腊县的国防村作为调查点。前者是在地方政府鼓励下通过橡胶种植逐渐摆脱贫困的哈尼族山村,可以视为绝大部分种植橡胶的哈尼族村寨的代表;后者也是在政府鼓励下开始种植橡胶的。但是,地处边境线上的国防村在村寨内部人地关系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发展,到中国境外发展跨境合作种植橡胶。

1.景洪市帕瓦老寨:通过种植橡胶摆脱贫困的山村

帕瓦老寨村民小组(以下简称帕瓦老寨)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景哈哈尼族乡坝那村委会,坐落在距离景哈乡政府驻地13.5公里的澜沧江西岸的半山腰上,海拔约800米,是一个较为偏僻的哈尼族山村。“帕瓦”一词为傣语,意为“石碗”,因为村寨旁边的石头山上有一个巨大的天然“石碗”而得名。1968年,帕瓦村的一部分人迁出建立了新村子,从此分为“帕瓦老寨”和“帕瓦新寨”。截至2014年3月,帕瓦老寨有105户460人,除了13个汉族人[141]和1个哈尼族阿克人外,其余都为哈尼族阿卡人。

帕瓦老寨和其他大部分哈尼族村寨一样,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以刀耕火种、轮歇作业的方式在山区砍伐森林来种植旱谷、玉米、棉花等作物,在家里养殖少量的家禽家畜,辅以在森林里采集和狩猎以获取必需的肉食、野生蔬菜、野果等食物。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橡胶这一新物种的进入才开始改变帕瓦老寨哈尼族的这种生计方式。同时,橡胶种植业的发展也逐渐改变了帕瓦老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粮食充足、现金短缺”的局面。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始实施“兴边富民”“增百致富”等政策,西双版纳州政府将发展橡胶种植业作为实施这些政策的具体措施之一。1985年,景洪县曼洪区[142]政府鼓励少数民族村寨种植橡胶,并提供了优惠政策。一是政府向村民出售的橡胶苗价格为每株0.5元,并约定农民可以在有钱的时候支付或者橡胶开割后的第二年支付;二是政府邀请了国营农场的技术员到农村指导农民种植橡胶。尽管政府的政策很好,但帕瓦老寨的村民还是不敢“冒险”种植大量的橡胶。他们还听农场职工说“一个人有一亩橡胶林就不愁吃喝”。于是,1985年,有47户250人的帕瓦老寨就按每人1亩的量种植了250亩橡胶树。

1985年至1990年,为了鼓励山区的少数民族村寨扩大橡胶种植规模,当地政府和银行还推出了“无息贷款”政策。但帕瓦老寨只有1个村民利用该政策贷款种植了1500株橡胶树。一方面,绝大部分村民不了解政府的政策,有的甚至不知道贷款是怎么回事;另一方面,村民也不清楚种植橡胶能否带来收入。

1994年,帕瓦老寨的第一批橡胶树开割,村民第一次有了橡胶树带来的经济收入,看到了种植橡胶增加收入的希望。1996年,橡胶产量的增加和价格上涨刺激了帕瓦老寨村民新一轮的橡胶种植行动。1996年和1997年的橡胶种植面积分别为850亩和1250亩,随后的几年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到2008年开展林改工作时,帕瓦老寨的橡胶种植面积达到4619.1亩。[143]2010~2012年,橡胶价格的快速上涨更是刺激了村民将原来种植砂仁的土地都改种橡胶。

2013年年底,帕瓦老寨共有土地9576.7亩,除去集体对外出租地共2252.8亩(分为1352亩和900.8亩两部分),还剩土地7323.9亩。其中,橡胶林5520.9亩,占村寨土地总面积7323.9亩的75.4%,水源林969.9亩,风景林(自留山)334.3亩,澳洲坚果地323.5亩,坟山4.2亩,宅基地141.1亩,集体旱田7.7亩,集体水田22.3亩。种植橡胶和澳洲坚果成了主要的生计方式。

2013年,帕瓦老寨全村全年总收入约401.6万元。其中橡胶产值约324万元(240吨×1.35万元/吨=324万元),砂仁产值39万元(1.3吨×30万元/吨=39万元),打短工收入约15.5万元,玉米产值约10.3万元,家禽家畜价值约10.5万元,澳洲坚果产值约2.3万元。2013年,全村有105户460人,年人均收入8730.5元。[144]

帕瓦老寨村民小组是在国家和政府引导鼓励下,利用自身的土地资源自主种植橡胶的,又在橡胶市场的刺激下扩大橡胶种植规模,被卷入橡胶市场中成为世界橡胶市场的原料供给者。如今,橡胶是帕瓦老寨主要的经济来源,橡胶种植使村民们摆脱了长期的经济困难,他们比以往有了更多的可支配的收入。村民们除了购买家电、家具、摩托车、轿车等外,还有些人开始到外地旅游。橡胶种植业改变了帕瓦老寨长期以来的生计方式,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文化变迁,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也开始出现。

2.勐腊县国防村:把橡胶种到国外的边境村寨

国防村民小组(以下简称国防村)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捧镇曼回庄村委会。国防村位于勐捧镇的西部,距勐捧镇政府驻地约16公里,距勐腊县城约50公里,距原勐腊县勐润哈尼族乡(2007年并入勐捧镇)政府驻地勐润街5公里,距勐腊县勐满国营农场第三分场场部仅500米。国防村是一个中老两国边界线上的哈尼族村寨,距离中老边界第42号界碑2公里,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琅南塔省勐新县坝枯村相距6公里。截至2013年年底,国防村有154户638人,除了5个汉族和4个哈尼族卡多人外,其余都是哈尼族阿卡人。

国防村的橡胶种植历史的前期阶段和帕瓦老寨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从2003年开始,国防村村民开始到老挝境内,和老挝边境村寨坝枯村、信堤村、会大村等村寨的阿卡人合作种植橡胶,成为把橡胶种植到国外的中国边民。

20世纪80年代初,西双版纳州政府推行“兴边富民”“增百致富”等政策,国防村分别于1980年、1982年、1983年尝试种植了砂仁、非洲油果、咖啡等作物,但都失败了。1984年,政府鼓励种植橡胶,但种植砂仁、油果、咖啡等的失败经历,使国防村村民种植橡胶的积极性不高,只种植了200亩,归集体所有。1985年,在地方政府再次鼓励和优惠政策下,国防村村民才开始种植属于村民个人的橡胶。1993年,国防村的第一批橡胶开割,村民看到了橡胶带来的经济利益,开始大面积种植橡胶,到2000年,几乎所有适合并且能够种植橡胶的土地都已经种植了橡胶。据调查,国防村土地总面积为6218.08亩。其中水田1400.43亩;山地4817.65亩,分别为:集体林(水源林)313亩,橡胶林4199.59亩,坟山15.58亩,宅基地235亩,鱼塘51.63亩,旱地2.85亩。[145]其中,橡胶种植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67.54%,可再耕种的旱地仅剩0.05%。此外,2013年所有的水田都已经出租给外地的老板种植香蕉,获取租金。

村里能够种植橡胶的土地都已经种植完毕,但橡胶市场的持续繁荣刺激着村民想要扩大橡胶种植面积。这时,中老两国合作开展的“替代种植”项目以及老挝边民发展橡胶种植业的迫切需要给像国防村这样的边境村寨提供了出路。2003年开始,国防村村民开始到老挝边境村寨坝枯村、信堤村、会达村等地,与村民合作种植橡胶。在合作形式上,极少数人签订了官方合同,大部分人是签订了非官方合同,还有不少人则是拟订了口头协议。国防村主要是与相邻的坝枯村合作。截至2013年年底,两村村民合作种植的橡胶林面积达到17950亩,按照合同规定的分配比例,国防村村民分到9570亩,坝枯村村民分到7000亩,坝枯村集体分到690亩,勐新县政府分到690亩。国防村仅是在坝枯村所拥有的橡胶地面积(9570亩)就远远超过在本村土地上的4199.59亩,如果加上国防村在老挝信堤村、会达村等地的橡胶种植面积,这个差距会更大。

国防村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并凭借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以及与坝枯村村民间相同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认同等因素,为获得更大的经济发展,冒险跨越国界线到国外开展合作种植。在获得经济发展的同时,国防村的村民面临着来自合作者间的利益冲突,也面临着许多的市场风险和国际关系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等问题。还有,国防村的内外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文化等都在橡胶种植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老挝阿卡人村寨

关于老挝的阿卡人村寨,本书选择一个与中国哈尼族村寨合作种植橡胶的坝枯村和一个作为禁毒示范村、山区阿卡人移民聚居村并且在橡胶种植过程中受中国边民影响较大的帕雅洛村作为田野点。

1.勐新县坝枯村:中老边境村民跨境合作种植橡胶的典范

坝枯村隶属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琅南塔省勐新县。勐新县位于老挝北部南塔省北部,与中国勐腊县勐满镇、勐捧镇、关累镇等接壤。坝枯村距勐新县城60公里(直线距离约30公里),距原勐莫乡政府驻地27公里;坝枯村向东距中老边界第42号界碑约4公里,距中国勐腊县勐捧镇曼回庄村委会国防村6公里,距勐捧镇政府驻地约20公里。截止到2013年年底,坝枯村有106户521人,除了6个上门的汉族女婿外,其余都是阿卡人。

为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地方政府的鼓励和帮助下,坝枯村于1992年从距离今天的村寨7公里的高山上搬迁下来。从高山搬迁到山脚,不仅便利了坝枯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同时也让他们与中国和中国边民的联系更加密切,他们看到中国边民通过种植橡胶、甘蔗等经济作物发家致富,于是也跟着学习种植橡胶。1979年,大量的老挝难民涌入中国,其中7户坝枯村的难民进入中国国防村,并像国防村的其他村民一样开始种植橡胶。1997年,当中老两国政府联合遣送老挝难民回国的时候,回到坝枯村的7户难民成了村里第一批种植橡胶的人。1997年,这7户村民种植了110亩橡胶。但坝枯村的橡胶种植业迅速发展则是从2003年与国防村合作后开始的。从2003年至2013年年底,坝枯村的97户村民与国防村的118户村民建立了合作种植橡胶的关系。当然,坝枯村村民还与中国的贺利村、新建村、莲花村等村寨的村民合作种植橡胶。截止到2013年年底,坝枯村土地总面积约为39000亩,[146]其中橡胶林36500亩,集体林1100亩,水田480亩,旱田650亩,坟山30亩,村寨宅基地100亩,其他140亩。橡胶种植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3.6%。36500亩的橡胶林,归属坝枯村村民的有19550亩,坝枯村集体1890亩,勐新县政府1890亩,国防村村民9570亩,汉族老板3600亩(汉族老板开发6000亩,按合同规定的6∶2∶2分配比例,老板分到3600亩,坝枯村集体分到1200亩,勐新县政府分到1200亩)。

坝枯村是老挝和中国边境地区开展跨境合作种植橡胶的典范。在靠近老挝和中国边境线的地区,大量的老挝边境村寨都是通过边民跨境合作种植的方式发展橡胶种植业的。这些村寨的橡胶通过中国的边境村寨进入,并且从中国边境村寨学习橡胶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从中国购买橡胶种植管理中所需要的生产工具和化肥,最后再把生产出来的橡胶原料(橡胶汁或橡胶块)出售到中国境内的橡胶加工厂。像坝枯村这样的村寨的橡胶生产非常依赖中国的橡胶市场,并且在此过程中与中国及其边民建立起了密切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他们的生产生活及社会文化不仅受到老挝本国的影响,还受到中国和中国边民的影响。

2.勐新县帕雅洛村:“替代种植”项目实施中形成的移民聚集村

帕雅洛村(B.Phayalaung)隶属于老挝琅南塔省勐新县。帕雅洛村位于勐新县城的东面,西距勐新县城9.3公里,东距离中老边界线约3公里,东南方向距离中国勐腊至老挝勐新通道边防检查站老挝班南检查站约5.5公里(公路里程),距离中国岔河检查站约6.5公里,距离中国勐满镇政府驻地约18.5公里。

勐新县帕雅洛村于1987年由南塔省勐老县帕雅洛村搬迁而来的7户阿卡人建立。1993年12月,在勐新县政府的帮助和村民的努力下,勐老县帕雅洛村的6户32名阿卡人搬入勐新县帕雅洛村,人口增加到18户95人。2002年,在勐新县政府实行“小村寨并大村寨”(少于30户的小村寨要合并到大村寨或两个及以上小村寨合并成一个大村寨)期间,只有25户的帕雅洛村从山区阿甲迈村邀请到了8户阿卡人迁入,人口增加到33户150余人。2002年,老挝勐新县开始禁毒并实施“替代种植”项目,帕雅洛村成为勐新县开展禁毒工作的第一村和示范点。始于1997年的甘蔗种植面积在2002年进一步扩大。2004年,帕雅洛村的3户村民尝试种植橡胶60亩。同时,坝区及周边的甘蔗园、橡胶园、香蕉园等为坝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大量的打工机会,坝区周边居民的生活蒸蒸日上。与此相反,政府在山区的禁毒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导致居住在山区的阿卡人面临着因不能种植罂粟而失去经济来源的困难。于是,山区阿卡人开始迁入坝区及周边地区。2004年和2005年,分别有7户和15户山区阿卡人搬迁到帕雅洛村。帕雅洛村的规模从2002年33户增加到2004年的40户再到2005年的55户。

2005年,帕雅洛村村民大规模地种植橡胶,村里所有能够种植橡胶的土地都被抢占[147]完毕。但这还是没能阻止山区阿卡人的继续迁入。2012年和2013年分别又有5户和9户山区阿卡人迁入帕雅洛村。他们都没有分到土地,有的从亲友那里获赠少量的土地,有的则从其他村民手中购买土地,有的甚至没有一分土地,他们主要以打工为生。

截止到2013年年底,帕雅洛村有75户(85对夫妇)388人,其中男性197人,女性191人。帕雅洛村目前主要由来自4个村寨的阿卡人组成,分别是最初的帕雅洛村人、阿甲迈村人、缅控村人和嘎切村人。这些来自不同村寨的人形成分片区居住的格局,来自不同村寨的人较为集中地分布在村寨的不同角落。由此,帕雅洛村成了一个典型的山区移民聚居村。这些移民是在国家开展禁毒、“替代种植”等工作过程中搬迁到帕雅洛村的。国家为这些山地民族移居坝区提供了通过橡胶种植、甘蔗种植、打工等方式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的路径。帕雅洛村也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这些路径发展经济,特别是橡胶种植逐渐成为帕雅洛村的主要生计方式和经济来源。

帕雅洛村的土地总面积约13525亩。到2013年年底,橡胶林地57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2.1%,尚未开发的轮歇地约2800亩,国有林约3000亩,水源林500亩,风景林290亩,甘蔗地255亩,咖啡地(切波家出租)150亩,水田105亩(其中50亩已经出租给中国人种植香蕉),宅基地75亩,坟山60亩,澳洲坚果地30亩,其他560亩。

2013年,帕雅洛村全年的总收入约为97.5万元。[148]其中,橡胶产值约15万元,占15.4%;打工收入约48.3万元,占49.5%;甘蔗收入19.5万元,占20%;出售山珍野味6.5万元,占6.7%;其他收入8.2万元,占8.4%。目前,打工收入依然是帕雅洛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打工收入也与橡胶种植业有密切的关系,村民们一般都是在附近的中国橡胶公司、香蕉园等地打工。并且,随着橡胶树开割数量的增加,橡胶经济收入将逐渐成为主要经济来源。

帕雅洛村村民的橡胶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最初是从中国边境村寨的哈尼族身上学习的,他们最初的橡胶苗也是来自中国的哈尼族村寨,或者是通过中国的哈尼族朋友的帮忙从中国购买的。后来,在附近的橡胶园打工过程中,帕雅洛村阿卡人的橡胶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更加熟练和完善。如今,他们已经掌握了整套橡胶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

在国家化进程中,帕雅洛村的阿卡人从山区搬迁到坝区边缘,从罂粟种植过渡到如今的橡胶种植,这个过程中不仅居住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且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也影响到政治身份与地位的变化、社会交往范围及方式与地位的变化、族群身份性质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变迁等。这些变化部分是被动的,部分又是主动的,但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变迁,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阿卡人村寨的社会发展。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的这些阿卡人都在努力寻找发展的机会与路径,他们正在寻找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更好的发展。

(三)缅甸阿卡人村寨

本书选择了四个缅甸阿卡人村寨作为田野点:一是从中国跟随橡胶公司进入第四特区并成为第四特区居民的回嘎村;二是远离特区政府但作为特区的橡胶种植示实验村的帕啰村;三是中国的汉族橡胶移民迁入后形成的阿卡人和汉族杂居的坝幕村;四是位于中国、缅甸和老挝三国经济文化相交汇的港口村小王村。

1.勐拉地区回嘎村:为种植橡胶而跨出国门的哈尼族村寨

回嘎村隶属于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勐拉地区(县)勐拉乡,位于勐拉城东北面,距离勐拉城仅2公里,距离中国打洛口岸仅2.3公里。回嘎村,也叫“南磨回嘎村”。“回嘎”因村子边的“回嘎沟”得名,为强调回嘎村的大部分人是从中国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曼夕村委会南磨村迁来的,又叫“南磨回嘎村”。

回嘎村是中国哈尼族橡胶移民进入缅甸第四特区建立的第一个村寨。1995年年初,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南磨村的18户和西定乡曼呐村的4户哈尼族村民在一家劳务中介公司的介绍下,与缅甸第四特区、劳务中介公司签订了建立橡胶基地种植橡胶的三方合同。1995年4月26日,勐海县打洛镇南磨村的18户村民在缅甸第四特区政府和中介公司指定的地点(即今天的回嘎村)建立了新的村寨(基地)。当时,许多村民心里还有一些顾虑,只有7户村民是举家搬迁的,有11户只派青壮年到缅甸新建立的村寨,老人和小孩留在家里静候佳音。1996年和1997年,11户村民家里留下的老人和小孩都顺利迁入回嘎村。1996年1月20日,勐海县西定乡曼呐村的4户村民迁入回嘎村。与公司签订合同的22户村民都到齐了。

1995年6月,回嘎村开始种植第一批橡胶树。1996年和1997年两年继续种植橡胶,直到到三方合同确定的土地开垦完毕。合同签订时,公司预算的土地面积约为1000亩,可以种植30000株橡胶树,签订合同的22家村民每户可以种植约1500株。最后,经过清查,回嘎村共种植了橡胶树27838株,约928亩。除橡胶林地外,回嘎村没有其他的土地。部分村民还在附近的布朗族村寨租地种植橡胶,估计有1200亩。

1995年之后,中国西双版纳勐海县的许多哈尼族村寨效仿回嘎村进入缅甸第四特区建立新的村寨,从事橡胶种植业。这些从中国迁入的哈尼族在勐拉周围建立了11个村寨。1999年,缅甸第四特区政府与中介公司、回嘎村村民三方商议,解除了土地租赁合同。2000年,回嘎村村民申请了第四特区的居民身份证,成为缅甸第四特区居民。其他的10个由中国哈尼族移民建立的村寨也是如此。2008年,回嘎村村民在第四特区政府的帮助下申请了缅甸联邦“准入籍公民证”,成为缅甸联邦公民。然而,他们也没有注销中国户籍,至今他们依然保留着中国户籍,除了部分后来出生在缅甸且不符合办理中国户籍条件的小孩以及嫁入村寨的缅甸人外。回嘎村的大部分村民的户籍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曼夕村委会南磨村”。大部分村民成为事实上具有“双重国籍”的人。

截至2013年年底,回嘎村有38户180人,其中阿卡人37户,汉族1户。回嘎村是在跨境橡胶种植过程中形成的既是缅甸回嘎村又是中国南磨村的村寨,他们的绝大部分村民既是缅甸人又是中国人,他们的身份问题较为复杂。

2.南板地区帕啰村:第四特区发展橡胶种植业的试验基地

帕啰村隶属于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南板地区帕啰乡,是帕啰乡办公室所在地。帕啰村坐落在中缅边界南阿河的南岸,南阿河从村底流过。帕啰村距离第四特区南板县城约70公里,距离特区政府所在地勐拉约250公里。帕啰村隔南阿河与中国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七分场开发区五队相望,直线距离不足200米;帕啰村距离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景哈乡政府驻地景哈村约28公里,距离景哈乡拉沙村约8公里。帕啰村村民通常经过景哈乡拉沙村—巴拉村—坝那老寨—坝那新寨—曼和暖村,到达景哈村,购买生产生活资料,也经过这条路将生产的橡胶出售到景哈乡、勐罕镇等地的橡胶加工厂。

截止到2013年9月,帕啰村有102户546人,其中男性282人,女性264人。全村都是阿卡人。1974年,帕啰村从高山(帕啰山)搬迁到山脚南阿河边。几经周折后,于1976年搬迁到目前的村寨住址。

1990年,来自缅甸掸邦勐约地区的阿卡人将天主教传播到帕啰村,教徒从最初的18户发展到2013年的44户。目前,帕啰村102户中,58户信仰阿卡人传统宗教,44户信仰天主教。

1995年,第四特区开始在辖区内寻找合适的村寨试点种植橡胶和茶叶。时任第四特区911师的师长桑柏利用职务之便,将他的家乡帕啰乡的帕啰村、巴洒村、卡切村三个村寨作为示范点,由村寨自愿选择种植橡胶还是茶叶。当时,帕啰村选择了种植橡胶,而巴洒村和卡切村选择种植茶叶。乡长老伍(帕啰村人)介绍说,1995年种植橡胶的时候,村里免费给桑柏提供了100亩土地种植橡胶,桑柏则为帕啰村提供了38000株橡胶苗,当年橡胶苗的市场价为5元/株,计19万元。1995年,帕啰村有56户340人。村里按人口平均分配了38000株橡胶苗,平均每人分到约112株。村民都认为这是桑柏个人出资购买的橡胶苗,但实际上是当地政府提供的政策和资金。据村民回忆,当时的橡胶苗是从中国勐腊县境内购买的,经过勐罕镇、景哈乡运送到帕啰村,运费由桑柏出资。

此后,村民开始自己发展橡胶种植业。在1995年至2004年,村民种植橡胶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自砂仁的收入。在1996年至2005年,帕啰村都是当地有名的“砂仁之村”,砂仁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这个村的砂仁苗主要是从景洪市景哈乡较为有名的“砂仁之村”曼坝伙和帕瓦老寨采集的。这两个村寨都是哈尼族村寨,帕啰村的许多阿卡人和这两个村寨的哈尼族有着较为密切的亲友关系,所以他们大都从亲友那里得到免费的砂仁苗。据调查,在1996年至2005年,帕啰村的砂仁年产量都在8~14吨(干砂仁),当时的价格在30000~60000元/吨波动,如果按平均40000元/吨计算,帕啰村当时仅砂仁的年收入就在320000~560000元。是当地砂仁收入最高的村寨之一,也是当地较为富裕的村寨。

2005年之后,村里的砂仁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因村民忙于割胶无暇管理而逐渐减少,砂仁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1300余亩减少到2013年的235亩。但到了2013年,砂仁的价格突然间由2005年的6万元/吨上涨到30万元/吨,于是村民又开始准备新一轮的砂仁种植。

1996年至2005年,帕啰村的砂仁产量较多、收入较高,所以有较为充足的资金用于橡胶的种植与管理,他们的橡胶种植面积也在这几年间快速增长。如今,橡胶生产与管理是帕啰村的主要生产活动,橡胶收入是主要的经济来源。据调查,2013年,帕啰村的土地总面积约23200亩。其中,橡胶林地9650亩,轮歇地9000亩,集体林3000亩(包含砂仁地235亩),宅基地155亩,坟山130亩,水田85亩,其他1265亩。

2013年,帕啰村的9650亩橡胶地中已开割约4600亩,月产干胶约40吨,按每年7.5个月的割胶时间计算,年产干胶约300吨。2013年4月至8月的橡胶价格(二级干胶)在12000~15600元/吨,如果按13500元/吨计算,2013年帕啰村的橡胶产值合计约为405万元。

帕啰村是第四特区里第一个种植橡胶的村寨,是第四特区发展橡胶种植业的试验村之一,如今也是橡胶产量和收入最高的村寨。但其社会发展并没有想象中的好。一是帕啰村的交通不便,二是教育(只有中文教育)刚起步,三是村寨内部天主教与民间宗教之间潜在的冲突与矛盾。

3.南板地区坝幕村:缅甸阿卡人与中国橡胶移民的混居村

坝幕村隶属于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南板地区曼迈帕乡,位于南板地区政府驻地南面500米处。全村共有64户317人,其中阿卡人41户212人,汉族23户105人。这23户汉族是2008年从中国迁入的,其中18户是云南省昭通市永胜县人,有2户四川人、2户昆明人、1户湖北人。

坝幕村分成两个片区,西北面是阿卡人聚居区,东南面则是汉族聚居区。村里设有村长1人(阿卡人),文书2人(1个阿卡人1个汉族),会计1人(阿卡人),妇女代表5人和老人代表5人。阿卡人和汉族杂居的坝幕村依然被视为阿卡人村寨。一方面,从中国迁来的汉族到了这里就成了“阿卡族”。2010年,这23户汉族以“阿卡族”的新身份办理了第四特区的户籍和身份证,但暂时还没有缅甸联邦的身份证。据说,从中国迁入的汉族不能办理缅甸联邦身份证,而且他们不会说阿卡语,所以也很难冒充“阿卡族”办理缅甸联邦身份证。另一方面,特区政府依然将坝幕村作为阿卡人村寨来管理,但也注意到了两个民族杂居的复杂性。坝幕村村长由阿卡人担任,但为了便于对汉族的管理,增设了1个汉族人做文书。

1989年以前,坝幕村阿卡人居住在今中缅边界240号界碑附近的缅甸境内。当时的坝幕村是南板地区通往中国大勐龙地区的重要通道,大部分人都通过该村来往于中缅之间。很早以前的一天下午,有个从南板赶猪到大勐龙卖的人到了坝幕村后发现猪快要累死了,于是决定在该村就把猪杀了分给村民们吃。从此,该村得名为“坝幕”,在傣语里,“坝”是“分、分配”的意思,“幕”是指“猪、猪肉”,“坝幕村”的意思则是“分猪肉(吃)的村寨”。

1989年,缅甸和第四特区签订和平协议。1990年,坝幕村搬迁到现在的位置。一是缅甸和第四特区签订了和平协议,村民认为不会再发生战争了,不用提心吊胆地生活在边境线上。二是因为当时的村寨所在地(240号界碑)是高山区,生产生活都不方便。他们发现在梭累河[149]的岸边有一片水田无人耕种,于是坝幕村人搬到那里占有了水田,并开始开垦新的水田,打算长期定居。

1997年,坝幕村的5户村民尝试种植橡胶约2200株(约73亩),其中现任文书阿蒂家种植了1000株(约33亩),其他4户村民分别种植了300株(即每户10亩,合计40亩)。1997年种植橡胶的时候,坝幕村人主要是从大勐龙购买橡胶苗,而中国勐龙镇国防村的哈尼族则教授他们种植橡胶的技术和知识。2002年后,村里大面积种植橡胶。

2008年,23户汉族为了种植橡胶从中国迁入并在坝幕村定居,坝幕村在地区政府的允许下划分了两座山地给23户汉族。据说,这两座山地的土地面积约为4600亩,23户汉族每户能分到200亩。但据汉族说,划分给他们的山地海拔较高,部分土地不适合种植橡胶。2008年,23户汉族每户种植了1000株橡胶树。

截止到2013年年底,坝幕村的土地面积约为13200亩。其中,橡胶林地约6600亩,轮歇地5500亩,集体林300亩,水源林200亩,水田约170亩,坟山60亩,宅基地120亩,其他土地250亩。在6600亩橡胶林地中,阿卡人占有约4300亩,汉族约2300亩。其中,阿卡人的橡胶地已经开割约700亩,汉族的橡胶树尚未开割。坝幕村阿卡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橡胶收入,而汉族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打工收入。坝幕村的橡胶主要销售到大勐龙镇附近的橡胶加工厂,如大勐龙胶厂、曼龙扣胶厂等。

以前,村民都是根据传统的占地方式占有山地种植橡胶,但随着中国橡胶移民的迁入,不仅人地关系开始紧张,而且传统的土地占有规则遭到破坏,土地纠纷和冲突增多。为了有效解决土地纠纷和冲突,坝幕村从2011年开始按人口平均分配剩余的土地。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来自缅甸掸邦景栋地区、勐洋地区的阿卡人到南板地区、勐拉地区等地传播基督教和天主教,许多阿卡人都开始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而坝幕村的阿卡人则以自己的方式抵制了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入侵。1990年,坝幕村搬迁到现在的住址后发现附近许多阿卡人村寨都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并且建立了教堂。他们当时并不清楚基督教或天主教是什么,只知道有许多阿卡人都开始信仰这些宗教。到2013年,南板地区104个阿卡人村寨中,只有4个村寨没有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坝幕村的人当时也不清楚政府对这些外来宗教的态度。他们不愿意也不敢信基督教或天主教,但他们也不敢大张旗鼓地抵制基督教和天主教,因为他们也不想成为“异类”。于是,他们从1990年开始“静悄悄地”保持传统信仰和文化,不接受基督教或天主教。他们的策略是:让阿卡人的传统宗教信仰及其仪式“名存实亡”,即他们保留传统宗教信仰中的仪式和节庆之名而不举行相对应的仪式。例如,每年到了过“嘎汤帕”节的时候,村里的“最玛”会通知村民该过“嘎汤帕”节了,村民都按照传统在村里“过节”(不外出劳作),但村里不杀猪宰牛,也不举行传统节日应有的任何仪式。这种策略一直持续至今。坝幕村阿卡人表示,如果政府让他们恢复原有的传统信仰及其仪式和节日等,他们可以马上就恢复和“还原”原有的面貌。

4.南板地区小王村:中缅老三国经济文化交汇的港口村

小王村隶属于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南板地区湄公河乡。位于距离湄公河和梭累河交汇处的梭累港约2公里的湄公河西岸。小王村最初因村里有个头人受傣族封官“现”,故叫“现哇村”,后来,村里出了一个副县长,本名叫“干犹”,又叫“小王”。由此,“现哇村”也叫“小王村”。现在的中文书写中都把村名写成“小王村”。当然,村民也不清楚“小王”的名字是否与“现哇村”的“现哇”有关。小王村可以说是一个阿卡人和汉族组成的村寨。全村45户214人,阿卡人34户,汉族9户,苗族2户。

1997年,地方政府鼓励小王村从高山搬迁到梭累港附近的公路边。一是方便生产生活,二是可以在梭累港做搬运工,增加收入。早在1995年从南板县城通往湄公河和梭累河交汇处的公路就修通了;1999年,梭累港建立,大量的中国和第四特区的物资从这里流向湄公河下游地区,也有大量的泰国等地的物资由此上岸流向第四特区和中国。这给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做搬运工的机会。但小王村村民因害怕疟疾、伤寒等热带疾病而拒绝了地方政府的好意,现在大部分村民都觉得后悔没有早点下山。2011年,在地方政府的再次鼓励和帮助下,小王村终于从高山搬迁到靠近梭累港的公路边。

2005年,小王村的8户村民开始种植橡胶,每户种植的橡胶树为600~700株。2006年和2007年,大部分村民开始种植橡胶。2008年,11户来自中国红河、墨江等地的汉族和苗族迁入小王村。按照政府的要求,小王村给这11户中国移民划出了2000亩土地种植橡胶。这11户中国移民落户小王村,并种植橡胶,他们给予小王村的是:修一条通往橡胶林地的长4公里的土路,集资1万元修通自来水,为34户阿卡人村民提供石棉瓦修建房屋,完成“5年消灭茅草屋”的任务。2008年,11户中国移民都种植了橡胶树,那年每户种植的橡胶树约700株。搬迁到公路边后,汉族和苗族都沿着公路建造房屋,在种植橡胶的同时也做一些小生意。后来,越来越多的生意人在公路边修建房屋和商铺,形成了现在的与小王村紧邻的“湄公河村”。

截至2013年年底,小王村土地总面积约5500亩。其中,橡胶2655亩,香蕉地380亩,中国的橡胶公司承包种植的橡胶林地260亩,旱谷地160亩,辣椒地20亩,花生地10亩,宅基地45亩,坟山30亩,尚未开荒的轮歇地1600亩,其他340亩。2013年,小王村有8户村民的橡胶开割,合计约70亩,产值约7.5万元。

小王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自他们在梭累港做搬运工的工资。小王村村民一般是20:00~24:00在港口做搬运工作。白天属于港口聘请的正式的搬运工的工作时间。并且,小王村与附近的另一个阿卡人村寨信宜村轮班到港口做搬运工作。所以,小王村村民每个月做搬运工的时间一般是14或15个夜晚。每晚约有70个村民(青壮年)参加,一般能下7~8条船的货物,卸载每条船的货物的费用是1000元人民币。这样,每晚的劳工费合计是7000~8000元,按70人计算,每人每晚的工钱是100~115元,一个月的工资就在1400~1700元。另外,村里的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孩子,一般都到第四特区首府勐拉,中国景洪、勐龙镇等地打工。村里的妇女还经常到山上采集山茅野菜在“湄公河村”出售,有时候也到中国勐龙镇出售。而村里的妇女们经常要与来自附近村寨和湄公河对面老挝阿卡人妇女们的竞争。每天都有20~30人老挝阿卡人妇女乘船渡过湄公河到“湄公河村”和梭累港出售山茅野菜。在“湄公河村”也有2家老挝人开的商店。但中国人开的商店更多,有32家,缅甸第四特区的人开的商店只有8家。另外,中国人还建立宾馆、酒吧、娱乐城(博彩业)、游戏厅等。

小王村居民日常生活中与中国人的接触很多,也与湄公河对面的老挝阿卡人有密切的往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中国的商品,使用人民币,也使用少量的缅甸的产品,极少使用老挝的产品。在文化上也受中国的一些影响。但在宗教信仰上受来自缅甸境内的影响更深。从2001年开始,小王村全体村民都信仰基督教,传教士和现在村里的牧师都来自缅甸掸邦大其力地区,是大其力的阿卡人牧师。他们的节日、婚礼、葬礼等都按基督教传统举行。但他们还是会参加第四特区政府主办的“嘎汤帕”节,如村里组织了23人参加2014年1月6日举办的第九届“哈尼阿卡人‘嘎汤帕’节”。

小王村与中、老、缅三国势力合力形成的“湄公河村”和梭累港比邻而居,这里是三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交汇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小王村人与周边的中国人和老挝人的关系来窥探中国、老挝和缅甸三国间的国家关系和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