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搭建文化交流之桥,探寻文化创新之路
——以《比较文学概论》为中心
邹赞[1]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2]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3]。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旗帜鲜明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当中。为了全面落实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确保教材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宣部、教育部决定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计划,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出版发行。目前,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已经严格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全面推广使用“马工程”教材,定期选送主讲教师参加专题培训班,切实优化教材使用效果。
笔者自2012年起为新疆大学中文系各专业开设《比较文学》课程,该课程系中国语言文学所辖各专业的核心课,共32学时,计2学分,采用的教材为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的《比较文学》(第二版、第三版)(分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014年出版)。该教材尽管内容丰富、视野前沿,但由于存在章目杂多,部分内容系学术论文摘编等原因,本科生接受起来有较大难度。因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辅以乐黛云教授撰写的《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作为参考教材,该书列举的鲜活案例有效弥补了《比较文学》过于抽象和倚重理论的不足。从2016年开始,笔者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开始采用“马工程”教材《比较文学概论》,同时为汉语言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讲授该课程,现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这部教材的几点认识。
首先,“马工程”重点教材《比较文学概论》(以下简称《比较文学概论》)强化指导思想和宗旨意识,开宗明义地指出:“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比较文学及其理论的百年发展为基础,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创新为特色,从而使继承与创新相结合。”[4]该教材的马克思主义特色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凸显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去提炼问题意识,将文学放置到上层建筑的整体框架当中,聚焦其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联互动,以文本为依托,考量、发掘“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的动态关联。二是注重发掘马克思恩格斯宏伟理论大厦本身所蕴含的“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思想。以往的比较文学教材在介绍“世界文学”概念时,往往津津乐道于歌德对“世界文学”构想的首创权,“马工程”重点教材《比较文学概论》则重点评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世界文学”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不仅分析了世界文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明确地指出这种‘世界文学’所具有的多民族性和地方性,蕴含着丰富的比较文学思想。”[5]不仅从观念史的意义上精准描绘出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世界文学”构想的创造性贡献,而且发掘出这种构想所携带的比较文学意味,前瞻性地将“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结合起来讨论。三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对弱势民族文学和文化的重视、对世界各民族文学一律平等的重要论述中获得启发,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与比较文学的学科史发展实际上完全吻合,倡导比较文学必须突破欧洲中心主义的禁锢,自觉将亚非拉等第三世界文学从被遮蔽的、失语的叙述状态中拯救出来,从纯粹关注西方文明内部的“家宴”转向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正是基于这种认知,《比较文学概论》设立专门章节讨论“跨文明研究”,尝试在批判“文明冲突论”的前提下重估跨文明对话的可能性,倡导一种多元文明观视野下的“跨文明比较文学”,以之取代此前学界达成共识的“跨文化研究”,期望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赢得更大程度的国际认可度发挥作用。
其次,《比较文学概论》教材编撰思路有意识摆脱本质主义的线性叙述模式,“避免机械地将比较文学学科看作一个静态的线性发展过程,而是遵循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将其视为‘涟漪’式的动态发展过程与螺旋式的上升过程”[6]。以往的比较文学教材大多沿袭比较文学从法国学派到美国学派再到中国学派的编排思路,这种处理方式带有明显的进化论思想痕迹,并且容易给人造成几个学派之间截然割裂的错觉。“马工程”教材《比较文学概论》令人信服地更正了那种将法国学派等同于“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等同于“平行研究”的简单认识,细致发掘出各个学派内部存在的观点上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所谓“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之类命名,虽然有助于提升入门者对于比较文学学科的整体认知,但其本身却忽略甚至有意遮蔽了内在的多元特质。比方说学界在批评“法国学派”时,一般会列呈两点重大缺陷:一是偏离了以审美为特征的文学性,沦为文献资料的实证考辨,致使比较文学蜕变为文化史甚至文献整理研究,名不副实;二是法国学者与生俱来携带文化优势心理,聚焦于本国文学对他国文学的影响,形成一种“放送-影响”的单边主义模式,民族沙文主义的印记清晰可循。这种指责如果放在梵·第根、卡雷和基亚那里,可以说并不为过,但与此同时我们绝不应当忽略巴尔登斯伯格(Fernand Baldensperger)与西门·热纳(Simon Jenue),前者率先采用基于科学事实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产生的影响,代表作《歌德在法国》《巴尔扎克所受的外来影响》显然是对“放送-影响”模式的逆向改写;后者则不仅在文化史料之外考虑到美学因素,还前瞻性地将关注视野投向亚洲和非洲,表现出一种尝试超越“法国中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的努力。[7]基于此,《比较文学概论》倡导并实践“复杂性思维”,将既往同类教材必设的“影响研究”一章改为“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首先是强调影响的国际关系,其次是强调了影响研究的相互性和多向性、对话性和变异性特征,这样既肯定了法国学派的实证性国际文学关系影响研究,又打破了以往教材的单一的实证性影响研究,论证了文学影响中的科学性与审美性、实证性与非实证性”[8]。
一般的比较文学教材编撰模式,讲完“比较文学是什么”“如何开展跨文化比较”“比较文学的学科史”等基本理论问题之后,会沿着两大板块展开具体论述,一个是“文学范畴以内的比较文学”,另一个是“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概论》在结构体系上体现创新思维,突破了以往教材“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三分法,共分为十章,具体包括:绪论,介绍学习比较文学的意义;第一章,比较文学总论,简介比较文学的定义、历史与方法;第二章,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第三章,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第四章,形象学、接受学与变异学;第五章,文学的类型研究;第六章,比较诗学;第七章,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第八章,总体文学;第九章,跨文明比较文学;第十章,比较文学前景展望: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9]在涉及具体的模块时,注意到“主题学”“形象学”“比较诗学”“文类学”在更大意义上属于“文学内部的跨文化研究”,科学处理了“主题学”“形象学”等在研究方法上既涉及影响研究也涉及平行研究的存在状况,显现出了高度自觉的辩证思维。
再次,该教材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自觉呼应中国在国际地缘政治位置大幅度提升的时代语境,彰显中华文化的主体位置和文化自信,发挥比较文学学者的跨学科优势,坚持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中国特色的跨文化研究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必须立足本国实际,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同时也要开眼看世界,“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11]。《比较文学概论》牢固立足中国文学和中华文化的根基,从本土文化发展现状中提炼问题意识,自觉警惕“强制阐释”可能导致的文化霸权和单边思维模式,提高政治站位,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拿来主义’,还是‘送出去主义’,其实都是中外文化交流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好不好,不但影响我们的文学学习与文学研究,还直接关系中华文化发展的兴衰,甚至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12]为了突破西方学术话语的霸权地位,打造中国特色的跨文化研究话语体系,该教材鲜明提出“跨文明比较文学”和“变异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变异学”而论,尽管其本身的独创性与科学性尚有待进一步讨论,但是这种勇于提炼具有中国特色学术话语的努力确实值得赞赏。该教材将“变异学”与“形象学”“接受学”并置,设立专节详细介绍,既涉及“变异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核心,也分专题讨论了“跨国变异研究”“跨语际变异研究”“跨文化变异研究”“文学的他国化研究”四种表现形态。作为本教材的创新亮点之一,“变异学”一方面契合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强调差异性的理论语境,另一方面正面应答了当今世界异质文明之间交流与对话的现实情境。变异现象在人类文化交流史上比比皆是,比如赛义德提出的“理论旅行”概念就注意到理论话语会随着时空变动而产生变异,但是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都没有将这一现象上升到本体论和认识论高度。该教材敏锐发掘欧美比较文学理论在论及“可比性”时,重视“同源性和类同性”却忽视了“异质性”,因此主张打破“求同思维”,着重发掘“异质性”作为可比性一大前提的合法化,“变异学主张在这种类同性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分析研究对象之间的异质性,阐释其中发生的变异及探索其深层文化机制”[13]。“变异学”从文学的跨国旅行、文本的跨语际实践、文学的跨文化对话等多个场域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对于我们思考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思考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拆解和改写西方大众传媒对于中国形象的误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比较文学变异学有利于促进异质文明的相互对话,建构‘和而不同’的世界,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与融合”[14]。
最后,《比较文学概论》融学界前沿论争于教材当中,以辩证唯物主义态度对待此消彼长的比较文学危机论,联系社会文化语境,对斯皮瓦克、巴斯奈特等人提出的骇人听闻的比较文学死亡论展开有理有据的阐释和批驳。该教材还特别关注“世界文学”观念的变迁,点睛式介绍了大卫·丹穆罗什等人对“世界文学”观念的创新性阐释。此外,教材聚焦“文化研究”对比较文学的影响,对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走向提出真知灼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要以全面、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马工程”重点教材《比较文学概论》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但也还存在可以继续优化的空间。一是建议在“绪论”部分增加“‘一带一路’倡议与跨文化交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深入认识到新形势下学习比较文学的重要价值。二是部分章节疑似论文摘编,对本科生而言显得过于抽象,修订时可以考虑增加鲜活的案例,在简洁明了阐释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加大案例分析的比重,尤其是应当补充一些容易与当下社会文化产生共振的经典个案。三是应当增加“海外汉学”等重要分支学科的专题介绍,随着国家层面越来越重视文化输出和软实力建设,海外汉学的重要性愈益凸显,一大批具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应运而生,这种兴盛与海外汉学在比较文学教材中所占据的位置极不相称,“这些成果至今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高质量的教材内容,甚至没有给予这一‘分支’学科应有的地位,在成绩斐然海外汉学研究面前,我们的比较文学教材更新显得有些滞后,在学科规范上显示出研究目标的‘空位’和不连续性”[15]。
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是一项自上而下的全国性教材建设工程,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集中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教材是政治性、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体,直接关系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人、造就人的问题”[16]。如今,“马工程”重点教材系列通过教育部推介、高等教育出版社定期培训、试点单位实践检验等环节,呈现出令人欣慰的使用效果,部分教材甚至已经翻译成外文,开启了环球旅行。[17]笔者以为,只要坚持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精髓,就一定能够吃透“马工程”教材《比较文学概论》的基本精神,并且借助于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将教材中的思想精粹升华为指导实际行动的精神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1]邹赞,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
[4]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第11页。
[5]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概论》,第12页。
[6]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概论》,第14页。
[7]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的《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对此有较为详细的阐述。
[8]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概论》,第15页。
[9]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概论》,第14页。
[10]《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第198页。
[11]《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第201页。
[12]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概论》,第2页。
[13]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概论》,第169页。
[14]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概论》,第161页。
[15]尹建民:《海外汉学研究的学科定位与比较文学教材编写》,《潍坊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第87页。
[16]张春海:《贴近实际紧扣实践讲清道理——“马工程”教材建设稳步推进》,《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3月21日,第1版。
[17]2016年8月30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俄文版首发式”在京举行。该书是我国第一部输出外文版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生动体现了“中国视角、国际表达”,提高了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参见张胜《“马工程”教材首次输出外文版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俄文版首发式举行》,《光明日报》2016年9月1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