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与灯: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学论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研究

重继承,讲创新

——对《美学原理》的几点思考

姬宏[1]

2004年4月,中央正式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美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之一。美学教材是美学研究成果的体现,“马工程”重点教材《美学原理》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贯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表现出了新特点,达到了新高度,是高质量、高水准之作。笔者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 调整教材重心,以审美为核心

我国比较典型的美学教材结构上通常包括四个部分:美、美感、艺术美和美育,这主要是受西方美学研究的影响。18世纪以前的西方美学主要围绕美的本质的问题,长期以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于美本质的理论。中国的美学研究也曾有一段时间追随西方古典美学围绕“美是什么”和美感进行。但在实际生活中,美的事物各式各样,没有一种关于美的理论能够涵盖丰富的美的现象。从18世纪开始,随着对美的理论的怀疑与批判,西方美学家开始重视审美问题,到了20世纪,维特根斯坦甚至认为“美是什么”的问题是一个假问题,美的本质问题和美感问题是难以说清的。在我国美学界,围绕美本质,美是主观的、美是客观的、美是主客统一的等几派观点,曾是很多美学教材讨论的核心话题。而“马工程”教材《美学原理》不落窠臼,没有继续以“美”和“美感”为核心,从教材结构安排和内容上淡化了对美本质的思辨,将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问题的理论观点压缩,仅在导论部分占据很小的篇幅做简单介绍。在从整体上保持美学课程体系完整性的同时,将“审美”作为核心范畴,体现出现代美学新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这正是一种理论创新。

关于什么是审美对象和审美经验,20世纪以后的西方美学众说纷纭。审美对象比美更难定义,它涵盖的范围更广,一切有审美价值的事物都可以是审美对象。一些美学家据此认为能唤起审美经验的对象,就是审美对象,无论这个对象是美还是丑。西方美学史上,心理学美学、现象学美学、符号学美学对这个问题都有不同的认识。“马工程”重点教材《美学原理》明确将审美本质归为自由劳动,并重点介绍了马克思“美的规律”思想。“诚然,动物也进行生产。它也为自己构筑巢穴或居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所做的那样。但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则甚至摆脱肉体的需要进行生产,并且只有在他摆脱了这种需要时才真正地进行生产;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自由地与自己的产品相对立。”马克思发现了动物生产与人类生产之间的本质区别,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美的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的对象化和人化自然,“我们知道,只有当对象对人说来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于在自己的对象里面丧失自身。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说来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这个对象中对人说来成为本质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是可能的”。“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是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的,人不是孤立、抽象的存在,而是现实的、整体的存在,相对于具体审美活动中具体的、个人的审美感受是先在的。个人的审美感受除了个体因素(如兴趣、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等),必然受到历史、文化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因此必须在人的活动系统中去理解审美。在此基础上,“马工程”重点教材《美学原理》阐述了审美经验的根源、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感受特性,然后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审美感受中的五种心理因素,介绍了美学史上关于审美经验的几种代表性理论观点,最后梳理了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并对比了不同文化的审美差异。

二 更全面的五分式结构,注重中国古典美学与美学原理的结合

“马工程”重点教材《美学原理》将美的形态分为形式美、技术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五章,不仅没有因袭以艺术美为主体的教材编写惯例,还将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技术美与艺术美相提并论,跳出了西方古典美学家认为美学即艺术哲学的窠臼,在学术上的创新性是巨大的。特别是社会美、技术美、形式美,要对它们分别进行深入细致的表述,使它们的理论构成与自然美、艺术美同样牢固扎实,无疑是有难度的。

康德之后的西方美学将研究对象集中限定在艺术领域,认为美学就是艺术哲学,黑格尔在《美学》序论中说:“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受黑格尔等西方美学家的影响,我国现代美学家也多将美学研究的对象限定为艺术,如朱光潜的美学著作名为《文艺心理学》,很多美学教材也多用较大篇幅集中讨论艺术美,如艺术美的构成、艺术创造、艺术美的类型等。“马工程”重点教材《美学原理》在“艺术的审美特性”一节中,通过讨论当代美学的热点问题——“艺术终结”,简述了艺术的传统定义与现代艺术概念的建立,点明艺术是一个变化着的历史概念,继而着重讨论“艺术美与人生艺术化”,直面当下日常生活的新变化,即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不清,“人生艺术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歌德曾经说:“要想逃避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要想同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 艺术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也可以使人从美学的高度塑造理想化的人生。指出人生艺术化正是艺术美的目标,这对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精神的提升有着积极意义。

“马工程”重点教材《美学原理》将形式美界定为“脱离实践活动后独立的自由形式,或者说,是实践‘方式’的形式独立化”,分五节讨论了形式美。第一节讨论“形式美的自由历程”“从形式到美的形式”“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指出形式美与美的形式之间有本质区别,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第二节讨论“形式美的构成要素”,即从“色”“形”“声”“质”“味”五方面分析了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第三节讨论“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对称与均衡”“调和与对比”“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第四节讨论“形式美的变迁”,形式美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具有普适性;形式美能直接或间接商品化;形式与时尚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技术美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开始运用于工业生产中,因而最初又称工业美学、机器美学,后来应用范围逐步扩大,20世纪50年代“技术美学”这一名称在国际上广泛使用。技术美是随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产生的新的美学研究领域,是一门独立的现代美学应用学科。中国的技术美学研究还属于新兴的美学研究。“马工程”重点教材《美学原理》设置了三节讨论技术美及其美学视域、技术美与功能美、设计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创造,显示了开阔的学术视野。

“马工程”重点教材《美学原理》认为“社会美是以人类基础生存活动——劳动为核心所形成的审美形态”,“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美“是人与人关系的凝结”。教材分三节讨论了“社会美”。第一节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讨论“社会美的范围与特征”,认为“实践活动的范围就是社会美的范围”。第二节创造性地讨论了“社会交往与人物美”,提出“社会交往中的美”和“人物美”是社会美的重要形式。语言交际、形体交际、心灵交融、人体美、人格美这部分内容因为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在教学中特别能引发学生的共鸣。第三节从“日常生活与节日欢庆”两种不同领域讨论社会美的不同呈现方式,对中西方文化中的节日做了比较,尤其有新意。日常生活的刻板平庸,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而学会在司空见惯的地方发现美,站在美学的高度看待日常生活,在节日欢庆中体味生活情趣,正是理解社会美的现实意义。

在谈到自然美时,“马工程”重点教材《美学原理》全面引入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相关理论。第一节“自然美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性”梳理了中国和西方文化传统中“自然”概念的不同含义,概括了自然美的基本特性,援引了西方古典美学观点,同时列举了中国文学中描述自然美的文艺作品。第二节分析了“自然美的代表性模式”。介绍了西方美学史特别是当代环境美学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四种自然美的代表性模式。其中,“如画模式”比较了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关于自然美欣赏的理论。“比德模式”直接来源于中国儒家美学,“比德”即以自然事物的自身属性比附人的德行,根据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论断,“马工程”重点教材《美学原理》做了新的阐发,认为“比德”观念是自然美象征或体现了人的道德与趣味,在自然美中所看到的是人的存在。“宇宙模式”比较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与庄子的自然美观念,认为这两种观念都属于宇宙本体论,继而提出庄子的自然审美不是对自然的观赏,而是与自然合一“得至美而游乎至乐” 的“天成之美”,是具有重要价值的自然审美模式。第三节更是完全摆脱了西方美学的话语体系,从中国古典美学的角度提出“天然美: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这样的理论创见,从“自然界的天然美”“人生社会的天然美”“艺术品的天然美”三个方面着重探讨了内在天性、本色之美,这是中国美学独特的审美范畴,凸显了中国特色。

三 “马工程”重点教材《美学原理》体现了学术性和思想性,但基于美学本身的抽象性、思辨性,在教学中还有一些现实困难尚待解决

首先,美学教材需要有学界已经普遍达成共识的内容,同时还要把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梳理清楚,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观念。美学研究的新进展如何与传统美学知识衔接好,这是很难做到的,毕竟一本面向本科生的学科入门级教材篇幅有限。但是如果忽略了学科发展的历史,或者没有及时推介学科新的研究成果,这样的教材多少是比较令人遗憾的。“马工程”重点教材《美学原理》在谈到“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时,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做了充分而详尽的介绍,但是就西方文学中的悲剧而言,从古希腊到现代,“悲剧”的内涵和类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相应地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悲剧理论。仅以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来解释悲剧,既忽视了作为文学类型的悲剧的发展变化,也忽视了悲剧理论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对悲剧的理解与西方存在很大差异,如果能将中国悲剧的美学研究成果包含进去,对悲剧范畴的理解可能会更完整、更丰富。

其次,建设真正的中国美学非常重要。美学教材要坚持中国特色,突破西方中心,“马工程”重点教材《美学原理》很注重结合使用中国古典美学资源,特别是论述自然美的第六章第三节,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都出自中国古典美学。全书的每一章节都注意使用中国文学的例子或者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某些论述。不过,中国美学传统如何与西方美学融合,依然是美学原理教材建设的普遍难题。美学教材的架构,包括绝大多数的理论、范畴都是出自西方美学,即便引述了中国文学或中国美学思想,往往只是作为对西方理论的证明或进一步的解说,没有真正形成体系。该教材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最后,美学属于哲学的二级学科,很多美学教材着重构建美学理论体系,传达美学知识,对当下的文学、艺术现象和审美实践不够关注,即便以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为例进行分析,也多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西方古典文艺作品,极少涉及大学生可能更熟悉的当代文学艺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美学的热情和兴趣。仅靠抽象说理,脱离具体的审美文化经验,不能回应现实问题,只会让学生觉得学习美学是无用的。我国的文学创作和各种艺术早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文艺存在的方式出现了电子媒介、读图时代等前所未有的新变化。美学教材不应该只是美学知识的灌输,美学研究应该立足现实,应该通过美学教学帮助大学生将自身的审美经验上升到美学的高度,将美学学习转变为自身生活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学习美学课程有意识地塑造完整人格,学会体味人生,过有意味、有情趣的生活。“马工程”重点教材《美学原理》在举例和论证方面非常审慎,怎样把这些新领域的新现象在教材中进行合理科学的阐释,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部教材总是需要不断完善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已经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体系指明了方向,“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以中国文化精神为主体,以西方美学为参照,继承和弘扬中国美学,结构清晰,脉络分明,观点新颖,是美学教材中的上乘之作。随着“马工程”重点教材《美学原理》在高校广泛应用,必然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当代美学教材建设,彰显美学课程对青年学生的重要价值。


[1]姬宏,清华大学文学博士,新疆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