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 过年
第六章过年
1937年7月30日,天津沦陷。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军一边以谈判争取主动,一边增兵进一步扩大军事行动,日军将关外的关东军紧急调至长城一线。并将天津、通县等地的日军重新布署,到7月下旬,日军援军开到后,开始大举进攻北平和天津,29日,第二十九军驻天津的第三十八师曾夺回火车站。包围东局子的日本军用机场,但30日奉命撤回天津,同日,天津沦陷。
1939年3月20日,日本侵占文安城。
天津人常说:北门富、东门贵、南门贫、西门贱。东门不远的小刘庄附近的海河上,一座宽敞的浮桥连接着海河两岸。河岸绿树掩映,林立的商业以及不远处工厂高耸入云的烟囱、教堂的色彩鲜艳的球形圆顶。在水中形成倒影,清澈的微波荡漾,如海市蜃楼一般美妙。浮桥正对面的万元堂门口停满了一排排洋车和车夫,李老先生的包月车夫衣着整洁精神焕发。眼睛更是紧盯着门口儿,小伙儿显得格外机灵。药店里面排队看病的、排队拿药的、药房里抓药的、包药的、一派繁忙景象。李老先生座在诊室给病人诊脉,二儿子坐对面负责执笔开处方,大儿子站在长长的柜台里,身后是高高长长的一排,由一个个枣红色小方格抽屉组成的中药柜子,每个小抽屉上整齐地贴着各种中药的名称。他负责抓药、收款、记账。宽敞明亮的药店里没有一个闲人。李老先生凭高超的儿科及妇科医术在天津市远近闻名。医好的病人更是不乏达官权贵。
今天李老先生要给一位极其重要的病人出诊。李老先生一走到门口,车夫马上把擦的干干净净的洋车拉到门口,李老先生两手一撩长袍,坐上车。海河碧波荡漾,成群的洁白的海鸥有的悠闲地飘浮在水面上,有的鸣叫着在天空飞翔。两只胆大的海鸥在桥面上快乐地跳跃着,洋车过了小刘庄浮桥,右转沿河堤台儿庄路向前约一公里从浦口道左转再向西,大约二十分钟后,便来到绿树掩映的建筑风格迥异的五大道洋楼建筑群,在一幢坡顶红瓦的三层小洋楼漆黑的大门前,李老先生吩咐车夫停下,他下了车。在卫兵给通报后,李老先生跟随他进到宅院里。
今天的病人是卖鞋老板给介绍的,天津最高行政长官褚玉璞的家属。李老先生已经是第二次上门出诊了。这次来,家里的人都特别开心,因为病人的病情大见起色。诊了脉,开好了药方。李老先生没有喝茶:“放心吧!这次调了几样儿中药,应该很快就会痊愈。”安慰了几句便出门上车回了万元堂。大概半个月后的晚饭时分,卖鞋老板一进门就高兴地跟李老先生说:“病人彻底好了。他十分高兴。提出要跟你做干亲。点名收你家老大给他做义子。”李老先生听了点头应允。
天津利顺德大饭店,建于1863年,庄严端庄、高贵、典雅的英国古典建筑风格。有着欧洲中世纪的乡间田园特点。走进这家酒店,绝对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很快到了约定的日子,天津利顺德大酒店大堂里,高朋满座,他们举行了隆重的认亲仪式,餐后的舞会更是别开生面。让所有到场祝贺的亲朋好友玩儿个尽兴。
李老先生的药房里,专门设立一个账簿,记录着欠帐病人的姓名和欠款药品名称及金额。遇到没钱的,除了诊疗费全免以外,该拿药拿药,一概记账。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再给。李老先生常跟病人说看病不能等,养病如养虎。李老先生特意嘱咐老大李春月:“对于穷苦人,不许催账,如果账上钱实在紧张,影响了进药周转,有钱人看病拿药时,可以酌情多收一些。记住,干咱们这行,到什么时候都是:‘穷人看病,富人拿钱!’
随着1928年小女儿的到来,更是让万元堂的生意好的开了挂。
1936年,老三李春明与静海县的胡艳茹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至此,四个儿子全部成家立业。老大李春月的妻子是文安大围河郝郭纪村的,老二李春光的妻子是天津市的。老四的妻子来自文安县土桥村。李老先生夫妇心里的石头也终于落了地。1937年这一年,老大、老二、老三房里分别生了一个胖小子。李老先生一年得三个属牛的大胖孙子,老两口美的打心里往外说不出的高兴。他们按长幼跟老二家的儿子叫大牛,给老三家的儿子叫二牛,老大家的儿子叫三牛,因为三牛个子最高,大家更喜欢称呼他“大个儿”
1937年春节前夕,小弟弟李书元从文安老家来天津探亲。他按照信上的地址,在万元堂后面胡同里高大的门楼下,两扇深红色的大门前停下了脚步。放下大包小包的行囊,从兜里掏出信纸,又核对了一下门牌号,确认无误后,推开门,进门来迎面是一个高大的灰色影背墙。影背墙上正中间画着精致的松鹤延年的图案。绕过影背墙便进到院子。院子很大,但非常整洁,通往正房门口的月台都是灰砖铺成的踊路,东墙角矗立一棵高大的柿树,再往里西箱房对面是大片的一畦畦的空地。高高耸起的屋脊前面的坡顶上一排低矮的鸽子窝旁,几只鸽子咕咕叫着跳着……李陈氏穿过宽敞高大的月台,款款走下台阶。笑着迎了上来,接过白薯干、玉米面、花生瓜子等土特产。热情得问长问短。送客的包子迎客的面,怎么个由头呢?老板打算过了年辞退伙计又不好开口,在年前聚餐时则会将一盘包子放在那个伙计的面前,得到包子的人过了年就不必再来上班了。晚上,主食是菜码丰盛、风味地道的天津打卤面。饭后,李老先生高兴地呡了口茶,边用小胡梳梳着胡子,边跟弟弟聊天。小弟弟觉得新鲜,拿过去仔细端详。和田玉的碧绿的胡梳一寸多长,放在手心里温润无比。大红的丝线坠着两个小小的铜钱,铜钱再往下串着一个血红色的玉菱角。“哥,这么大院子到了开春儿可以种些菜。”“我每年都种些人参、党参、藏红花等药材。”“大哥,哈个房顶儿上哈是养的鸽子呀?”李老先生对弟弟说:“老三从鸽子集胡同鸟市买的,他喜欢!”哥哥关切地问:“咱妈妈身体怎么样?今年地里收成还行吗?”“咱妈挺好的,揍是总念叨你们。倒是牛马年好种田,至包根儿揍多种收成高的高梁和棒子,还算凑合够吃的。”李老先生指着屋里的四个大箱子说;“书元,咱这日子行了。看这四个大箱子了吗,每个箱子里是400块大洋。170-180块大洋能兑换一根金条。”小弟弟将小胡梳递给李老先生,看着眼前的四个大箱子高兴地说:“奥,太好了。你发财了,哥,等村里的大坑干了,你垫块庄户吧,然后再在村北了置办二十亩地,我替你们雇长工种着地,多好!”李老先生看着李陈氏,两人相视一笑。于是岔开话题:“那个嘛!明天头晌让老三带你去南市逛逛。然后去澡堂里洗个澡。‘不到南市等于没来天津卫,不到玉清池洗个澡,就等于白来天津走一遭。’那里热闹极啦!有跤场、戏楼、小吃店,你到玉清池里好好洗个澡,那里面西门子电梯一直通到四楼的观景台,简直阔极了!再听听小蘑菇独一无二的吆喝声……中午你们爷俩就在东兴大街群英戏院对过,写着“哈尔滨至此马记”的三间平房里尝尝正宗的东北烧麦。后晌让他带你去劝业场逛逛,晚上去狗不理包子铺尝尝天津正宗的狗不理包子。”小弟李书元有点不高兴“下次吧。我明天回文安,马上要过年了。家里什么都没安排呢。”
第二天李老先生包月车负责送他一程。李陈氏把洗得干干净净叠得齐齐整整的一大包旧衣服和一袋子白面放在小弟弟的自行车后座上,让小弟弟捆结实带上:“衣裳给孩子们穿吧。白面帮我们给妈妈带回去。”李老先生把三弟送出去很远,他又劝大哥在老家买庄户置地。李老先生根本听不进去:“书元,你不要再说了!”小弟弟只好悻悻地离开了天津。回到家,他把白面送到老人屋里跟老娘说:“我跟我大哥一起出钱从天津给你买了袋儿白面。”其实如果李老先生听了弟弟的话,在老家置办了房产田产,也许结局会好得多。只可惜,没有如果。
“小孩儿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天津卫从腊八开始,就有淡淡的年味了。腊八节这天,李陈氏早早的就起来,率领三个儿媳妇,用头天晚上泡好的红小豆、绿豆、薏米、果仁、莲子、红芸豆、百合、黑米、黍米、江米、栗子和红枣等二十多种食材熬了一大锅腊八粥。里面还特意放了不老少的青丝玫瑰、糖桂花酱。因为小火慢熬,时间特别长。家人早饭时喝上了香气四溢的腊八粥。中午按风俗习惯是腊八素饺子。饺子馅更是讲究:白菜、绿豆芽、香菜、木耳、花菜、香菇、红粉皮、果子、香肝、面筋等切碎,用香油将酱豆腐和麻酱调和粘稠粥状加入青酱后,倒入菜馅里,搅拌均匀。下午,她们取来提前特意备好的天津独流老醋和天津宝坻四六瓣紫皮蒜。她们把紫皮蒜一瓣瓣剥皮儿,切去头儿洗净凉干,倒入干净的瓷坛里。封好口儿。等到过年时做吃饺子的蘸料。
“腊八粥,喝几天,稀里哗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早上扭一扭。”
腊月二十三,就是天津的小年儿,也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到春节,说话就要注意了,不能说不吉利的字儿。这一天非常的重要,传说每到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于是人们买来又甜又粘的糖瓜祭灶。灶王爷的嘴被粘住了,免得生事非。“灶王爷,本姓张,一杯清茶三柱香。”李老先生和李陈氏早早起来,率领着全家人在灶王爷的供桌上摆满供品,举行隆重的祭灶仪事。边磕头边念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用新的灶王爷的画像将旧的替换下来烧掉,这叫送神上天。
要命的糖瓜救命的饺子。祭灶无论如何必备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粘的糖瓜。一定封住灶王爷的嘴。生意人之间的债务以及穷人的欠债,有一个不成文的乡规民俗,到了三十之前没有清偿的债务就不能再追着讨要了,对双方都不好。为躲债外出的人也可以回家吃饺子过团圆年了。
李老先生写得一手好字。每年春节前都要亲自动手写春联。到了二十九这一天,他总是准备好多的红纸,写上许多副对联放在万元堂门口。有喜欢的朋友、病人、乡邻,便自行拿去。
过年,李老先生置办年货,鞭炮和芥末是必不可少的,他提前三天就用滚开的水调上一小茶碗金灿灿的芥末面儿糊,用报纸盖好,放置在水缸根儿下阴凉处以备初一吃饺子用。
过了小年儿,街道两旁卖年货的摊位多起来。春联、花炮更是必不可少的。远远望去,红成一片,年味愈来愈加浓厚了。
三十上午贴春联,三十晚上吃肉馅(韭菜、虾仁、猪肉、果子)饺子。吃过饺子原汤化原食,每人必备一碗饺子汤。外面鞭炮声此起彼伏,年味儿达到高潮。十来岁的小女儿穿着新衣裳,打着灯笼在外边跟小伙伴一起玩儿,孩子们口中念念有词:“有打灯笼的都出来呀,没打灯笼的抱小孩呀!金鱼拐子大华蓝呀,一大一个灯,二大一个灯,三大买个吉利灯。一大一个炮,二大一个炮,三大买个皮老道。打灯笼来烤手来,你不出来我走啦。”鞭炮声此起彼伏,地上一群一伙的灯光,半空中此起彼伏的烟花,天空中繁星点点,簇拥着一轮新月,美轮美奂。分不清哪是人间哪是天堂。大人们则换上盛装,有的洗菜、有的剁馅、有的活面儿。然后围坐在桌房,一边擀皮,一边包素饺子,准备初一早晨的素馅饺子。全家大人孩子十七口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地过大年的那个幸福的滋味儿,再加初一早晨放过鞭炮饺子一上桌,四儿四媳八个人一同给他们老两口儿磕头拜年的隆重场景。如同一幅幅无比美好的画面,定格在李老先生的脑海里。什么时候想起就立马浮现在眼前,足足能使他忘记以往所有的遭遇与坎坷。打心眼儿里能幸福许久……
中国每到大年初二是迎婿日,是女儿女婿回娘家的日子,在天津这一天更是特别重视。说起初二女儿回门,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
相传明朝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秀英皇后的小女儿安庆公主下嫁给都尉欧阳伦。当年已经出嫁的公主们都回婆家过年了。唯有新出嫁的安庆公主嫌弃婆家寒酸,不愿意回去过年。非要在皇宫中与父皇母后过年。马皇后开导女儿说:“你已为人妻,要孝敬公婆,体贴丈夫。他们多么盼望与刚过门儿的新媳妇热热闹闹过个团圆年呢!你仗着是皇帝的女儿不回婆家过年,他们虽然说不出什么来,但是他们心里会高兴吗?如果将来你当了婆婆,你的儿媳是公主,过年不与你们团圆,你会高兴吗?”好说歹说,安庆公主总算回婆家了。第二天大年初一,安庆公主便带上欧阳伦回到宫中给父皇母后拜年。朱元璋问女儿:“你给公婆拜过年了吗?”安庆公主摇了摇头。于是大怒:“我当皇帝是人,普通百姓也是人。怎么大过年不先给你公婆磕头,而大老远先进宫拜我们呢!去,你赶紧回去先给你公婆拜年,踏踏实实在婆家呆上一天,好好侍奉他们。明天初二再来给我们拜年吧!”朱元璋说完走进书房写了一副对联递给女儿,紧接着便把他们撵了出去。安庆公主回去打开一看:“羊跪乳,媳敬婆”横批是:“天经地仪”安庆公主只好跟着欧阳伦回去了。第二天初二再来宫中拜年。于是民间纷纷效仿。从那时开始,大年初二女儿才回家过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此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而且要与丈夫同行,所以这一天又被称为“迎婿日”或“姑爷节”。民间百姓则认为,出嫁的女儿三十晚上不能看娘家灯,在大年初一这天更不能回门,否则会把娘家吃穷,只有在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
初二这天,四个媳妇穿戴整整齐齐,盛装安排中午的饭菜。有的摘菜,有的活面,有的拿大瓢从灶旁的大水缸里一瓢一瓢地将水舀起往锅里添水。三个女儿女婿都带上点心水果陆陆续续进门拜年,好不热闹。丰盛的午餐后便支起两张桌子开始打牌。女人一桌由老二媳妇坐陪。三个姑爷由老大老二轮流坐陪。由于他们关系处的非常融洽和协,平时隔三差五的都回来聚会打牌。李陈氏更是每每乐得见三个闺女回家长期住着,以享天伦之乐。
天津是远近闻名的曲艺之乡,戏曲大码头。鼓楼、娘娘宫从大年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每天都张灯结彩。去鼓楼剧场里听相声、指甲胡同附近的鸽子集胡同逛鸟市,南市逛茶楼、群英戏院看戏。这些地方,是老三经常光顾的。
过了十五,药店就正常开门营业了。这天天刚擦黑儿。全家人正围坐在一起吃晚饭。突然进来个看病的。只见来人瘦瘦的,高高的个子,鹰钩鼻在麻麻坑坑的瓜子脸上特别显眼儿,两撇希希的小黑山羊胡子。两只小眼睛在房间里到处撒嘛!李老先生问他哪不舒服。他说:“是家父要看病,麻烦您得上门出趟诊!”李老先生继续问道:“老人怎么不好受呀?”他说:“我也说不好,您还是跟我去看看吧!”来人伸手往南一指:“就南市入口附近。”“今儿有点太晚了,黑灯瞎火的,您啦告诉我们具体地点,我们明一早就到好不?”李陈氏说道。“病人不能等啊,临来前儿,家母让我告诉您加倍付钱”李老先生放下筷子,起身就进里屋穿棉袍。李陈氏随后跟进里屋。低声说:“我怎么看这人都不象好人。不行还是推了吧,这黑灯瞎火的。再出点事儿。”李老先生说:“没见着病人就推了不合适吧?”李陈氏想了想说:“那你也别自己去。”随即出来吩咐道:“老大老二你俩也别吃了。骑洋车陪着你爸爸的包月车后面,哥俩跟你爹一起去一趟吧!”
不到半个时辰,爷仨跟包月车夫就回来了。老大一进门就说:“妈,今儿多亏了你啊!我们出去跟着那人,还没到南市呢,那人带着我们左拐右拐,绕来绕去,不大会儿,那人就没影儿了。幸亏我们跟着了。要不然只不定出什么事呢!”李陈氏说:“我一看他就不是什么好鸟!”
不久,大弟李书鸿回来一趟。哥四个围着大伯伯问长问短。大弟见着三个满地跑的大孙子,刚放下这个,就又抱起那个。喜欢个没够:“真好看,起名字了吗?”李陈氏笑着说:“属牛的,都叫牛,老二家的最大,叫大牛,老三家的就叫二牛,老大家的最小,叫三牛,三牛个子最大,我们都管他叫大个儿。”大弟弟李书鸿脸上笑开了花:“好啊!好啊!简直是牛气冲天啦!”“大号呢?长大了不能总是牛牛的吧”李陈氏接着回答道:大牛叫李万才,把咱家药店的堂号给了二牛,叫李万元,三牛叫李万友。“好名字!一听揍是我大哥给起的!”李陈氏边笑边接过老三媳妇手里盛着桔子皮水的茶碗,双手递给自己的小叔子:“你们大苏结婚了吗?”李书鸿笑着回答:“结了,头年儿结的婚。怕咱妈想她,我在老家跟咱妈妈过的年。”“大苏的婆婆家在哪里呀?干什么的?”“胜芳街上做鞋的,条件儿挺好的。”大弟弟李书鸿说着,开心地笑着,仰头将手中朝他笑的三牛大个儿一下子举过头顶,转着圈:“让你跟着拾乐,让你跟着拾乐。逗得大个儿更是咯咯笑个不停!”
这一天午饭时,李老先生问:老三,我看你又买鸟了,这些天你们都干什么了?”玩儿呗!去南市跤场看摔胶的,听小蘑菇的吆喝。到群英戏院听戏,戏院对过儿吃正宗哈尔滨烧麦。去鼓楼听相声。意大利风情街天宝戏院看戏,鸟市茶院戏楼,哪都去。爸爸,咱天津是曲艺之乡,好玩的地方多了去了。就是甭管白天玩多累,晚上大哥要是没空儿就得雷打不动地陪着三个姐姐姐夫们打牌。您还甭说,王宝山那有味没字儿的吆喝声哏儿极啦!小蘑菇学了好多天也学不象!”老大扭过头来问:“小蘑菇是谁?”“唱戏的,要不我给您学两口?”“打住!老大,出了正月你出趟远门儿!”李老先生吩咐道。老大好奇地问:“爸,去哪?”“药都安国,沿途经过静海县独流、文安左各庄、苏桥、新镇、任丘的药铺顺道批发成药。最后到安国药材批发市场采购几样药材再超近路回家来!每年都是我自己去,往后有事你们该往前站了!”老三说:“爸,我也想去”“远着呢,一去450多里地,再回来呢!少说得十多天,家里药铺这一摊子呢?”李陈氏说:“让他也跟着去吧,一来出去见见世面,二来路上也有个照应,一个人出远门儿特发死。再说我也不放心!”老三看着大哥,两人都笑了。一出正月,他们哥俩把成药装箱捆在洋车后座上,把父亲给开好的采购草药清单和盘缠钱小心奕奕地放入搭连里。李陈氏把起早烙好的一摞大饼用搌布裹好一边往老大的车兜子里塞一边嘱咐:“饱带干粮暖带衣,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日难啊!你们哥俩路上别着急,没事别跟生人瞎搭个,别贪图小便宜,完事赶紧回来......”老三接过李老先生递过来的装满水的羊皮口袋,放在车兜子里。老两口子把小哥儿俩送出来,在胡同口儿一直望着他们俩远去。“骑车慢点,办完事儿早点回家!”“知道了。回吧您!”
第一次出远门儿,他们哥俩洋车骑的飞快,中午时分,就到了静海县独流镇。独流镇在天津西部,距离天津70来里地。独流河畔,地处九河下梢,子牙河、大清河、南运河在这里汇集合为一流,由此得名独流。这里一望无际的河水,波光粼粼。漕运船只往来如梭,水里出产丰富。甘甜的独流河水制成的独流甜醋更是全国闻名。从独流药铺发完药出来。老三要拿出烙饼被大哥拦下,“这个要等到前不着村儿,后不着店儿的时候,饿了再吃。”在这里,他们吃到了鲜香无比的嘎鱼肉打卤面和马齿菜馅包子。老三一边擦手一边问道:“大哥,咱后半晌去哪?”老大说:“老家左各庄”老三一摆手:“大哥,我累了,想歇会儿再走。”老大灵机一动说道:“再往前是台头,咱两人比赛,谁先到那里谁就赢。左各庄有家老烧酒酿酒房,酒很地到。就在离咱原来的一元堂南边不远,紧靠老母爷庙。谁输了谁请酒儿。”傍晚时分,他们已经抵达左各庄了。“哥,一会发完药咱俩去老母爷庙逛逛,好多年没去了。”“可以呀!”
老母爷庙又叫海潮禅院,距离皇道口儿牌坊不远,始建于明朝年间,院落不大但在绿树掩映下,十分幽静。座南朝北的大堂正中主位上供奉着高大的观音菩萨像。观音像两侧是清雍正年间京南著名书法家文安人井玉树篆刻的瓦对,右联:“久荫法云俾火宅以晨凉绿池涨满枝头露”;左联:“重明慧目照青鸳雨夜晓罗树光摇座下莲。”
老大问:“知道为什么又叫海潮禅院吗?”见老三直摇头。老大娓娓道来:“我小时候听这里的大人讲过,很久很久以前,海潮禅院的一个和尚救了一条受伤的小花蛇,给它治好伤后将其放生。后来,和尚得了重病,奄奄一息之际,当年和尚救的小花蛇含来灵芝草,救活了和尚。再后来,和尚为了感念小花蛇的救命之恩,便将老母爷庙改名为“海潮禅院。”我小时候没事就到这院里玩儿,不只一次听这里的人讲起这一传说。不过,我还是习惯叫它老母爷庙。”
海潮禅院的守寺人多少年来一直在这里守护着。守寺老先生认出了他们哥俩。于是攀谈起来,老先生问道:“你们早年间不是在这里的一元堂药铺吗?发大水后就不见了,你们一家去了哪里?”老大说:“在这里开一元堂的是家父,那年逃难俺们全家一路讨饭去的天津。”老先生点点头:“奥,如今在天津做什么呢?”“我们都跟家父开药店,叫‘万元堂’。老先生,您还知道咱镇子上人的下落吗?有个小孩王景昊,是我家邻居,小时候经常一起玩儿!”
“你指的是王景昊跟他妈妈娘俩个吧!他们的船向北走了没多远就碰上水贼了。整整一船人,所有人身上值钱的东西全被水贼掠走了。人们一边要饭一边往北走,落在永清的居多。王景昊跟他母亲被永清一位好心村民收留,成为一家人。在那里扎下根儿了,后来给他们老王家里捎信儿回来,一家人都挺好,生活也过得挺不错的!看来世上还是好人多啊!”守寺人感叹道!
从海潮禅院出来,为了节约时间,他们哥俩骑车上了通往苏桥颠簸崎岖的田间小路儿。
一袭朝阳从他们的背后温暖着美丽的乡村和广阔地田野。小路两旁浅水沟里浓密的芦苇随风摇摆着高高的苇穗,枯黄的颜色诉说着它们对春天和春雨的期盼。向两旁远望是由成行小树隔开的大片大片嫩绿色返青不久的麦田。偶尔望见高大的几棵柳树下几座坟茔寂寞地伫立在那里,仿佛在向路人诉说着:“我来过!”再往远处偶尔发现成群缓缓移动的雪白的羊群,与瓦蓝的天空中堆积的白云相映成趣儿。远远看到牧羊人一次次将手中的长鞭高高扬起甩落时,仿佛随风传来清脆的声响儿。两只大喜鹊在嫩绿色的麦苗拥着的田埂上欢叫着,跳跃着。置身于这美丽而辽阔的动态图景里,哥俩儿的心情也好到了极致。
苏桥镇离左各庄不算太远,这里有为记念乾隆皇帝远眺文安洼的皇恩亭,有杨六郎栓马的六郎古槐,有杨六郎为抗辽积粟屯粮的广陵城。过了碧波荡漾、烟波飘渺的赵王新河,再往北不远就是苏桥了,苏桥与镇子北边的霸州隔大清河相望。这里原来叫八姓庄,因宋代大文豪苏洵在文安任主簿时曾在这里架桥便民、劝课农桑。为了记念他的功绩,改名“苏桥。”
“一会发完药,中午咱尝尝苏桥的熏鱼和羊蝎子。对了,记着多买些熏鱼。过了新镇,村落就相对稀少了。带的大饼正好用上。下一站,‘小保定’——新镇。”老大说道。
“哥,快到新镇了吗?熏鱼真好吃,我现在就想尝尝大饼裹熏鱼。”老三边费力地蹬车边问道!“前边过了周庄子左转就上南北向大马路了。向南不远就到新镇了。要不在周庄子那里找个地方,你坐那儿踏踏实实地吃。”大哥回答说。老三盼着到了周庄子,在村东口的路旁找了块空地,席地而坐。一条熏鱼去头摘去刺儿,拿出一张大饼来夹上,刚咬两口,突然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儿向他伸出脏兮兮的小手来,“哥,给俺一口吃的吧!”男孩儿瘦瘦的、衣裳浑身上下补丁摞补丁。脏的更是根本看不出衣裳颜色。老三拿出张饼,麻利地裹上两条熏鱼。递到孩子手上。孩子一边千恩万谢一边吃着走啦!老三看着孩子离去的背影,自己却再也没有心情吃大饼卷熏鱼了。
“你慢慢吃,不着急,今晚上咱从新镇住大马车店。好好睡一晚上。明儿个起早儿出发去任丘。明天帮黑前到任丘发药。”即使老大这样说,老三还是站起身:“不想吃了,咱走吧!”
新镇是文安一个比较大的镇店,因陆路交通、水陆码头四通八达,所以这里人口密集,无比繁华,素有小保定之雅称。在新镇发完药,虽天色还早,但两个人都不想继续往前骑了。在镇上找家大车店住下了。
次日早上,他们哥俩起早儿离开大车店,沿着那条把新镇一隔为二的南北向马路,一路向南,直奔任丘。任丘距离新镇足足100里地,路途遥远。北风不大,但蹬起洋车来也省好多劲儿。老大看弟弟不怎么说话,知道他有些累了,问道:“还有几张饼啊?”
“五张,”老三数都不用数。老大又问:“你知道嘛叫饼裹饼吗?”老三来了精神:“嘛?嘛饼裹饼?”“你背一遍十八反。我就告诉你。”老三脱口而出:“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没错吧?”骄傲地昂头望着大哥。老大笑笑说:“饼裹饼就是两张饼裹在一起吃。”“这么简单!”老三气乐了。中午时分,他们在马路边一家小饭馆儿休息用餐。他们每人要了一碗鸡蛋汤。大哥拿起一张大饼咬上一口边吃边说:“咱们比谁吃的饼多。”弟弟想起来路上饼裹饼的话。直接拿了两张饼一裹,还不忘夹上两条熏鱼。高高兴兴地吃了起来。心想。这回大哥输定了。不到三分钟,老大第一张饼吃完,拿起仅剩的两张饼,一边裹一边说:“我也来它个饼裹饼!”然后津津有味儿地吃了起来。老三看看空空如也的搌布,再看看自己手上没吃完的两半张饼,无可奈何地笑了。老大想了想:“你少吃点儿,留着肚子晚上到了任丘,好多吃驴肉火烧。”老三来了兴致:“嘛叫驴肉火烧?”老大咽了一下口水笑着回答:“嘿!这你就不懂了吧!出了咱文安县,往南到大城县、青县、沧州、河间、任丘这一带,用卤好的驴肉切片,伴着老汤汁儿和嫩绿的尖椒碎,一起夹入烤得外焦里嫩、又酥又脆的火烧里,咬上一口,好吃的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到时候你可千万坐稳当了,当心香你个大跟头!‘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大城的火烧肉,永远吃不够!’”“大哥,还别说吃,这么听着我都直咽口水!以后你出来发药我还跟着。大哥,咱们在任丘地界儿多玩儿两天好不好?”老大想了想说道:“任丘有白洋淀的千里堤,景致好极了。白洋淀就是老人们常常提起的东淀。咱们左各庄东南那一片是西淀。大水就是从东淀通过大清河流向西淀,再通过海河入海口汇入大海。现在春天的水乡正是渔船飘荡、渔歌悠扬、鸟飞鱼跃、花红草绿时。真想带你去好好看看,顺便好好尝尝那里的野鸭松花蛋和熏泥鳅。可是这一耽误就是一天。我怕家里惦念。要不这样,咱今天赶到任丘发完药就住店。明天起早从任丘出发,帮黑儿前到了安国先住下。上午到安国药材城批药材,下午在安国好好玩玩儿。那里最有名的药王庙不能不去。逛玩然后再住一晚上。再往天津返。”老三乐得同意了。
河北安国,古称祁州,汉刘邦命名,取安邦定国之寓意。北宋以来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北方著名药材集散地,是全国四大药都之首,名符其实的千年药都,素有“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的美誉。
人流如织的药材城里,药材摊位似长龙一般一眼望不到尽头儿。堪称药材的海洋。芦根、佛手、川芎、泽泻、知母、枯黄芩、旋覆花、广地龙、白僵蚕.....这里药材应有尽有,药材的香味沁人心脾,药材的价格更香的可人。天津药店里的价格跟这儿简直没法比。“物离乡则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他们按照药单的名称和数量,将药材采买齐全。用洋车驮到店里。就按热心店主所指的方向,骑上洋车,兴致勃勃地向着药王庙高大的铸铁旗杆飞驰而去。
药王庙又名邳王神阁,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为纪念唯一受黄封的药王祁彤。这里的游人不算多,所以能好好的享受这游玩儿的妙处了。庙门匾额上“药王庙”三个大字是清朝大学士刘墉墨宝,门前两旁矗立两根高大的铸铁旗杆,旗杆上盘龙附凤悬挂风铃,铸铁旗杆上铸有一副对联:铁树双旗光射斗;神庥普荫德参天”威武雄壮,这也是两根天然的避雷针。
传说药王邳彤死后葬于安国南关,在宋朝“显灵”为宋秦王治愈顽疾,于是秦王封邳彤为王,并立庙祀之。
庙内有药王墓、十大名医像、药王正殿、寝殿等景致。是最大的纪念历代医圣的古建筑群,也是历代医药界神往和朝拜的圣地。令哥俩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从药王庙出来,老大告诉弟弟:“安国是先有药王庙,再成为著名药都的。而且这里还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故里。药王庙北边就是关汉卿的故里。关汉卿墓地也在安国。咱们常看的《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都是他创作的。”老三从小对历史情有独衷,更加喜欢逛人物古迹,但是因为时间原因,也就没有好开口......
“跪拜了药王庙,咱回到天津后,你该把玩儿心收收,好好跟咱爸学医术啦!如果表现好的话,下次大哥还带你出来批药材,让你在安国玩儿个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次安国之旅令他们开拓了视野眼界,回天津的路上老三感慨道:“真所谓不虚此行啊......”可让老三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是他跟老大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来发药了。这次出行将化成美好的回忆,留存到老三的记忆深处,直到永远!
一天上午,李陈氏正在家里收拾打妇,对门的主妇过来找李陈氏要借个鞋样儿,因为前天在门口碰上,她就说喜欢李陈氏脚上的鞋子样式。李陈氏将她迎到屋里,拿了烟,倒上茶,俩人闲聊了起来。“我看你们家这五个儿子是真好啊!老家是哪的?”“嫂子,我们家的事儿说来话长了。我们祖籍是大城,我先生哥四个,我们行二,早年间我公公从大城带着全家闯关东去的东北,在沈阳开车场。车场当时相当红火了。结果后来呢,我公公的一个朋友倒腾煤,差一个车皮的煤钱。我公公好心给做的担保。后来不知怎么着,买煤的朋友跑了。我公公得到信息,车场也不要了。大半夜就带着三个孩子跑了。把老大留在了沈阳,我公公带着孩子久经周折,最后落到了天津这儿才稳定下来。”李陈氏好奇地问:“你先生做什么生意呢?”“他没有什么生意,就是帮着他三弟弟倒腾点字画儿。他三弟弟在劝业场那里的国民饭店上班呢,因为国民饭店里经常接待外国人,所以三弟弟会说七个国家的语言。”李陈氏继尔又问道:“那老四做什么呢?”“就他小弟弟老四没有什么正经事儿,整天介养个鸟啊!听个戏啊!逛个茶楼啊!活的自在......”她呆到了帮中午,才看时候不早了,拿了鞋样儿回家做饭了。
大弟弟李书鸿来家一趟,说天津最近两天来了好多文安的难民,文安今年的水灾之大可谓空前绝后。李老先生一家听了心情沉闷,十多年前那场大水灾对他们来说依然心有余悸!
原来,1939年7月上旬,日本侵略军为了“防共、灭共”,以水代兵,趁汛期河水猛涨之机,在滹沱河、潴龙河、大清河等堤上破堤200多处放水,造成冀中数县乃至天津市空前水灾,文安县早已成为一片汪洋。全县庄稼被淹没,房屋大部分被冲毁,财产被冲光,多数农民倾家荡产,吃穿无着,大水稍微平稳,大部分百姓便背景离乡,四处乞讨谋生。
这一天李先生刚刚打开大门,发现门口一个青年倒在地上,他赶忙叫伙计把人抬进来放倒在床上。吩咐人给温水喂服。等他醒来一问,才确信老家文安正在遭遇特大水灾。见他无处安身,李老先生便将这位小老乡留在身边拉车。待亲笔写信给家里的小弟弟李书元问候安否时,信已经无法寄出去了。因为天津市许多地方洪水也在逐渐成灾,受灾最严重的当属南市,处于地势低洼的三不管地带,所有店铺泡在水里多日。没过两天,万元堂门口的街上也有膝盖深的积水。老先生看病也出不去,病人也进不来,小老乡一看没有自己事情做,于是主动要求自己另想办法谋生。可是洪水越来越大,无奈之下,他心里非常害怕流着泪跟李老先生辞行:“俺要坐船回文安老家,即使死,也要叶落归根......”“这孩子,两头的水灾全让他遇着了。”李老先生叹息着,吩咐老大从柜上取出十块大洋钱,交到他手上让他做盘缠。
同年,李老先生再添两个大孙子,一个是老三家的二儿子,一个是老四家的大儿子。李老先生分别给起名李万宝、李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