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科学仪器设备配置遵循的政策与规律
(一)科学仪器设备配置
高校科学仪器设备资源配置(简称科学仪器设备配置)是指高校资源配置主体依据法律规定履行职能,按照事业发展的需要与资源承载能力,采用一定的配置机制与配置手段,为本单位的资源需求主体提供具有一定数量和结构比例的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并产生一定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文化传承效益的行为。科学仪器设备管理主体是国家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和高校财务部门,配置主体一般是财务部门,资源需求(使用)主体主要是教学和科研人员。配置范围主要是为满足学校履行职责需要配备的教学科研专用设备和特殊设备,以及与之相关的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创新环境资源。科学研究专用设备指学校根据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的实际需要购置的各种具有专门性能和用途的设备,特殊设备指有特殊需求的专业类设备。配置主体采用的配置机制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制度要求等配置工具作为配置依据,结合高校的资源承载能力(资产存量、资产配置标准、绩效目标和财政承受能力),通过多元资源获取方式(调剂、接受捐赠以及购置、建设、租用等方式)获得并安排科学仪器设备等相关资源。
(二)指导政策
科学仪器设备配置以上级部门政策为指导依据,政策性强。“双一流”建设作为一项国家长期战略,将科学仪器设备的配置效益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软硬件建设的重要评价指标。2017年,财政部、教育部制定的《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指出,高校应围绕重大科研项目,以“高精尖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配置的科学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2022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在《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双一流”建设中仍然存在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精准、资源配置亟待优化等问题。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仪器新购查重评议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2022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7次会议强调,要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坚持把节约资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2022年10月,科技部印发《“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旨在优化技术要素的配置。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科技政策同财政、货币等政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
(三)教育、科研、社会、经济运行规律
科学仪器设备是高校中一个集人力、财力、物力、信息资源、时空资源等稀缺资源综合作用的复杂系统。从高校财务管理来看,科学仪器配置中的资金流动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实质上是物质利益关系,体现在国家、学校、个人层面;配置过程中资金流动所体现的规律,实质上是层面之间关系,是高等教育、科研、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交互作用。因此科学仪器设置配置的底层逻辑是高等教育稀缺资源的交互与组合。
为阐释资金流动的复杂性,对资金的流动实现实时动态定位,进而定量评价高校的科学仪器配置效率,揭示高等教育、科研、社会、经济四重规律交互作用,从而将模糊性、不确定性问题转化为确定性问题,本研究将“界面”“网络”的概念引入科学仪器设备配置过程中。从界面起源来看,界面本是一个工程技术术语,描述仪器设备的接口关系。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1996年将界面定义为仪器或软件模块间信息交互的共享边界、用来连接多个软件与硬件并保障信息在模块间流动的软硬件模块(朱启超 等,2005)。界面(Interface)产生于各类要素结合、集成在一起时的接口,是在相关区域、实体、物质、阶段等层面形成的共同界限(刘博 等,2012)。在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界面用来描述任务模块以及组织部门之间在信息、物资、财务等要素流动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在高校表现为部门职能边界、组织边界、人与物的边界、各种资源之间的边界,可以用来定量描述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时空资源配置流程之间的链接关系。
界面的本质是交互,是高等教育、科研、社会、经济多重规律交互作用的必然产物。从配置的宏观界面来看,国家是高校的投资主体,学校是单位利益的集中代表,科研人员是学校科研工作的直接劳动者和学校知识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从配置的科研规律来看,资源配置主体应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通过与科学范式、学科融合推动资源整合,推动北京“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高地。从配置的教育规律来看,配置机制要遵循高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职能。从配置的社会规律来看,经过四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当前社会已经发展至人工智能时代,社会运行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高校的资源配置要紧跟时代,引领社会发展。从配置的经济运行规律来看,高校要利用“双一流”建设中的资源和资金投入,使教育产出与边际效益达到最大化。高校资源配置是典型的经济学范畴,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作为典型的财务资源同时还是科技资源,因此科学仪器设备的配置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科研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符合此四重规律的资源配置路径是效益最高的。
(四)科技发展对财政经费投入的依赖程度
1. 财政经费投入的稀缺性
从经济规律来看财政经费投入的稀缺性,主要表现在财政投入对科研活动、智力资源的稀缺性,智力资源对科研活动的稀缺性,科研活动本身对高校科技发展和办学水平的稀缺性。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财政经费投入是产出科研成果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科研活动对高校科技发展和提升办学水平都是一种稀缺资源,且财务部门有主动权,财政经费高,开展的科研活动就会密集,科技成果和办学水平更可能大幅提升。
2. 科技竞争能力高度依赖财政经费投入
高校资源禀赋不同,对于同质性高校(含有相同“双一流”建设学科的综合性高校和理工类高校)来说,前沿的技术、精密的科学仪器设备、领航人才变成了争夺重点,科技竞争能力取决于财政经费投入的力度。
3. 科研是高校发展的关键驱动环节,财政经费投入是最关键的驱动因子
科学仪器对于各个学院、学科、科技创新发展的驱动因子不同,科学仪器资源配置也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配置方式。这点在财务资源配置的使用环节用得比较多。例如,大团队产出的科技成果多且创新度高,在配置科学仪器设备资源时会获得较高的支持度。
4. 财政经费通过科研活动激励智力资源提高创新活力
不同的激励对象,需要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制定不同的激励方案,如果激励的对象是资深科学家,则应配置科学仪器、建设大平台费用;如果激励的对象是青年科学家,应配置间接经费与人员效益。
5. 科研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是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
影响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因素中,主要是科研投入与产出。产出,即科研成果,如论文、技术成果、专利等,已经随着科研活动的发展有了绩效评价指标依据。
案例1-1 教育、经济、科研规律与新基石研究员项目
现代科学仪器设备与资金流动耦合,最早追溯到近代自然科学确立以及实验室的诞生(郭金明,2019)。在最初的科学探究活动中,研究者(早期的科研人员)在私人实验室专业设计并使用科学仪器设备开展科学探究。后期由于开发成本需要资本的资助,科学仪器设备的工具属性逐渐融入资本属性,科研规律与经济规律开始融合。经过不断的专业化分工,科学仪器设备逐渐成为一门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科学仪器规模和技术含量不断扩大,产生了科研基础设施。随着对科学技术的追逐,现代大学诞生,大学的科研人员通过购买交易(后期发展为公开招标采购)的形式,利用高校的财力购买科学仪器设备,从此,高等教育规律开始与科研规律、经济规律融合。反过来,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与维护往往与高校科研前沿领域、交叉学科(如电子、机械)领域密切相关,科学仪器设备推动科研规律、学科交叉不断深化。196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报告Basic Research and National Goals(中文译为《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阐述了科学仪器与基础研究的关系,报告指出对于科研设施投入很大部分是用于运行和维护费用。后来随着现代财务体系发展,科学仪器设备逐渐在财务资金流动关系中命名为固定资产。我国一直在基础研究上投入大量国家级经费,同时也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基础研究,2018 年,《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强调,要“采取政府引导、税收杠杆等方式……探索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资助、慈善捐赠等措施,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2022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由科学家主导,腾讯公司出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成立。“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带有公益属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支持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开展探索性与风险性强的基础研究。腾讯公司在10年内投入100亿元人民币,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科研人员申请国家经费支持的常规科研基金,通常需要提供比较完整的研究数据和结果,获得多数同行专家的认可,这对于原创性的项目较难。而投资、评价机制灵活的社会资金针对原始创新进行大胆有力的支持,可与国家经费投入互补。
(资料来源:新基石研究员项目,https://www.newcornerstone.org.cn/#/,访问时间:2023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