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仪器设备配置学:人工智能时代的界面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高校科学仪器设备财务管理特点

科学仪器设备财务管理以预算管理为主体,资金来源多元化,政策性强,具有管理复杂性、支出非补偿性、财务压力迫切性。

(一)预算管理为主体,多部门协同

高校科学仪器设备的各项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围绕其预算展开的,各项财务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统一管理,多个部门(仪器需求学院、仪器管理部门、“双一流”建设部门、科技管理部门等)应编制年度预算。年度预算按照一定程序经审批通过后,作为年度各项财务活动的重要依据。财务部门年终对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资金来源多元化,相应管理要求不同

随着“双一流”建设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购置仪器设备资金来源渠道呈现多元化特点,核算方法和管理办法也不尽相同,对教育事业费和科学研究费核算收支情况,而对代管科研经费和科技费用则核算成本。这要求学校财务部门配置具有较高业务素质与能力的财会队伍,才能有效地、熟练地开展工作,实施财务监督,做好资源配置工作。

(三)政策性强

高校购置科学仪器设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拨款,拨款规模与方式不仅取决于国家的财政状况,还取决于各个时期的财务制度。例如,1979年以前,国家实行“预算拨款、实报实销、结余上交”的办法;1979—1985年,改为“预算包干、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办法;1985年后又改为“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核拨办法;2023年开始实行预算管理一体化制度。这些办法和制度反映了不同时期国家对科学仪器设备管理的政策。科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支撑,同时也促使高校配置主体对存在的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陈旧制度进行了及时更新和清理,让仪器设备的制度真正发挥“推进器”的作用。

高校利用现有人力和物力开展采购、科学研究、开放共享等教育活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收取和开支,不得任意提高收费标准,也不能擅自提高开支标准和扩大开支范围、滥发奖金和实物。资金的筹集、运用和管理都带有很强的政策性。高校的财务管理要严格执行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和财经纪律,合理有效地使用每一项资金。目前关于科学仪器设备管理的主要政策可参见表1-2。

(四)管理复杂性

科研项目中的科学仪器设备的特点,有别于教学用的科学仪器设备的特点,表现为科学仪器设备技术复杂性、安装要求特殊性、安全必要性,因此在购置论证阶段有其独特的要求。由于此情况,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利用率不高,为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开放共享中收支与效益的平衡,需要准确的测定依据。科学仪器设备配置过程中很多复杂因素必然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加深。

(五)成本开支的非补偿性

高校作为事业单位,购买科学仪器设备的资金支出后,难以通过自我资金循环和周转实现成本补偿,因此,在平衡科学仪器设备资金支出与收益时,必须处处精打细算、量入为出、节约开支。随着高校仪器开放共享政策的落地,实现了部分成本补偿。

(六)财务压力的迫切性

资金需求与财政拨款间的缺口日渐扩大,高校自筹经费的压力随之加大,拓宽筹资渠道的要求日益迫切,从而使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随之增强,压力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