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思维与案例讲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本书的目标、设计和使用指南

(一)目标:三项能力

大学的刑法案例分析课,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三个方面的能力为目标,即周全考察、细密论辩和深入思考。

1.周全考察:从案件事实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司法实践中,无论是控辩双方展开有效攻防,还是法官公正断案,首要前提是能够准确、全面地发掘出案件中的疑点和难点。有鉴于此,本书中的所有案例都没有预设讨论的重点和主题,究竟涉及什么问题、到底包含了多少问题,需要分析者自己独立地采取“五步骤”的分析框架“地毯式”地去搜索和确定。分析者,尤其是初学者不能随意放过或者跳过任何一点,一旦在前进的过程中发现疑点,就必须停下来翻阅教科书、判例等文献。没有人生来就具备准确定位问题点的能力,只有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才能逐渐炼就准确洞悉案件一切问题的火眼金睛。1

2.细密论辩:对争点展开说理、论证的能力。法学历来与神学、医学并称为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但它一开始就是一门追求实现明智和公正的技艺。更具体地说,法学是运用论题学思维和修辞学去说服他人的技艺。论题学思维的特点在于直面具体的问题,将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及每一方案的论据都加以汇总、罗列,形成论题目录,并通过商谈、对话和论辩决定最终的结论。2 所以,一名合格的法律人应当具备说服的本领。案例分析的重点不在于最终得出了何种结论,而在于分析者展示的理由是否具有足够的信服力。因此,对于案件中的每一个疑点,都要求分析者必须对不同观点展开对话,充分调动法律规定、司法判例、体系的逻辑自洽、刑事政策的效果等多方面的论据展开立论和驳论,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3.深入思考:从问题出发深入思考的科研能力。如果说前两项是本书旨在培养的核心能力,那么这一项则属于本书试图附带提升的能力。因为,部分本科生毕业之后可能有志于从事专门的学术科研活动。案例分析本质上是一种司法实务的技术,它本身并不产出新的知识和理论,故而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活动。但是,良好的案例分析能力却可以为学术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具体来说:第一,使论证思维更加条理化、论证技巧更为娴熟。什么是好的学术论文,判定标准不一而足,但思路清晰、逻辑缜密、论证充分必定是其应有之义。本书所采用的“五步骤”案例分析模式的特点就在于:一方面层层推进式地分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对疑难问题展开详细论证。经过这种严格的训练,分析者能够逐渐学会怎样以循序渐进的思路布局谋篇,怎样充分运用各种论证策略进行有效、严谨的说理,怎样详略得当地安排论述的内容、张弛有度地协调论证的节奏,而这些恰恰都是论文写作必不可少的技能。第二,使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及早地成为内化于心的习惯。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的教育,不能等到毕业论文写作的时候才匆忙上马,而应当在大学基础课和训练课中就得以完成。案例分析,恰恰可以成为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教育的重要抓手。因为每一次的案例分析都需要运用大量法律规范、司法解释、判例和理论文献,要求作者凡援引法条必精准到位,凡涉及观点必注明出处。经过多次训练,专业写作的各种规范和程式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再是陌生的异己之物,而是成为刻入其日常写作习惯的“肌肉记忆”。第三,积累问题的来源和素材。对于学术论文的写作来说,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在许多准备写作论文的同学看来,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大小适中、富有价值的选题,常常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实际上,至少就刑法教义学主题的论文而言,疑难案例往往是触发选题灵感的源泉。对于本书的案例,如果同学们不停留于分析本身,而是能够对其体现出的疑难问题进行深挖,那就不难从中找到适于论文写作的选题。本书之所以在部分案例分析的最后附有“难点拓展”的部分,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同学们集中复习重要的知识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导学有余力而对刑法理论有兴趣的同学做进一步的探索性思考,为开展学术研究作准备。

(二)设计:四大板块

首先,对于刑法案例教学来说,案例素材至关重要。其大体上有两种类型:一是由教师编写的案例,其优长在于一方面能够使案例更具故事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案例中合理地排布知识点。二是实际案件3,其好处在于能够更加原汁原味地反映司法实践中案件的真实状况。笔者试图兼采二者。一方面,本书所包含的8个案例4均以现实案件为“原型”;另一方面,笔者根据研习和考查的需要进行了适度的改编和加工。案情的复杂程度总体上依次递增,以便学生阶梯式、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

其次,每个案例包含“案情叙述”“思路提要”“具体分析”和“难点拓展”四个板块。“思路提要”旨在对整个案例分析的脉络进行提纲挈领式地勾勒。 “具体分析”是案例分析的正文,其中会穿插一些“画外音”,对同学们分析时可能产生的疑问、容易出现的错漏、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说明或者提示。这些“画外音”的存在,其实也是教师与练习者的一种对话。“难点拓展/重点复习”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列出案件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二是对一些疑难争议问题进行了适度深化。如前所述,本书的一个特点是,每个案例不给定主题。这虽然有利于训练学生自主挖掘问题的能力,但也存在知识点分布较为凌乱的短处,不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全面复习。为了克服这一不足,笔者作了两方面的努力:其一,在“难点拓展/重点复习”部分将案例中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整理出来,便于读者在每做完一个案例作业之后,能够集中复习和巩固相关的原理。其二,在本书末尾附上了知识点索引,这个索引将本书8个案例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按照刑法教科书的体系进行了编排。读者借此可以快速找到书中对于某个具体知识点的论述。

(三)使用指南

1.建议读者在阅读“思路提要”和“具体分析”之前,务必独立地将案例完整分析一遍。不摔几跤学不会走路,不呛几口水学不会游泳。对于任何一门实践技术来说,抽象经验和方法的学习可以适当缩短,但永远不能代替亲身摸爬滚打的过程。只是把别人现成的分析拿来顺着读一遍,和自己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地做上一遍,这两种方式给研习者带来的收获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只有独自地经历了划分事实、搜索罪名、查找文献、解释论证的全过程,才能切身体会到案例分析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才能使自身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全面地暴露出来。做完之后,再通过将自己的分析和参考分析进行对照,看看哪些罪名没有网罗齐全、哪些疑难和争议点有所遗漏、哪些分析和论证还不够到位、哪些知识和原理还只是一知半解。这样才能真正找到差距、清除误区,在一遍遍“做→对照→提高”的过程中有所长进。

2.建议读者完成案例分析后,应当借助“难点拓展/重点复习” ,找到作业中反映出来的知识盲区或者薄弱环节,及时通过查阅教科书进行查漏补缺、巩固提高。

3.初学者的进度不宜太快,最好能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做到每完成一个案例的研习,都能在分析技巧、写作能力以及知识掌握等方面上一个台阶。

1 从本人的教学经验来看,在刚开始运用五步骤的分析方法进行练习时,多数同学只能找到案件中50%到60%的问题点,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问题点的发掘率也会显著提高。事实上,本书中的多数案例都曾多年作为课堂作业和讨论的材料,同一个案例经过与学生的研讨,几乎每年都能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或者找到新的视角。

2 Vgl. Coing, Grundzüge der Rechtsphilosophie, 5. Aufl., 1993, S. 291; Puppe, Kleine Schule des juristischen Denkens, 3. Aufl., 2014, S. 272.

3 有的教师直接将判决书,甚至全套案卷材料拿来作为案例分析课的素材。

4 根据笔者的经验,以一学期17周共34学时的教学量来衡量,考虑到开篇入门导引、学生展示讨论以及最后期末考试所需要耗费的时间,一学期围绕7—8个案例展开研习是比较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