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着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从柔性“推进”到刚性“实现”,我国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不可替代,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刚性要求。
1.把握高等职业院校改革走向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已从宏观领域走向微观领域,表现为课题研究主题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专业建设改革、教师发展、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探索都呈现微观化、具体化和个体化。
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理念、办学策略、办学定位、办学水平等已经到了一定阶段,无论是哪类高等职业院校,大家同在“红海”中竞争,改革的“动作”基本相似,只是力度、广度、深度、系统度、持续度不同而已。实践证明,今天的高等职业院校改革要见成效,实现高水平的发展,更需要的是微观领域的实践,尊重教育规律,脚踏实地,专心致志,把微观领域的内涵建设做到极致,在人才积累、学术积累、文化积累的基础上打造不可复制的个性化品牌,进而跨入“蓝海”,形成绝对优势,走向卓越。
2.达成理念与行动的同频共振
理念上的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在理念的更新中需要穿越许多误区,解决许多的实际问题而前行,所以不断学习、扩大视野,才能与时俱进。行动上落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理念转变了、思想清楚了,但在实施中还是会遇到各种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取得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需要付出更为艰难的努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不断诊改。
3.聚焦专业群建设与改革
专业是高等职业院校履职人才培养、科研(技术研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等“五元职能”的载体。专业群发展水平是高等职业院校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加强专业群建设是学校主动对接社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促进资源整合、解决专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建设专业群可以把控以下5个要素:①群类是共享资源的专业集合体;②群名是某某专业群;③群主是核心优势专业;④群员数量为3个以上专业或专门化方向;⑤群员特征为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工作岗位相关。
基于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协同联动,完善专业发展规划体系、目标体系、标准体系、保障体系等;加大专业群建设力度,把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形成与产业同步发展的专业体系;加大对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优化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条件保障,形成内外衔接的教学体系;加大课程开发力度,组建课程标准、资源库、教材等,形成完备的教材体系;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全面推行完全学分制,形成具有开放性、反馈性的教学管理体系;加大思政教育改革力度,按“大思政”教育格局,形成系统的思政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聚焦课程建设与改革
方今之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不缺乏理念,而改革的落脚点应在课程(各类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载体)。着力推进课程改革,能高效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突破性发展。课程建设与改革内涵丰富,在课程设置上,基于对接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前瞻性构建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基于学生全面发展标准、职业标准和工作导向,开发课程内容;在教学设计上,基于职场而非考场的逆向思维,谋划方案设计;在教学组织上,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工作和学习交替频繁,建设运转体系;在教学手段上,基于有效学习,推行信息化教育和情景化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基于个性化学习,丰富教学形态;在教材建设上,基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适用性和先进性,建设教材资源;在教学评价上,基于养成教育,做到结果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重。
5.聚焦教师个体发展
教师是高等职业院校微观领域改革的首要资源,是撑起微观领域这片天空的力量。无论教育理念多么先进、制度安排多么合理、课程设置多么科学、资源保障多么到位,离开了教师,一切都是空谈。学校教育的一切载体可以归于课程,广义课程全覆盖、润无声、育德育人,狭义课程高聚焦、强刺激、立德树人。一名教师,把握好教学规律,上好每一节课、每一门课程,就能落实微观目标,从而集成为课程群教学目标;一名专业带头人,把握好专业建设规律,就能落实中观目标,从而集成为专业群培养目标;一名院校管理者,把握好教育规律,就能落实宏观目标,从而集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目标。唯有教师在行动能力上匹配质量发展要求,才能最大效应地推动教育质量的发展。营造利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应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治理的基础性工程、希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