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重访日本遗孤的生命价值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日本遗孤感恩访华团一行34人于10月17日开启了第4次组团访华之旅。2017年6月24日,36名日本遗孤来到了哈尔滨市方正县中日友好园林内的“中国养父母公墓”开展祭扫活动(见图0-1、0-2)。这是日本近年来最大规模的遗孤访华团。

图0-1 日本遗孤在拜祭中国养父母公墓(来源:新华网)

图0-2 日本遗孤石坂万寿美在祭拜时落泪(来源:新华网)
中国养父母与日本遗孤的故事不会,也不应该被人们遗忘。2018年1月29日至2月2日,主题为“中国母亲的博大情怀——中国养父母与日本遗孤”的展览在长野县伊那市政府大厅举行,众多民众慕名而来。年过古稀的竹入女士仔仔细细看完每一块展板,激动地对记者说:“看完展览,我对中国人民更加敬佩。谢谢拥有博大胸怀的中国人,希望每个日本人都能了解这段历史。只有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那段历史,才能避免悲剧重演。”[1]
所谓日本遗孤,是指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日本侵略者在撤退和遣返期间,遗弃在中国并被中国人抚养长大的日本孤儿。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在中日两国政府、民间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遗留在华的日本遗孤得以陆续返回日本。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统计,至2023年1月31日,共有6724个“中国归国者”[2]家庭回到了日本,共计20911人,其中包括2557个日本遗孤家庭,共9381人。[3]
日本遗孤是日本侵华战争的亲历者,一生经历了日本帝国、伪满洲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日本国等不同社会类型,社会生活的变迁、生存环境的巨变让个体备受煎熬。他们是日本侵华战争的无辜受害者,也是记录日本侵华战争的“活化石”;他们被战争受害者收养,在本应“仇视”他们的被侵略国顺利成长,证明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胸怀和博爱精神,也必将成为推动中日世代友好的最好代言人。随着日本遗孤的衰老甚至离世,历史活教材的存量也相应降低,并必然缓慢消亡。在其彻底消亡前,最大限度地将这些珍贵的活教材文字化和数字化,已成为日本遗孤口述历史研究迫在眉睫的重大使命。
虽然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日本侵华战争已经结束近80年,然而有关侵华战争的历史及其认知至今仍然深深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遗孤是日本侵华战争的遗留问题之一,本研究记录战争受害者与幸存者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记忆和情感态度,旨在还历史以真实面目,真正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生长于和平年代的人们,容易忘却战争的悲惨与残酷。我们期望通过本书的研究,使中日两国未经历战争的年轻一代理解和平的珍贵,认真思考国家与民族、战争与人类的关系,深刻审视日本遗孤背后超越血脉、国界和民族仇恨的大爱之心,从而为推动构建和谐的中日关系和国际关系提供可贵的尝试和助力,这也是本研究所期望实现的社会政治意义。
本书对中日两国150名,包括日本遗孤、遗孤二代、留华遗孤、中国养父母在内的中日两国三代人进行了生命叙事深度访谈,探究遗孤群体的战争记忆及其传承,挖掘、抢救、征集口述史料,并在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与史实考证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本书记录和剖析了在中日两国夹缝中生存的三代日本遗孤的生活现状及困境、自我认同、民族归属、国家认同与代际差异等问题,深入思考了由此展现出来的两国对战争的记忆、反思,对战争责任的思考。本书是一项以日本遗孤为主线,对有关自我认同、战争体验、记忆与传承、生命叙事的社会学研究。本研究跨越中日两国三代人,突破了历来日本遗孤研究的地域和语言局限,有利于更真实、客观地呈现日本遗孤的群体和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轨迹,在日本遗孤口述历史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开拓意义。
此外,在当前中日关系严峻的局面下,重新审视日本遗孤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首先,日本遗孤是日本军国主义所推行的移民侵略政策的产物,他们同样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受害者。历史不能忘却,历史车轮更不能倒转。日本只有切实正视和深刻反省侵略历史,真正做到以史为鉴,才有可能同中国发展面向未来的关系。日本作为侵略者,其民众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而现在的众多日本年轻人并不了解这些,比起对外的侵略和施害,他们更加强调的是“我们日本人是唯一在战争中承受原子弹爆炸恐怖的民族”[4]的这种受害者立场,可以说日本对二战历史的教育是缺失的。如何记录并传承历史,关系到日本能否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能否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轻一代。对日本遗孤的研究,将使日本在教育中规避的二战历史得到真实还原,让更多被蒙蔽的日本人认清历史的真相和战争的苦难,并将这种历史认知和观念传承给下一代,让年轻一代感受战争对人类生命和尊严的摧残,体会到和平的可贵。
其次,收养日本遗孤,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中国人民的厚德载物的品质。在战争尚未结束的状态下,深受侵略国奴役和蹂躏的被侵略国人民出于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收养了众多由侵略国遗弃的战争遗孤,这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战争和侵略使日本遗孤们成为漂泊异乡的孤儿,而人道主义和大爱之心却使他们拥有了一位位超越国仇家恨的中国父母。
2014年1月23日,日本遗孤“感谢中国养父母石碑”在日本鹿儿岛县揭幕。建碑提议由身为归国孤儿的日本人遗孤鹿儿岛会代表、时年73岁的鬼冢建一郎发起,最终在鹿儿岛县日中友好协会的帮助下得以实现。石碑高2.45米,碑身刻着“对伸出救援之手的中国养父母的慈爱精神致以诚挚的感谢,同时祈盼日中永世友好”等碑文。鬼塚建一郎发表讲话说:“如果没有向敌国儿童伸出援手的养父母的慈心,我就不会在这里。在众多人的协助下建起了石碑,对此表示感谢。”中国驻福冈总领事馆总领事李天然也应邀出席揭幕式。他在贺词中说道,“中国养父母以德报怨的博大胸怀和仁爱之心,谱写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仁义之歌。”
再次,妥善解决日本遗孤问题,是中日两国政府合作处理战后遗留问题的良好尝试。长达14年的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尽管这场战争已经结束近80年,但中日两国间还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例如慰安妇问题、强制劳工问题、细菌战问题、化学武器贻害问题等。这些问题是中日关系中的深切隐患,解决好这些问题,无疑会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若解决不好,则会阻碍中日关系的和谐发展。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政府为解决日本遗孤问题,做了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现在,往返于中日两国的日本遗孤以及他们的后代,在中日两国人民间架起了友好之桥。日本遗孤问题是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相对被忽视,而又相对中性的问题,这就使得日本遗孤生命叙事研究兼具了必要性和可行性。中日两国政府在日本遗孤问题上的合作及其取得的成效,给中日其他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借鉴。
最后,日本遗孤是中日之间特殊的移民,他们在中国完成了首次社会化,接受中国社会文化的熏陶,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语言文化、交往模式与中国人几无差别,但他们本质上却不是完完全全的中国人。他们带着回归日本社会、做日本人的理想回到日本,这种回归的原动力是他们对“根”的认同。人到中年回到母国,必然面临再社会化的严峻考验,这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与世界上所有移民一样,他们面临着诸如语言难关、就业困难、文化差异、认同混乱等众多问题。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来华外国人逐年增加,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同时伴生的文化融合及冲突问题成为亟须思考的课题。日本遗孤研究的成果对我国日益增多的移民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亦有着相应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