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公孙鞅(商鞅)变法
秦国的老大,也就是第二十四任国君嬴师隰挂了,他的儿子嬴渠梁接班,成了第二十五任国君,也就是后来的孝公。嬴渠梁那时候才二十一岁。那时候,黄河和华山以东有六个牛气冲天的国家(齐国、韩国、赵国、魏国、燕国、楚国)。淮河、泗水那一带还有十几个小国。楚国和魏国都跟秦国是邻居。魏国为了防着秦国,从郑县开始,沿着洛河,一直到上郡,修了条长城。楚国呢,从汉中开始,经过巴城,南到黔中,占了一大片地。这些国家都觉得秦国是个土包子,中原的各种高端聚会都不带秦国玩。这种瞧不起人的态度让嬴渠梁觉得特别没面子,所以他决定要好好搞搞内政,提升一下文化水平,让秦国也牛起来。秦国贵族势力强大,社会风气保守,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军队战斗力低下,甚至被东方六国嘲笑为“虎狼之国”。
秦国国君孝公嬴渠梁在首府栎阳(今SX省XA市临潼区)发布招贤令:“从前我们的国君穆公,在岐山、雍县励精图治,东边与晋国以黄河为界,帮助晋国平定内乱;西边称霸夷狄,疆土扩展千里,被天子封为盟主,各国国君都来祝贺,为后世奠定了万年基业。可惜后来出现了一些昏庸的国君,如厉公、躁公、简公、出公,导致国家动乱,无力顾及外部事务。于是晋国占领了我们祖先的河西领土(今SX省合阳县、大荔县一带,魏长城至黄河之间),让我国蒙受耻辱。我父亲献公即位后,将首府迁到栎阳,准备东征,收复失地,重振当年的声势。可惜他壮志未酬就去世了,每当想起此事,都让我痛心不已。如今,我公开招揽贤才,无论是本国百姓还是外来的宾客,只要有能力让秦国强大,我愿意重用他,赐予高官厚禄和土地封赏。”
卫国贵族公孙鞅(即商鞅)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西行投奔秦国。
公孙鞅是卫国国君庶子的后裔,研究法律,爱好秩序,笃信法家学说,最终成为法家学派的巨子。他在魏国宰相府担任职员,得到宰相公叔痤的赏识,后者试图推荐他给魏国国君。然而,魏国国君对公孙鞅不信任,公叔痤甚至建议如果不用他就要杀掉他,以免他投奔他国。公孙鞅最终通过景监的推荐进入秦国,提出富国强兵的方案,得到孝公的支持。
公孙鞅在秦国变法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来自旧贵族和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
商鞅对孝公说:“普通人面对重大变革,起初不会热心投入,但等到成果显现,便会欢欣接受。真正有远见的人不随波逐流,建立非凡功业的人也不需要迎合所有人。国家利益是最重要的,传统并非不可打破。”
他的意思是,改革虽然会触动既得利益者,但只要能带来国家的强大,就必须坚决推行。他强调,真正的圣人不会拘泥于传统,而是以实际效果为导向。
高级官员甘龙反驳道:“遵循传统和既定的法令,可以让官员和百姓各安其位,避免动乱。”他的立场代表了保守派的思维,认为传统是最好的保障,任何改变都可能带来风险。
公孙鞅反驳道:“普通人习惯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专家往往被自己的专业知识限制,无法看到更大的格局。他们适合处理日常事务,但不适合参与重大改革。贤明的人推动变革,平庸的人固守现状。”
他进一步指出,真正的智慧在于开创而非守成,贤者应引领时代,而非被时代束缚。他还明确表示,变法的核心是“不法古,不修今”,即不盲目效仿古人,也不因循守旧,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
孝公嬴渠梁最终采纳了商鞅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左庶长,负责实施变法。商鞅的变法内容包括:
连坐法:十家为一单位,互相监督,一家犯罪,九家连坐。鼓励告发犯罪,告发者可获得与杀敌相同的赏赐,隐瞒或庇护犯罪者则与投降者同罚。
军功制度: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废除世袭贵族特权。无军功者不得封赏,贵族若无军功则取消特权。规定:“斩杀敌军将领者,赐予爵位和田地。”这一政策激发了民众的尚武精神,秦国军队战斗力迅速提升。有位普通农夫因在战场上表现英勇,被赐予“百户候”的爵位,成为村民羡慕的对象。这一故事激励了更多人从军报国。
农商政策:鼓励耕织,禁止弃农从商。农耕有功者可免赋税,懒惰者全家罚为奴隶。
爵位升降:根据军功和贡献决定爵位,废除无功受禄的特权。
行政改革: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为后来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他的改革措施彻底改变了秦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结构,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通过这些措施,商鞅成功地打破了旧贵族的特权,推动了社会的转型,为秦国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商鞅在变法初期,深知民众对新政策的不信任。为了让大家相信政府的承诺,他在栎阳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杆,他还特意选了一个粗壮的木头,象征新法的“坚固与不可动摇”,并贴出告示:谁能将这根木杆搬到北门,就赏赐十金(相当于240两黄金)。人们觉得这个任务太简单,却没人敢动,因为大家怀疑这只是空话。
于是,商鞅提高了赏金,说:“搬过去的,赏赐一百金(1200两黄金)!”这次,有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搬了过去。商鞅当场兑现承诺,赏赐了那人一百金。这一举动让民众意识到新法是认真的,政府说到做到。
然而,变法推行一年后,各地百姓纷纷到栎阳投诉新法带来的不便。就在民众怨声载道时,
太子嬴驷因不满新法,多次违反法令,成为变法的阻碍。一次太子嬴驷因违反新法而被牵连。这是变法成败的关键点,因为太子是未来的国君,如果他不受罚,新法就无法真正落实。
商鞅冷静应对,他说:“太子触犯新法,不能因为他身份特殊就免责,但太子年幼,责任不在他本人。那些教导太子却不尽责的老师,才是问题所在!”于是,他逮捕了太子的两位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分别对他们施以劓刑(割鼻子)和黥刑(在脸上刺字)。这一雷霆手段震惊全国,也让民众意识到新法的权威不容挑战。
第二天,秦国上下立刻遵纪守法,没人再敢仗势欺人或破坏新法。十年后,秦国因这次改革一跃成为强国。变法推行一段时间后,秦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孙鞅的新政得到了大多数百姓的支持,大家不再随意丢弃财物,也无人去捡拾他人的遗失物,社会风气变得淳厚。民众积极从军,不再私斗械斗,村落城镇一片安定祥和。当初反对变法的那些人,见新法确实有效,也开始转而赞扬变法。
然而,公孙鞅并不因此松懈。他认为这些转而称赞变法的人,正是当初那些破坏新法的乱法之民。为了彻底巩固变法成果,他将这些人全部流放到荒远的边陲地区,以杜绝任何破坏新法的行为。
从此,秦国上下没有人再敢随意议论法令的是非。新法得以严格执行,秦国的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国力也因变法而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