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预言之黄帝升仙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8章 访师受挫

一恍数日,黄帝与岐伯两人闭门不出,一个抒发所疑所问,一个解惑所知所答,可谓是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如同闭关修炼一般。

直至有一天,力牧登临崆峒山之上眺望,看到了远处有烽火狼烟传来,便急急告知了相师风后。

此时,风后预测一定是东夷部落黎贪又开始在东南边境挑衅闹事了。于是,他只好如实向黄帝禀报。

“主公,现在东方有战事传来,应该是东南王少昊受到东夷部落黎贪威胁了,如今我们也已巡游数月了,可否准备启程回宫?”在草堂门外,风后小心翼翼地前去敲门询问。

黄帝听了,心里一惊,与岐伯会谈的思维立即断了。岐伯心里非常清楚,此次他们相会的时间也许真的到此为止了。

“好的,我知道了。”

明是禀报,实是催促,黄帝何尝不知风后的意思,他作为天下之帝,往往身不由己,处事自有分寸,须以黎民百姓为重,若无战事便是民生所幸,所以,知音再难遇也终有别离时。

一想到这里,黄帝心里有些依依不舍,而岐伯又何曾不是如此,同样也是难舍难分。此时此刻,他们没有再作声了,只是相对而望,默默注视,惺惺相惜。

“天师,相逢有时别有时,不日我在都城恭候您的亲临。告别之前,我还想凭借天师之助,能否求见上师广成子(即容成子)一面,以谢昔日歙州救命之恩?”

过了好久,黄帝终于站立起身,再次作揖行礼,希望岐伯能够引荐一下广成子(即容成子)。

当然,岐伯很清楚黄帝的想法,既然他主动开口了,而且他们原本就有缘,于是就爽快地答应下来了。

“为师广成子刚好从别处崆峒山游道回来,近来一直在此处崆峒山石洞内闭关修炼,如今已达数百岁高龄,但依然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所以大帝先前在西岐所见青年自称无伪,便是他的原貌尊容。在此之前,他早就通过五行之术推算到大帝在新安部落都城歙州必有一难,才命我前往施救的。如此看来,你们理应前世有缘,今生不可不见了。”

“此处崆峒山?恕我孤陋寡闻,天下竟有多处崆峒山吗?”黄帝不禁疑惑。自从仓颉造字编注《山海图》后,他算是第一个拜读《山海经》之人,书中除了注明此处西北渭州崆峒山之外,并无详细附注其他相同之名。想那广成子游道天下,定然是胸有成竹,早将华夏山河铭记于心了。

“确实,为师以为,天下崆峒为一家,崆峒即为空洞,寓意人之心无牵绊,无忧无虑,而宇宙自然万物成于浊归于无,只有崆峒之处才显灵气。于此,他游遍天下名山,已知崆峒山不下十处,然选择西北渭州(今甘肃平凉)、狄道(今甘肃定西临洮)、河西表氏(今甘肃张掖高台)和中原汝州(今河南汝州临汝)、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以及无终(今天津蓟州)等多处停驻其中,以西北渭州为久,中原汝州为次。正因如此,凡人求见为师可在崆峒,求见之心然必空无一物才行,否则心有事物将难以灵应相见,这便是可遇而不可求也。”

岐伯如是应答,他见黄帝如此客气和诚恳,连忙作揖回礼,并叮嘱他如何面见之宜。“你沿着崆峒山上山之路,接近顶峰僻静之处有一山洞便是为师广成子的修道之所。不过,他人有些古怪,素来独来独往,平常之人更难以接近,至于能不能相见,就要看你自己的个人造化了。”

当听说广成子虽人已数百,仍孑然一身,告别岐伯后,黄帝便决定一人前往,不带任何随从,甚至婉拒了风后的劝阻,他想如此更能表现出自己的虔诚和情意来,此乃一心一意是也。

带上干粮,黄帝一路攀爬,接近主峰香山时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如今,他已近半百,早生白发,体力不支,不由得暗自感叹岁月不饶人,盛年不再来。这样的情景,更激发和促进他后来终于下定决心问道成仙于天子都(今黄山)的想法。

终于,在东南西北中的五台之上,中台一处突起,诸台环列,形似莲花。中台之下,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石洞,上书“无空洞”三个象形大字。黄帝瞧着这几个字,心里若有所思,这“无空洞”意境妙哉,无空即没有空余的时间,又意无边无际;无空洞看似空洞无物,实则包罗万象,犹如天地之气和万物之灵,无处不在,又无所遁形。无即有,有即无,空即实,实即空,一切皆是自然,自然归于空无。

“在下黄帝姬轩辕,特前来拜见道仙,并叩谢救命之恩。”

黄帝见石门紧闭,不敢向前惊扰,只远远在跪拜地上,屏息朝空呼唤。

过了好久,眼见天色已晚,黄帝心急如焚,如果再没有动静,他只能壮胆留下过夜了。但岐伯早已明确交待过,他的师父现就在此处闭关修炼,应该不会到别处崆峒山了。

“你来此地,所问何事?”正在他忐忑不安的时候,倏地一个声音从空中传来,似乎人并不在洞中一样。难道,这就是传说中道家至上的隔空传声吗?

黄帝四处张望,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应答道:“敢问道仙,何为治国之道?”

他一直这样思考,自然界中是不是存在着无形却又指导万物运行的规,天下万物既为合一,又各自一体,到底有没有规矩可循,如何能够做到掌控?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岂不是可以驰骋天下,再无忧虑可言。

“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如今你所治理的天下,疆土仍有战争之乱,民众仍有病痛不治,甚至候鸟不到迁徙的季节就飞走,草木还没黄就凋落了。既然连这样肤浅的道理你都不明白,我和你还有什么可谈呢!”

这个声音如同针刺一般,此时狠狠刺入黄帝心中,让他感到好一阵生痛,瞬间脸红不已,无地自容。此刻,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广成子近在咫尺却避而不见了,为什么曾经命岐伯千里奔赴歙州施救于他,后来又妆扮成医圣岐伯之徒在西岐进行庙堂之问了。因为,广成子原来对他一直寄予厚望,然而时光荏苒,一恍数十年过去了,江山依旧,黎民百姓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战事还没有得到停息,疆土还没有完成统一,那么又是哪来的情愫和心境问道于此呢?

带着这样的心态,当时黄帝精神恍惚,甚至不知自己是如何下山来的。

“无医堂”里,风后和力牧等一行人看到黄帝一脸窘迫的神情,一时大家心里也不好受,却又无能为力。似乎只有岐伯感到一点也不意外,一是他非常了解师父广成子的为人处事,非大智大愚者不见,非大彻大悟者不道,自己曾向他拜师时就指教过了;二是他近日通过频繁接触黄帝,在言语交谈中可以看出黄帝踌躇满志,但往往事与愿违,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并落实下去。比如,战乱与统一,瘟疫和疾病,繁衍和发展……就像自己一样,单凭一己之力,“无医堂”仍无法做到天下无医的境况。

一想到这里,岐伯不免产生了同病相怜之心,于是出言相劝道:“大帝无须惆怅,事在人为,成事在天,这天下之事何其多矣,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即便是学问取经之道,也非一蹴而就之事。我们身在凡世,便是凡人,无论是时光不再,还是来日方长,振兴华夏大业需从长计议,你我龙族子民仍当笃行致远,砥砺前行。”

说着,岐伯伸出一只手指,朝着黄帝手腕处的神门穴戳去,只听见黄帝“呀”叫出声来,顿时人感到爽快了许多,一下子变得更清醒平静了。

“多谢天师出手相助,真正救我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我身负重任,哪容得心神不定,茫然失措。想必,我们又到了别离的时候,只怕出了西北,再无知己呀!”

见黄帝如此情深意切,岐伯也是深受感动。他双手紧紧握住黄帝的双手,久久不愿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