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我有一计
刘辩连连质问董卓,声音越来越高,最后更是一声暴喝。
在一旁的曹操,不知是有意配合刘辩,还是紧张过度,唰的一声将腰间宝剑抽出,两眼紧紧盯着董卓。
这一声剑鸣,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董卓瞬间瘫跪在地上,冷汗不停地从头盔中流下。
他战战兢兢地说道:“臣绝无反心,臣……臣……”一时间,董卓竟然语塞。
看到这一幕,董卓的弟弟董旻赶忙跪倒在地,为董卓求情:“陛下息怒,董并州公忠体国,天地可鉴。
他因自幼与羌人为伍,生性率真,闻陛下逢难,一心救国,未思其他。
先帝之时,董并州感先帝知遇之恩,闻先帝病重,不忍离去。
望陛下圣心明鉴,万不可擅杀忠良,免伤天下士子之心啊!”
至此,刘辩计划的第三步也达到了目标。一收一放之间,刘辩可以确定,短时间内董卓绝对不敢轻举妄动。
至少,自己保住了皇帝的位置。而刚才的那番话,也只是吓唬吓唬董卓而已。
董卓素来勇武,且不说曹操是否真的能手刃董卓,就算是董卓带来的西凉兵,也不是闵贡的几百步卒能抵挡的。
刘辩心中对董旻无比感激,倘若没有董旻刚才说那番话,自己和董卓就都下不来台了。
他点了点头,又看向董卓问道:“董都尉方才所言,可是真的?”
董卓此时也庆幸自己有个好弟弟,连忙回答道:“回陛下,董都尉所言半点不假,臣一心为国,绝无私心。”
“如此甚好。”刘辩面带笑意地说道,“既如此,董并州!”
“臣在!”董卓连忙应声。
“念董卓救驾心切,护驾有功,一心为国,朕心甚慰。
故除董卓并州牧之职,擢大鸿胪卿,封重安县侯,以为天下表率。愿诸卿效之。”
董卓咬紧牙关道:“谢陛下。”其余众臣也纷纷道:“遵旨。”
刘辩接着说道:“董卿随朕銮驾一同回京,所领人马暂归卢尚书节制。董卿,如何?”
董卓此刻半点脾气也没有,只得低头道:“臣已为大鸿胪卿,所率并州人马,自当归还国家,全凭陛下调遣。”
“然!”刘辩扔下一个字,转身回了车驾。
曹操此时也收剑回鞘,但在銮驾旁片刻不离。
董旻重新驾车,董卓起身跟在一旁。
卢植带着几名随从,纵马上前,接收董卓所部。
一路上有惊无险,刘辩在车驾内洋洋得意地笑着。
他本以为此番只能训斥一下董卓,没想到自己灵机一动,顺势下了董卓的兵权。
大鸿胪虽然贵为九卿,但只是负责四方蛮夷的文官而已。
如此一来,书中所写的董卓专权、洛阳兵乱便不解自解了。
刘辩一路上洋洋自得,而跟随在一旁的曹操却没敢有半点松懈。
他一直手握剑柄,两眼紧紧盯着董卓的一举一动,心中却暗暗埋怨刘辩太冲动了。
方才刘辩又打又拉,看得曹操心中满是敬佩。刘辩既在百官面前重拾了天子的威仪,也让拥兵的董卓投鼠忌器。
然而,最后下令升迁董卓成为大鸿胪,一下子拿掉了董卓的兵权,彻底伤及了董卓的根本。以董卓粗蛮残忍的性格,必然咽不下这口气。
曹操心中清楚,董卓今天之位乃是从一名小小的从事,凭借自己一身勇武打回来的。
西北诸军几乎全以董卓马首是瞻,而董卓在并、凉二州耕耘多年,部将故吏无数。
刘辩一句话夺了董卓的兵权,无异于搅动起了整个西北的局势。
不出十日,董卓升迁的消息传回并州,西北必乱!
曹操此时虽然还未带兵,但其在政治上天生的敏感度已经完全展现了出来。
他一路走,一路端详着董卓,心里盘算着如果西北起乱,应该如何平定。
他甚至想过,如果自己将董卓就地斩杀在此处,以自己一命,能否报答刘辩的知遇之恩,将西北乱局掐死在萌芽当中。
这个想法太冒险了,曹操一路走到洛阳城,进了北宫,也没下这个决心。
回到北宫之后,刘辩下令各家公卿散去,并让曹操暂领北军中候一职,负责京中护卫。
夜晚,曹操奔走于五营之间巡查,心中犹如一团乱麻一般。
这一夜,睡不着的除了曹操,还有三个人:
董卓、董旻以及董卓的谋士李儒。此时三人正在董旻的家中密谋。
董卓一身戎装,拍着桌子大骂:“小儿欺我太甚!”
董旻赶紧拦住董卓,出门看看左右无人,这才关紧门窗道:“大兄息怒,有些话说不得。”
董卓乃是粗人,哪管那一套,瓮声瓮气地说道:
“叔颖,吾自桓帝始,破匈奴、战鲜卑、灭羌叛、平黄巾,不说战功赫赫,也算公忠体国。
数十年戎马生涯,如今竟做个鸟大鸿胪!刘辩小儿,真真欺我太甚!”
李儒在旁边捻着胡须笑眯眯地说道:“莫非明公不愿升迁?”
“混账!”董卓愤然道。
“如今四处战事蜂起,朝政昏暗欲垂。吾做并州牧,大权在握,谁人都动我不得。
如今做大鸿胪,手中无兵,宦官谗言即可置我于死地。尔不见何进之事乎?”
“既然战事蜂起,因何独西北安定?”李儒接着问道。
“还不是吾在西北耕耘多……”董卓突然顿住,眼前一亮道,“先生已有计策?”
李儒笑眯眯地说道:“明公于西北耕耘多年,大小战事无数。凡遇战事,西北士卒均以明公马首是瞻。
昔日公镇边陲,匈奴、鲜卑、黄巾军无人敢犯。
今公入朝政,边陲无猛将,则难保安然无事矣。”
董卓大喜过望,连忙道:“先生妙计!叔颖,即刻同我传书于李傕、郭汜等将,让其冒充匈奴、鲜卑兵卒,寇略诸县,并明令凉、并二州兵马,不得妄动干预!”
“是!”董旻也面带喜色,刚要往外走,却被李儒拦住。
“慢!”李儒捻着胡须道,“朝中多有明睿聪慧之辈,如此安排,只怕战事平息,明公再入朝廷。”
董卓一愣:“先生有计,还请示下。”
李儒眼珠一转,面带阴笑,开始了他的下一步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