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套装共3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2章 失败的北伐

我曾在上一章节中简要提过,洪武五年整个中书省都没发生什么内讧事件,因为在这一年里,北伐才是主旋律。朱元璋到底发动过几次北伐?直到现在也没有统一答案。主流说法是八次,还有人说六次、九次和十三次,争论点就在于一些小规模的战争是否应该算在北伐范围内。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无论是哪种算法,都会把洪武五年的这次北伐算在内,而对于这场北伐的看法也很简单,不是打平,就是战败,说打平是从伤亡比判定的,说战败则是从战略角度考虑的,但没人说过第二次北伐也算胜利。

提及这次北伐的起因,主流观点是徐达静极思动,主动向朱元璋提出建议,是不是再组织一次北伐,打到和林去把元廷伪帝抓回来受审?对于徐达的这种建议,朱元璋本来是没什么兴趣的。北元昭宗已经远遁和林,大明朝堂上又闹得乌烟瘴气,此时的朱元璋根本就没心思北伐。但架不住徐达一再上书,朱元璋在反复斟酌之后,决定同意徐达的请求。

这里面其实是有问题的,当元廷余孽被打到和林之后,朱元璋的看法就变了,觉得他们无法再对中原构成实质性威胁,所以只需依托长城以守为主即可。而徐达此次上书的提议是主动进攻,彻底将元昭宗等人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且不说谁对谁错,至少徐达的意见与朱元璋不一致,老朱实在是没理由答应徐达的请求。可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最终被徐达说服,通过了主动进攻的战略方案。

从攻打定远到开国立业,朱元璋一生经历过上百次大小战役,他对战争形势的理解和判断绝不会比徐达差,但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很显然是朱元璋的稳守策略更符合局势。他怎会如此轻易地就被徐达说服呢?事实上在北伐这件事上,朱元璋和徐达并不存在谁被谁说服,而是两位战术大师经过反复磋商之后,结合攻守两个方案,得出了一个攻守兼备的方案。说朱元璋同意徐达主攻,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最初定下的战术是:分左、中、右三路大军,每路大军各五万人,左路军由宋国公冯胜率领,向甘肃一带进军;右路军由曹国公李文忠率领,经应昌往和林进军;中路军则由魏国公徐达率领,出雁门关向北行进。

按照这个战术来看,真正主攻的应该是左、右两路,徐达的中路军更多是作为幌子,迷惑元军,以及居中策应避免左、右路遭遇不测。这个战术既能避免冒进的危险,又不至于因保守错失战机,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的。如果徐、冯、李三人配合得当,此次北伐的战果按说不会太差。

此次北伐于洪武五年正月二十二日正式出兵,徐达出雁门关抵达山西时已经是二月二十九日,过了一个多月,速度是够慢的。应该说此时的徐达还保持着冷静,依然严格按照朱元璋的战略部署行军。可令徐达感到意外的是,许久未见王保保,他似乎更弱了。

徐达虽然还没遇到王保保,但他的先锋已经和王保保打过照面了,双方在野马川(今中蒙边境克鲁伦河)大战了一场,王保保战败;随后又在土拉河相遇,王保保再次战败。

当徐达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刻更改了朱元璋的战略部署,做出了与之相反的决定——大军加速行进,在王保保回和林补充兵力之前截住他,消灭他。

徐达为什么会突然决定加速行军呢?难道他不怕中了王保保的诈降计吗?我认为徐达肯定有过这种顾虑,但三大因素的作用,使得徐达抛却了顾虑,一心一意只想赶快追上王保保。

第一大因素是因为两次击败王保保的那位先锋。这位先锋名叫蓝玉,在后世可谓大名鼎鼎,但在当时,蓝玉并不是什么名将,甚至名声还不太好。蓝玉是大明已故名将常遇春的小舅子,还是大明太子朱标太子妃的舅舅,标准的皇亲国戚,也是标准的纨绔子弟。

只要一有机会,常遇春就会在朱元璋面前夸奖蓝玉,说自己这个小舅子如何有勇有谋,如何能征善战。但朱元璋听了也没反应,总是一笑了之。常遇春一看领导的反应,就知道他对自己这个小舅子的感觉不太好,因此后来就没有再提,只是经常把蓝玉带在身边,手把手地教他打仗。

蓝玉最初只是想跟在常遇春后面混日子,所以并没把常遇春的教导和嘱托放在心上。可随着常遇春1369年病逝于军中,蓝玉一下子没了后台,这日子可就难过了。通过后来的事件可知,蓝玉此人不但纨绔,脾气秉性似乎也有很大问题,所以当常遇春去世之后,也没谁想着关照或拉蓝玉一把,可见蓝玉虽然出身于淮泗集团,但众位老乡似乎都不喜欢他。

后来还是降将出身的傅友德比较厚道,他看蓝玉没人搭理,于是给朱元璋打了个报告,希望蓝玉能跟着自己一起去出征四川。就这样,平时待在大都督府无所事事的蓝玉总算捞到了再次出征的机会。

攻克四川之后,蓝玉就跟着徐达一起北伐了。徐达对蓝玉有一定了解,过去的印象不太好,现在虽然跟着傅友德去四川转了一圈,但想来也不会有太大进步。既然蓝玉这样的人都能两次击败王保保,可见王保保手下的兵力已经不足以对大明的北伐军构成威胁了。

王保保当然有可能是诱敌深入,但徐达敢于追击的第二个原因在于自己对北疆的了解。当朱元璋拿下江南时,北方依然乱象频仍,整个北方的经济也在战乱中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以至大明建国之后,朱元璋不止一次地在较为稳定的山西大搞移民政策,更是不停地从江南各地抽重税救济北方。

中国北部尚且如此艰难,撤到沙漠的北元情况只会更糟糕。当元廷还是中原之主时,他们对北部的开发就极不上心,反而对江南这样的水乡人家拥有极高的热情。江南经济腾飞也是从元朝开始的,可这个地方距离元廷的军政中心又较远,最终平白让朱元璋和张士诚等人捡了个大便宜。

当朱元璋发动第一次北伐时,元廷本来也想采取坚壁清野的政策,但明军行进速度实在太快,再加上元廷内部派系林立,想做决定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所以当元顺帝外逃时,可以说几乎是一种“净身出户”的状态。

随后王保保在山西境内首次击败明军,给了元顺帝莫大的信心。他积极动用了本就不多的资源,为王保保配备了一支人数超过十万的大军,驻扎在甘肃境内,最终却被徐达打得落荒而逃,仅有的一点家当就这样打了水漂。时至今日,虽说元廷可能恢复了一点元气,否则他们也不敢屡屡在边境挑衅,但也只是如此了,疥癣之疾何足挂齿?

最能令徐达坚定加速进军信念的第三大因素,在于这支强大的北伐军。很多人都认为明军之所以厉害,是因为徐达、常遇春等将才。这个说法自然是有道理的,但我们也不能无条件地夸大将才的作用,而无限贬低士兵的作用。如果说江南义军是菜鸡互啄,看不出明军战斗力的话,那么明军对阵元廷军队时的表现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1366年,也就是朱元璋起意北伐的那一年,他早早地开始为未来的北伐做准备。北伐大军应该从何处出发?朱元璋选择了徐州。徐州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它地处华北平原东南部,江苏的西北部,京杭大运河在境内穿行而过,是兵家必争的要地。

经过一番考虑,朱元璋派傅友德防守徐州,并派给了他一个亲军卫。亲军卫的设置很有元廷特色,因为亲兵本就是游牧文明的产物,它是一支不受任何部门管辖,只接受朱元璋一人直接领导的部队。

1367年,王保保派李二率领数万军队强攻徐州。傅友德顶住了压力,最终不但守住了徐州,更是击溃了李二的数万军队,并成功将其俘虏。朱元璋为此破格赏赐了傅友德,因为这一仗打得非常漂亮。

李二虽然只是顶着一个龙套的姓名,但徐州如此重地,王保保绝不会派一个庸将前来。傅友德之所以能取得“徐州保卫战”的胜利,除了他本人能力极强,他手下的亲军卫更是令他倍感安心。

在第一次北伐中,朱元璋派了三个上亲军卫和十六个下亲军卫参战,这十九个亲军卫在第一次北伐过程中大放异彩。大家还记得王保保绕过居庸关奇袭北平,被孙兴祖率军据城而守的事吗?还记得王保保奇袭兰州,却被宿将张温拒之门外,只得退而求其次选择围点打援的事吗?没错,这两次防御战打得和“徐州保卫战”一样漂亮,唱主角的除了守将,还有威猛无敌的亲军卫。

现在朱元璋手下最强大亲军卫之一的天策卫就在徐达麾下,这给了徐达莫大的勇气,就算自己真是轻敌冒进又怎样,你王保保还能把我吃了不成?

其实除了上述三大因素,还有一个徐达不太愿意说出口的因素,那就是他瞧不起王保保。或许有人会问:“朱元璋亲自称赞王保保为奇男子,徐达怎么敢瞧不起他?”王保保确实很厉害,可徐达两次击败他,虽说有内奸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徐达的功劳,他的确有资格瞧不起王保保。至于朱元璋的夸奖,我还是那句话,大家听听就行了,别太当真。朱元璋夸奖文臣的时候,最喜欢说“你就像我的张良、诸葛亮和王猛”。你要是没被朱元璋说过像那三人,都不好意思和其他的“张良”“诸葛亮”“王猛”打招呼。可问题是,这世界上哪来那么多的张良、诸葛亮和王猛呢?

种种因素相结合,使得徐达信心十足地追赶王保保,当他率军刚冲进岭北(北元地盘)时,王保保就带着伏兵杀了出来。王保保两次败给蓝玉,其实都是为了诱敌深入,最初他只是想吃掉蓝玉这股先头部队,但蓝玉毕竟资历较浅,还不敢公然无视朱元璋的战略部署,于是他并未乘胜追击,只是缓慢行军等待徐达。

配合王保保一同参与伏击战的还有一个名叫贺宗哲的将军,两路联军前后呼应,立刻使得徐达的中路军名副其实地被夹在了中间。从战场形势上看,元军占据了极大的优势。但从双方的战前准备来看,元军想彻底围歼徐达恐怕也不太容易。

徐达之所以敢孤军深入,就是因为他非常了解元廷目前的困境,哪怕真被元军围住,自己也不见得会输。而如果王保保没有设伏,徐达的孤军深入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有可能把元廷赶出和林。

根据《明史》记载,此役明军战损过万,却并未统计元军的战损。清朝彭孙贻在其著作《明朝纪事本末补编·西人封贡》中称,元军此役伤亡过万,以致无力追击徐达。

围而难歼,王保保机关算尽,却最终受制于客观实力不如人;攻守易势,徐达孤军深入,却最终凭借强大的实力从牢笼中挣脱。可见计谋虽然管用,却也需要有相应的实力配套,否则同样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

但我们必须得说,双方虽然各有伤亡,但王保保经此一役,算是勉强保住了元廷的最后一丝元气;徐达虽然没有在战场上失利,但随着他强势突袭战略的失败,此次北伐的最终目标注定也无法完成。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北伐可以算是失败的,而且完全是败于徐达的轻敌冒进。

东边的李文忠率领右路军一路冲杀,很有“小常遇春”的风范,大军过处寸草不生。但李文忠这种打法很考验后勤的补给能力,当他冲到称海(今蒙古国科布多东)之后,却再也无法继续向前。

西边的冯胜率领左路军杀入甘肃,一路都比较顺利,也没有遇到元军的大规模抵抗,毕竟他们兵力不足。冯胜在看到西北元军的弱点之后,立刻与先锋傅友德分兵。冯胜自己率军在甘肃腹地活动,傅友德则率军往西北方向打。这一路的元军实在是弱得不像样,空有数量却无质量。傅友德率领部分亲军卫所向披靡,创下了“七战七捷”的神话,以至于惊动了朱元璋,他称傅友德为“将功第一”,大大地褒奖了他。

第二次北伐到此就算结束了,中路军和东路军都没有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西路军本就是辅助,也没什么战略目标可谈。此次北伐唯一的亮点就是傅友德,他的上级冯胜自然也洋洋得意,自以为功劳甚大。但出乎冯胜预料的是,当他率军回朝交令之后,迎来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朱元璋劈头盖脸的斥责。

按照史书的说法,就在西路军捷报频传时,冯胜在前线贪污腐败的消息也一并传了回来,朱元璋得知后非常愤怒,所以本该给冯胜的奖励也没了,只为他准备了一顿臭骂。我不敢说冯胜没有贪污腐败,但比起战场获胜而言,这实在是小得不能再小的问题了。

朱元璋痛骂得胜归来的冯胜,总会使我联想起李世民痛骂得胜归来的李靖。想当初李靖战胜突厥,有大功于唐,李世民却揪着一些小细节不放,直把李靖骂得跪地请罪。见李靖如此驯服,李世民这才表示功过分开,还是会善待他的。

知道这个典故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朱元璋骂冯胜,是不是就有那味儿了?

在朝堂上,朱元璋敢弄出个“奸臣集团”和淮泗功臣集团打擂台,但在军队里他可不敢这样做。朝堂上那些官僚杀了也就杀了,多大点儿事?可军队一旦乱起来,那就不能用“多大点儿事”来形容了。

朝堂可以乱,自己管得住,军队千万不能乱,否则可能会失控。朱元璋还是很有分寸的,他不但没有拉拢冯胜,反而借势批评了他,给一事无成的徐达、李文忠留了面子。这种做法是出自朱元璋的真心吗?我认为不是,只不过朱元璋现在只能等。他的儿子们都还太小,现在无法进入军队接班,等他的儿子们长大了,军队里的这帮军头们也就不会再有什么好日子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