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气场:8堂课讲透中国式领导智慧(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给下属上发条

人为什么会工作?因为有动机。如果上级安排你做一件事情,每天做两遍,坚持二十年天天重复,你一定会很烦。而有一件事情,你坚持了一辈子,每天至少做三次,可是每天都不烦,不但不烦,而且做的时候还特别卖力气——这件事就是吃饭。为什么对于吃饭,每天三次一辈子都不厌烦?因为有需求!

因此,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抓住需求,把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和任务与满足他人需求相结合,这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技巧。这种技巧在管理学中有一个专门的词汇来描述——激励。激励就相当于给钟表上发条,给汽车安装发动机,没有激励就不可能有好的业绩产生。

1.需求是多样的

人是复杂的,谈到激励人心,就要从人类需求的多样性谈起。

谈古论今

话说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然后选择了功成身退,泛舟于五湖之上。史书上记载他曾经三次暴富,然后三次散尽家财。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做慈善事业,也可以看成是做品牌,做公共关系。

范蠡有三个儿子,他在漂泊贫困的时候生养了老大,在事业初具规模的时候生养了老二,后来事业兴旺成为大富翁的时候生养了老三。

范蠡派老二到楚国打理生意,结果不小心犯了官司。为了营救老二,范蠡就把小儿子找来了,给了他一大笔黄金并对他说:“你到楚国去找我的好朋友庄生,把钱交给他,让他帮忙把你二哥救出来。”正说着,老大进来了。老大很固执,非要争取这个任务,并且说:“家中有事,长子承担,我是哥哥啊,为什么不派我去而派弟弟去?以后我怎么见人啊!如果真的不派我去,我当场就伏剑自杀!”范蠡无奈,只好派老大前往。

老大到楚国见到了庄生,奉上书信和黄金说明来意。庄生收了书信和黄金,第二天就去见楚王,利用楚王对自己的信任编了个理由,说服楚王大赦天下。老大看到大赦天下的告示可高兴坏了,他想,既然已经大赦天下了,我弟弟不用营救不也能出来吗?于是,老大急忙去找庄生,说:“现在大赦天下了,您也不必费心去救我弟弟了,那就把钱还给我吧。”

老大鲁莽无知的举动惹恼了庄生,虽然庄生把钱如数退给了老大,但回头就跟楚王说:“天下谁都可以赦,但是范蠡的儿子不能赦,赦了这个人就说明您害怕有钱有势的人,所以必须把他斩了。”结果老大在监狱门口等着,等到的却是弟弟被斩的噩耗。老大拿着钱哭着回去见范蠡,范蠡说这事不怪你,怪我自己一开始考虑不周全,用人不当。

范蠡应该派小儿子去。为什么?因为小儿子是在富贵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不在乎钱,派这样的人去送礼最合适;二儿子是在创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不怕吃苦,所以说让他去做事情比较好;而老大是在贫寒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特别在乎钱,生活特别朴素,比较适合于守业,却不适合于去送礼、做公关工作。三个人的职业适应性是由不同的需求层次造成的。因此安排工作的时候,要针对其不同的需求层次挑选合适的人选。

对于需求本身的内在特征的探讨,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探求人性的时候就开始了。西方管理理论中的人性假设主要有麦格雷戈的Y理论、薛思的复杂人性假设、莫尔斯和洛尔施的超Y理论、大内的Z理论和西蒙的决策人假设等,这些人性假设理论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内涵。在这方面,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有五个层次的需求。

(1)生理的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等方面的要求。

(2)安全的需求。这是人们保障自身安全,避免各种危险和威胁的需求,如避免失业和财产损失、避免职业病的侵袭、解除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求。

(3)社交的需求。一是爱的需求,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求,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求比生理上的需求来得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求。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5)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尽量发挥个人的能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在努力挖掘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逐级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很多例外情况。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求,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求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求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求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求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求发展后,低层次的需求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变小。

继需求层次理论之后,许多学者陆续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成就需要理论是麦克利兰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要归纳为对权力、友谊和成就的需要。他对这三种需要,特别是成就需要做了深入的研究。

具有成就需要的人,对工作的胜任感和成功有强烈的要求。他们乐意,甚至热衷于接受挑战,往往为自己树立有一定难度而又不是高不可攀的目标;他们敢于冒风险,又能通过认真的分析和估计、以现实的态度对待冒险,而绝不会以迷信和侥幸心理对待未来;他们愿意承担所做工作的个人责任,并希望得到明确而又迅速的反馈。这类人一般不常休息,喜欢长时间、全身心地工作,并从工作的完成中得到很大的满足,即使真正出现失败也不会过分沮丧。一般来说,他们喜欢表现自己。

麦克利兰认为,一个公司如果有很多具有成就需要的人,那么公司就会发展很快;整个国家如果有很多这样的公司,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他还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古希腊、中世纪的西班牙、1100—1800年的英国以及当代的一些国家,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麦克利兰还开发出培养成就需要的一些方法。怎样才能增进个人的成就需要呢?麦克利兰提出了四个方法:

(1)以成功人士为楷模。有意识地宣传取得高成就的人的形象。如果某人周围的人取得了成功,就会刺激起他也想取得成功的动机。

(2)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成功反馈。每经过一个阶段,对已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加以肯定,对每次阶段性的成功都给予一定的奖励。

(3)改变自我观感。通过增强人的自信,促使人们相信每个人通过努力都能取得成功,从而改变自身的形象,成为一个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

最为有效的管理者通常是那些有高度权力需要、适度成就需要和低度社交需要的人。

(4)经常用正面的思想鼓励自己。当人处于紧张状态时,可采用不断和自己对话的方式来克服消极的意识。

麦克利兰以后的研究又发现,权力需要对管理人员来说是最为重要的。最为有效的管理者通常是那些有高度权力需要、适度成就需要和低度社交需要的人。可见,成就需要理论对于我们把握管理人员的高层次需要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用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分析很多问题。比如打麻将这一游戏:有的人打麻将是为了赢钱,这是典型的物质需求,是一楼层面的;有的人打麻将只要不输钱就可以,这是安全需求,上升到了二楼;有的人打麻将是为了哥几个聚在一起热闹热闹,这是社会需求,已经上升到三楼了;有的人打麻将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聪明、牌技好,这是尊严的需求,是第四楼了;还有的人打麻将不为别的,就为了和牌时候的快感,完成挑战性任务后的内心满足,这就是自我实现了,是五楼的需求。一个游戏可以满足人的五大需求,所以这个游戏一定是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我们的管理制度和市场营销方式如果都能设计成这种模式,可以全方位满足各个层面的差异化需求,那一定可以大行其道、所向无敌。

有专家做了一项调查,这个调查反映了国内多数企业员工的需求层次。在激励方式上,96%的人首选涨工资,95%的人选的是分房子,82%的人选了发奖金,74%的人选了评职称。我们中国大多数的员工,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员工,需求层次还没有那么高,首先要解决的还是满足物质需求的问题。在这样的企业搞激励、搞改革,首先必须要满足大家的物质利益,否则花样再多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把工资、奖金、住房、职称称为中国传统企业的四大激励因素,可以算是“四大金刚”。这四个激励因素最容易直接见效,同时也最容易产生矛盾和纠纷。

在激励领域中有一个定律,就是工资是刚性的。什么是刚性?打个比方,有一块钢筋,你把它拉长了,长了之后能再压缩回来吗?不能。往回一压它就要变形,用力大了就要打弯。工资就有这个特性,能涨不能降,把工资涨起来没事,要是把工资压下来,管理工作就要变形,就要打弯,就要出问题。所以一般来讲,工资和价格都不能轻易上涨,涨上去之后就很难降下来。所以很多聪明企业的薪酬管理也是一样的,工资保持不变,但是给一些带薪的休假、发一些实物、提供一些出去旅游的机会、增加一些专门的福利,这都是一些附带品,但是工资保持不变。因此,一旦企业萧条了,附带品很容易就可以取消了,员工也完全可以接受。但是如果把工资涨上去,再降下来,那就要出问题了。

2.公平是一种感觉

所谓的公平其实是一种对收入和成本的相对比较。人们在付出努力取得回报以后,总在不断和别人比,和过去比。

比如老板这个月给你发了十万元奖金,你觉得很高兴,但是回头一问,得知其他人每人十五万元,你肯定当时就不高兴了。所以,实际上每个人并不是在评价自己绝对收入的多少,而是在评价自己的相对收入。

公平其实是一种对收入和成本的相对比较。

公平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公平,指的是跟别人相比的公平,把自己的投入产出与别人的投入产出相比较,如果是画等号或者画大于号,就高兴、满意;如果画小于号,就不高兴、不满意。还有一类是内部公平,就是把现在的投入产出跟自己以前的相比,如果大于或等于就满意,如果小于就不满意。

可以用公平理论来解答求职过程中关于薪酬的问题。假如面试官问:“你希望自己的薪酬是多少?”对这个问题就可以依据公平理论来回答,主要包括三个要点:第一,答外部公平;第二,答对企业的信心;第三,答对自己的信心。

首先可以说:在选择这个职业的过程中,已经系统地了解了这个行业,我觉得我们这个行业的回报机制已经很成熟了。所以,关于薪酬我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只要能达到行业平均水平,能达到外部公平就可以了。其次说:面试前我对贵企业也进行了深入了解,我觉得我们企业的回报机制也很不错,所以我相信,在这个企业里我一定能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获得应有的待遇。这是对企业的信心。再次接着讲:以我过去的积累,凭借我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在这个岗位上我一定能给企业做出贡献。我相信随着贡献的增加,我个人所得的回报也会逐步增加的。这是对自己的信心。总之,只要答到这三点,答案就比较充分了。

管理公平性首先是保持比较体系的稳定和一致。如果员工来找你,跟你抱怨待遇不公平,那么作为一个管理者,你应该做五件事:

(1)对象公平。首先要问他,觉得跟谁比不公平。对于感到不公平的员工,首先要调整他的参照物,帮他选择一个合适的、具备可比性的比较对象。要强调投入产出是成正比的,帮他认识到别人投入了多少,自己投入了多少。这叫作“对象公平”。

公平管理的五个方面:对象公平、沟通公平、过程公平、自我公平、结果公平。

(2)沟通公平。如果改变了参照物,员工还不满意,就要坦诚地与员工沟通,指出他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表示自己希望并且承诺,一旦他有了改进,一定给予更好的回报。这叫作“沟通公平”。

(3)过程公平。如果沟通过后他还不满意,那么就要向他展示流程,告诉他流程是公开的,人人都可以给自己打分。让他自己给自己打分,看看结果到底怎样。另外,决策并不是领导一个人做的,还有其他的班子成员和员工代表。如果能让这些人都改变态度,那么可以满足他的要求。这叫作“过程公平”。

(4)自我公平。如果讲完过程了还不满意,那么就让他和自己的过去比比,看今朝忆往昔,自己想想是不是已经改进了很多。这叫作“自我公平”。

(5)结果公平。至此,如果对方还有情绪,而且给他的待遇确实有些问题,那么最后一步才是调整收入或者调整投入。这叫作“结果公平”。即使是在这最后一步,也还是有很多方法的。比如,收入不增,投入减少;收入增加,投入相应增加一些;收入减少,投入减少更多一些。

需求层次理论、公平理论以及双因素理论是激励理论中最基本的理论。如果你感兴趣,还可以引申阅读一些领导理论、激励理论方面的书,进一步去了解期望理论、强化理论、归因理论、群体动力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知识,这对于激励下属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个高绩效的员工,不仅是干得努力,而且是干得成功、有好结果;不仅有好结果,而且是整个过程非常努力。

绩效不仅是指工作结果,绩效是工作表现和工作结果的统一体。一个高绩效的员工,不仅是干得努力,而且是干得成功、有好结果;不仅有好结果,而且是整个过程非常努力。

如果你工作表现很一般,但是工作结果很好,那也不能说明你的绩效高。你工作很懈怠,居然还完成了目标,这只能说明:第一,目标太低,你没有发挥潜力,没有尽力;第二,你的工作成果的取得有偶然因素和外部因素。因此,不仅要看结果,也要看表现。

谈到绩效管理,很多人认为绩效管理就是考核,其实这是用局部代替整体,犯了“盲人摸象”的错误。考核不是绩效管理,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部分,绩效管理的范畴要比绩效考核大很多,包括指标确定、过程控制、考核评价、结果应用等多个方面。在结果应用过程中,除了根据绩效调整薪酬之外,还要有岗位调整、培训跟进、发展辅导等工作。在考核评价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可沟通性。

有了评价结果,一定要和员工沟通,进行面谈确认。要注意把自我打分与外部打分相结合。比如给自己的长相打分,你自己打分很高,感觉自己帅过刘德华,结果大家给你打分很低,这就有差距了。基于差距就可以沟通了,看看是群众的标准和过程有问题,还是你的标准和过程有问题,看看不一致的原因在哪里。是要群众改一下帅哥的标准,还是你自己要改一下自我认识?通过这样的交流和互动,可以促进员工的成长,也确保了制度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最后,在激励员工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适应性和接受的问题。

谈古论今

孔子有两个学生,子路和子贡,这两个人都特别爱做好事。子路看到别人家的小孩掉到河里,就跳下去把人给救了。救完之后人家特别感激,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就收下了,挺高兴,杀了牛,和老师、同学一起分吃牛肉。孔子高兴地说:“子路是个好学生啊!从此,在我们鲁国,救落水者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

子贡也想做好事,他到楚国去,发现有被人贩子卖到当地的鲁国人,于是子贡自己掏腰包把人给赎回来了。按照鲁国的规矩,在别的国家的鲁国人被救回来之后,赎人的钱由国家负责,同时还要给做好事的人一笔奖励。子贡慷慨地说:“钱由我自己负担吧,奖励我也不要了。”结果,孔子说:“子贡是个不懂事的学生啊,从此我们国家从人贩子手中救出的鲁国人会越来越少了。”

子路做了好事,接受报酬,孔子说他是好学生;子贡做了好事,不要报酬,孔子却说他是个坏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孔子的观点是:做好事,不光要考虑眼前这件好事本身,还要考虑这件好事对周围人的影响。多数人的需求层次、思想境界没有那么高,或者即使思想境界高,物质条件也没那么好。而要想激发众人的行动,就必须要有利益机制做保证。

子路做了好事,收了牛肉,以后所有想吃牛肉的人都会去做好事,这符合大多数人的需求层次,所以此举是善举。子贡就不一样了,做了好事,自己搭钱还不要奖励,如果把这样的典型宣传出去,以后谁还愿意做这种事?首先是没有那么多高风亮节的人;其次,即使有高风亮节的人,也未必有那么强的经济实力。所以子贡的先例一开,这条路就会越走越窄,做好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孔子的观点非常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在树立榜样、树立典型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与大众的需求层次相配合,要教育群众而不是远离群众。不能让一个标杆树起来,很多群众吓回去,否则事业的路就会越走越窄。做管理不是写道德文章,是要鼓励大家一起去行动。因此,孔子的观点确实值得每一个领导者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