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空 DENKPAUSE
大脑在夜间更活跃,在最不需要它的时候往往表现得最糟糕。当你辗转反侧时,脑子更像是一团乱麻。如果你正试图表现得庄重虔诚,比如在葬礼上,大脑反而会给你带来一个特别有趣的想法。当你正准备享用一顿美味的米其林三星大餐时,大脑会跳出来提醒你世界上还有很多人饱受饥荒之苦。思想有着如此强烈的生命力,以至于它们有时看起来就像不速之客,或是来自另一个星系的奇怪入侵者。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当你需要理解并最好能够解决问题时,思想又总是变得稀缺。思想无法像机器一样被打开或关闭,它们在情绪的过山车上肆无忌惮地狂奔,或蜂拥而至,或停滞不动。
正因为思想如此任性,所以每个人或许都曾希望,要是能偶尔有一个暂停键,可以让思绪轻松而随性地停下来就好了。事实上,的确有各种技巧可以让人停止胡思乱想,虽然不是按一下按钮就能实现,但至少可以缓慢而稳定地停止:冥想、自生训练法、数羊、酗酒、滥用麻醉品、过度运动、刷剧,抑或谈一场恋爱。
当“放空”被作为一种教育措施运用于儿童,或如英国体育记者加里·莱因克尔这样独立思考的人时,这个概念的矛盾之处就变得尤为明显。莱因克尔不仅可以自由评论体育赛事,还可以随意评价英国保守党政府的难民政策,他将其描述为针对最弱势人群的“无比残酷的政策”,“其内容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并无二致”。由于加里·莱因克尔通过这种方式证明了他有自己的想法,英国广播公司(BBC)命令他停职一周用来进行“放空”。广播公司领导们的意思肯定不是让他们的明星记者面对墙壁,大脑放空7天,规定的“放空”是迫使一个人改变想法、面壁思过的无奈尝试,因此其实与“休息”的内涵恰恰相反。这位当红记者被公开宣布并引起激烈争论的“放空”,导致半个英格兰的人就庇护政策、言论自由、足球和其他重大问题展开辩论,这显然是“放空”的对立面。
然而,如果你力求让自己的大脑完全平静下来才能最终入睡,那么或许你要把想法放在大脑的某个角落里,第二天早上甚至两天后再重新拾起来,可能会有所帮助,这是德国哲学家哈特穆特·罗萨的想法。而英国作家萨曼莎·哈维则信誓旦旦地说要把头浸入冷水中:“把头浸入水中可以阻止那些让我彻夜难眠的循环思考。我突然不再是一个罹患失眠、满身问题的人,而是一位被水洗礼过的人,变得充满活力。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但它拯救我于那些夜不能寐的黑暗时光。因为在白天置身湖中,在那种轻松的氛围中,也许还有鸟儿从头顶飞过,对我来说是一种神奇的治愈体验。”
所以,这些令人渴望的喘息机会是真实存在的——有的是在冰冷的水中,有的是在大脑的某个角落,它可以让人从烦恼的思绪中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