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8章 原来是你
“呼!真舒坦,你这套金刚经拳法真管用,我现在感觉整个人浑身轻松。”
梁晓声的脸上,满足感十足,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跟陈振在宿舍做有氧运动。
凌晨六点,两人在陈振宿舍,秘密切磋完,神清气爽,下楼去食堂吃早饭。
“不得不说你这套金刚经拳法真见效,现在我上楼梯都不带喘气的。”
梁晓声又称赞道。
“贵在坚持,你要是坚持一个月,更有成效。”
陈振认真回应道。
两人一边回味拳法,一边走去饭堂吃早饭。
梁晓声吃得很简单,一个馒头一点咸菜一碗粥,花不了几毛钱,毕竟他家境不好,每个月的工资几乎都寄回去。
相比之下,陈振就幸福多了,父亲陈新民在新华书店上班,母亲李凤梅纺织厂上班,父母都是妥妥的铁饭碗。
中产阶级后裔。
这点比梁晓声强好几倍。
“陈振同志,你家境我就很羡慕,我也想像你这样,天天能喝瘦肉粥。”
“害!这有什么好羡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烟火,会绽放不同的花朵。”
“说人话。”
“人比人比死人。”
“你这说的还像点人话。”
两人边吃边聊,早饭吃得差不多。
梁晓声舀起飘着油星的萝卜汤,忽然看见刘晓庆,端着蓝边搪瓷盘,在过道逡巡。
“梁老师!”
她染着凤仙花汁的指甲,叩了叩他们那桌,自来熟说,“能拼个座么?”
没等梁晓声回答,那双系着搭襻的鹿皮短靴,已经勾住条凳。
这身装扮,别说放在70年代,就算是放在21世纪的今天,也是相当哇塞!
哪个少年能经得起,这样妩媚小少妇的诱发。
尤其是那双勾人的眼神。
“我能说不可以吗?”
梁晓声笑着说。
“那不行,我都已经坐下了。”
“那不就得了。”
刘晓庆的铝饭盒里,躺着两个白面馒头,看到梁晓声吃得这么少,心疼道:“梁老师,你怎么吃这么少呢。”
“我不饿。”
“我这两个馒头给你吃。”
“我真不饿。”
“我看你挺饿的,你就将就吃吧,别客气。”
“晓庆,我真不用。”
“拿着吧,饱汉总比饿汉强,吃吧!”
说话间,刘晓庆已经把她的那两颗大白馒头,喂到梁晓声那里去,容不得梁晓声说不了。
两人的对话,让陈振联想翩翩,怎么听怎么不对劲,越听越刺激。
所以他埋头吃饭。
刘晓庆啃着一根玉米棒棒:“这位是……”
“他叫陈振,是新来厂里改稿的。”
“哦!原来你就是陈振。”刘晓庆打量着陈振。
“不错,年轻气盛,才华横溢。”
“你好,我叫刘晓庆。”
刘晓庆主动伸手。
“久闻大名!”陈振伸手意思了一下。
“昨天早上在文学部走廊见过你,当时候我还在想,厂里什么时候有,像你这么阳光帅气的男孩子。没想到你就是陈振,写爱情故事的。”
“您过奖了,不敢当!”
陈振对她不感冒,所以不管她怎么说,他都是客气回一两句。
当然,她也识趣,见陈振没怎么说话,随便应付几口,就端着盘子走开了。
“别看了,她是我们厂的金花。”
梁晓声见陈振盯着刘晓庆,提醒道。
“在电影《小花》里扮演何翠姑?”
“你知道的还挺多的。”
“略有了解。”
“不过我奉劝你,离她远一点。”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人作风上有问题。”
作风问题,在今天来说,是个天大的问题,上到掉脑袋,下到浸猪笼。
不过,梁晓声这么说,陈振可就精神了。
但是,不管陈振怎么诱导,他死活不愿意透露点什么。
吃过早饭后,两人在食堂门口分别,梁晓声要去上班,说是上午九点,文学部有一个讨论会要开。
陈振无聊则在厂区里散步。
这个时期的北影厂,厂长是汪洋,别看他是56岁,白发苍苍的,但是战功赫赫。
1979年他顶着压力,引进好莱坞斯坦尼康稳定器,在《小花》拍摄现场,亲自调试机器,摄影师云里雾里的表情,与陈冲旋转镜头下的泪眼,定格成中国电影技术,革新的标志画面。
为谢晋《天云山传奇》力排众议,剧本研讨会上摔了茶缸:“审查的刀片子我扛,这片子必须见天光!”
茶杯裂痕至今留在北影厂档案室的橡木桌上。
私下称刘晓庆“野马驹子”,在《瞧这一家子》片场,用军用棉大衣,裹住发高烧的她,大衣内袋还揣着从文化部,特批的演员特供粮票。
北影厂的三朵金花,也是出自他手,刘晓庆,张金玲,刘秀明,一个比一个脸盆大,但是都风韵犹存啊!
各有各姿色。
刘晓庆在《小花》里抬担架,磨破膝盖的倔强村姑,《原野》中野性难驯的金子,旗袍开衩高度,引发文化部专项会议讨论。
传说,刘晓庆在东单菜市场,排队买豆腐时,被星探发现,随身总带着俄文版《演员的自我修养》,书页间夹着匈牙利电影节,获奖时私藏的勃艮第红唇膏。
李秀明在《孔雀公主》里,傣族筒裙上的银饰,全由云南勐海八十岁老银匠,手工打造,拍摄时每走一步,都伴着泉水般的叮咚声。
为塑造《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农妇四姑娘,在川北农村挑了三个月粪桶,直到老农都认不出她是京城来的演员。
1981年戛纳电影节,她披着苏州刺绣厂,赶制的淡绿纱巾,走过红毯,西方记者惊呼,东方飘来一片会走路的翡翠。
张金玲出演《渡江侦察记》女游击队长角色,原定由京剧演员出演,她连夜骑马三百里赶到片场,马鞭抽裂了军装袖口,却赢得导演当场拍板。
为拍摄《黄英姑》雪地枪战戏,零下20度坚持不用替身,导致右手小指永久性冻伤,后来握枪特写,成了影迷津津乐道的“残缺之美”。
日本NHK纪录片里,偶然拍到她指导群众演员,缝补军装的侧影,被京都老裁缝世家奉为,手指翻飞的东方缝魂。
“陈振同志!”
走廊尽头传来急促的高跟鞋声。
刘晓庆的眼尾微微上挑,丹凤眼里跳动着灼人的野心,喜笑颜开朝陈振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