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创伤和疗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为你好”——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的一生

父母最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那颗自认为“为孩子好”的心。

我们常常在家长训斥、管教孩子,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遭到孩子的反抗时会听到这句话:“我这都是为你好!”

然而就是这个“为你好”,不仅让孩子当时心里极其反感,还会让其因长期被控制对潜意识造成的影响,从而在今后的社会关系中出现问题。

更有一种控制表面看起来并不粗暴,而是以爱的名义温柔对待。在这种怀柔政策下,孩子对来自家长的压力因失去判断而沦陷,丧失自我却不自知,甚至在已经出现严重问题而不得不求助咨询师的时候,还在为父母辩解,并不认为自己的问题与父母有什么关系。这是父母对孩子精神的一种更隐蔽也更为严重的控制。

S是一位我跟踪了两年的研究生。读本科时,他因为一段其实并没有开始的“恋爱”而被舍友讥笑,关系变得很僵。此后,他的情绪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自己感觉有严重的抑郁。

那时候我刚进入婚姻家庭咨询行业。他通过网络找到了我,没有正式咨询,只是很随意地聊天。觉得心里不舒服了,或碰到什么问题了,他就会给我留言,我有空就会和他聊一会儿。

他的倾诉欲很强,一说就停不下来,甚至影响到我的工作和睡眠,使我不得不一次次提醒他时间很晚了。他对此并不是没有感觉,曾经多次对我表示感谢,说和我聊天很舒服,心里会敞亮很多,甚至主动付费给我。

后来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联系,再有他的消息时,他已经开始读研,并且已离开北京在老家进行一段时间的治疗了,包括药物和心理咨询的治疗。原本他是要和导师一块儿出国做项目,因为担心心理问题会影响出行,所以决定回老家集中治疗一段时间。之所以没有在北京治疗,据他说是因为他妈妈在老家托关系帮他联系了一家医院的心理科,认为这样治疗起来会让他和家人更放心一些。

这次联系是他妈妈先打电话给我的。她从S的口中知道了我的存在,说S对我非常信任,也介绍了他在老家的一些治疗情况。因为总不见效,有意让他来北京治疗,这样也不耽误他的课业学习。她来电话是想向我了解在北京治疗这样的心理问题哪家医院更好。

于是,我和他们母子又开始了电话和网上的来往互动。我就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情况向他们做了简单介绍,咨询了在医院工作的朋友,给了他们一些治疗上的建议,还就S的问题和他们做了一些探讨。但是S回北京最后并没去医院,而是直接找我来做咨询。我给他制订了一个系统的治疗方案,得到他的认可后开始了正式的咨询。

S最急于要解决的是失眠问题,因为情绪和心理问题带来的失眠让他痛苦不堪。于是,我先给他做了一次意象对话,想先通过意象调整一下他的状态,让他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治疗,使后面的治疗更有效果。让我感到惊喜和意外的是,在意象对话进行的过程中他竟然睡着了。并且在次日回访中得知,当天晚上他没有失眠,睡得很好。这让我感到欣慰。此后他的睡眠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没有再出现大的问题。

治疗过程中,S的妈妈时常打电话来,询问儿子目前的情况,说明她和儿子之间的沟通情况。我会结合她所讲到的问题、S对妈妈的不满情绪,以及他和爸爸沟通中的别扭等问题,对S妈妈提出一些配合治疗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不要对儿子追问太多,不要流露出对儿子的问题很无奈、很绝望的感觉,不要对儿子提出太多他并不需要的忠告,等等。对这些建议,S妈妈都欣然接受,并表示一直在按照我说的做。

同时我也帮S分析了爸妈行为背后的想法,让他尽可能去理解他们,并教他一些和父母沟通的方法。

很明显,S的问题源于幼年时父母主要是母亲对他的思想控制引发的心理问题。问题一直隐藏在潜意识里,在恋爱失败、同学关系出现问题时显现和暴露出来。尽管咨询效果不错,S本人后来却表示并不很喜欢这种治疗方法。因为探究他幼年时候家庭当中的一些情况,以及意象对话、催眠等方式会给他带来不安全感。他更喜欢和我漫无天际地聊天,觉得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因此在后来的治疗中我更多采用了叙事疗法,这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治疗方法。

不过我很怀疑S所谓不喜欢其实是妈妈的授意。因为对于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这一点在一开始的时候S是认可的,只要在这上面找到源头并引导S认识到他问题的根源,他的心理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得到解决了。然而这次从老家回来以后,他的想法发生了变化。或者说这并不是他的想法,只是他的说法而已。

也就是说,S的妈妈在儿子治疗期间不但没有很好地配合,甚至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形象或让儿子失控,还更进一步地控制S的一言一行,包括他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因为S似乎在刻意维护自己父母的形象,这让我对他这次的咨询效果产生了怀疑。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这并不意味着是对父母的否定。我在治疗过程中也一直强调“父母所给予子女的一定是他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这样一个观点。但是他对原生家庭问题的态度并不因此而有所改变。我只能说,S母亲对他的影响一直都在,并且根深蒂固。同时也能看到,S对自己的原生家庭、对父母也很依赖。一方面他要治疗由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有问题的时候他又想躲进那个家庭,躲在父母的背后,不去直面问题。这样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且可能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可以明显感觉到S母亲对他思想和行为的强烈控制,并且对他的治疗情况相当敏感。S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正如他在另一次的意象中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胶状的黏着状态,撕也撕不开,扯也扯不断。这正是他问题的根源所在。据S反映,每次做完咨询之后的两三天内他的情绪会很好,但是过了这几天又会恢复原来的样子。这说明根源上的问题不彻底解决,我对他的治疗可能会前功尽弃。

好在S对我是信赖的,认可的,我们的咨访关系建立得很好。对于我教他的如何去和人沟通,如何跳出情绪去分析自己的情绪等一些可操作的方法,他都一一照做。他的社交状态里开始出现“情况在一步步好转,相信会越来越好……”这样的字眼。尽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S的治疗并不是那么彻底,但S已经很满足。他在QQ上给我留言,说他以前一个很要好的同学从国外回来,他们见面聊得很好,自己受到同学积极情绪的影响,似乎正在找回那种无忧无虑的感觉。

有句话说,父母的控制欲,是一个家庭里最大的灾难。中国家庭重亲情,却缺乏界限感,很多家长都有这样一种隐藏在骨子里的对孩子的控制欲。他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360度全方位无死角地窥探着子女的隐私,控制着子女的人生。

父母需要随时掌握和控制孩子的情绪、行为乃至未来,为此,他们不惜用暴力及各种讥讽、侮辱性的语言来羞辱自己的孩子,或用温存的方式来控制孩子,以此来满足自己对于操纵子女人生的快感需求;同时也通过控制子女来释放压力,控制情绪,改变心情。

他们很怕孩子独立,因为独立意味着离开。一旦孩子离开自己,在他们看来就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了,就不是自己的了,这对他们来说很可怕。为了不失去自己的孩子,他们往往将这种控制和奉献捆绑在一起,他们“以爱为名”,用父母的权威逼迫孩子按照他们的要求和设定的目标成长,完全无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样的孩子在父母眼里的唯一价值,就是体现父母教育的成功,并为他们挣下面子,在他们的鞭策下,成为他们所希望成为的那种人。而他们中绝大多数因为觉察不到自己是在控制孩子的人生,所以理直气壮地认为这是“为你好”。

S便是一个因为父母过度控制进而引发严重心理障碍的典型案例。可以看出,S在家庭中没有任何的个人空间,即使已经远离父母来到北京读书,但是几乎在所有事情的处理上仍然要听命于父母,仍然无法摆脱妈妈对自己的远程控制,即使是解决因为原生家庭问题带来的困扰这样事关父母的问题。

伦敦大学有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与痛失至亲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过度的控制,使孩子无法形成独立的人格,难以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连社交恋爱都成问题。

怎样才能避免让爱变成伤害?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尔说过: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父母最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那颗自以为“为孩子好”的心。而要想摆脱控制欲强的父母,子女首先要做的是坚定地分清边界,即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希望S可以从被父母控制的樊篱中一步步走出来,并且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看懂自己的内心。也希望他的父母能对他少一点控制和束缚,还给已经长大的孩子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