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能篇
让工作更快乐的12种绩效提升法
导读
从倦怠到突破,你需要一份自救指南
由银行家转型为学者的亚历桑德拉·米歇尔,花了 9 年时间研究在银行业这棵神奇的摇钱树上拼搏向前的投资银行家们。
投资银行并非以在工作过程中给予团队关爱和照顾而著称。数十年来各大投资银行中一直有个不成文的约定:新入职的年轻人每天将工作 15 小时(早 8 点到晚 11 点),以换取跻身 0.1%的百万富豪之列的机会。
每天工作15小时,你能成为百万富翁吗?
2015 年,高盛集团透露其英国分公司的员工平均年薪为 100 万英镑—由于其中包括了一些低薪支持性岗位,银行家的平均薪水实际上比这个数字还要高得多。而对投行的顶级收入者来说,他们的薪资可能是百万英镑的好多倍。每天工作 15 小时的职场新人或许只拿到了那个最大的工资袋里很小的一部分,但有望未来赚得天价薪资,而这成了他们默默牺牲几年睡眠质量和亲情友情的巨大动力。
然而,我们未必一定要去经受如此残酷的工作时间。我们只要通过观察这种没日没夜的工作给银行家的身体造成的伤害,就可以学到很多。从这之中,我们能发现哪些是我们自己生活中的压力点。
超常的工作时长会伤害我们的身体和精神
米歇尔的研究发现,极端状态下的工作几乎总会对人的身体造成影响,如体重巨变、因压力而脱发、患上恐慌症以及失眠。三四年后,人体健康将严重受损,有员工可能会患上糖尿病,或是心脏、腺体和免疫系统疾病,甚至可能患上癌症。通常,劳累过度的影响在旁人看来显而易见。“她眼皮子总打架。”当被特别问到某位职员时,有位客人这样回答。
精神方面的后果也同样明显,如缺乏与他人的共鸣、沮丧以及焦虑等。事实上,身体和心理影响是相互交织、难以分割的:身体衰竭形成对人的身体预算的一种借贷,而这样导致的亏空会马上被各种成瘾行为填满。
“我认为我是最自律的人。但有时候还是感觉自己完全被身体控制,不由自主地做一些自己都痛恨的事情,而我根本没法阻止。很绝望。”有位银行家说。
另一位正和成瘾行为作斗争的银行家补充道:“有时我早上醒来,想起前一天所做的事情时,总希望那只是噩梦一场,然后一心希望冷静地过好新的一天,别让自己再次被身体掌控。”米歇尔的总体结论是,她研究的那些银行家,后来的状态都变得很差。
“我冲向出租车,”有位银行家回忆道,“但车门锁着。司机想要开锁但开不了,因为我在不停地拉门把手。我暴跳如雷,疯了似的不断地拍打车窗玻璃,对着那个可怜的家伙诅咒谩骂。”优步司机看向摄像头,眨了眨眼,给我这个乘客按下了一星评价。
“当你对自己的身体失去感觉,对自己失去同情和尊重时,那么你也会如此对待他人。长年自虐的银行家开始虐人。”一位银行主管告诉米歇尔。
令人担忧的是,这不知疲倦的脚步最终开始浇灭原本该有的一切创意火花。“以前我还有思如泉涌的时候,很容易出些创意。如今我必须花更大的精力,点子常常还不怎么新颖。”有位痛苦的职员这样说。
毋庸置疑,工作负荷的饥饿游戏令银行业的淘汰率极高。一边是毁灭,一边是新生。对大公司而言,输入新鲜血液是个必要过程。这里没法谈太多的同情心,因为数月之后便是次年招新的时候。而毕竟,这也不是新鲜事:银行业几十年来都是这样操作的。这么多年以来,这些过度残酷的行为从未受到约束,事实上,这种行为也就是为了在百万富豪军团中占据一席之地所需经历的屈辱仪式。
2013 年 8 月,美国银行美林证券投资部一名 21 岁的实习生莫里茨·埃哈特因突发癫痫倒地身亡。他的尸体被发现后,同事们反映他已经连续三天没有睡觉。
不过从那以后情况发生了一些改变。银行业集体艰难地行动起来,以改善他们的工作文化。2013 年秋,高盛集团率先要求最新招聘进来的员工遵循另一种作息时间:“周六请勿工作。”他们良心发现般地恳求着,并补充说,员工每周工作不应超过 75 小时。高盛的“周六规则”进而演变成一条公司法令,周五晚 9 点至周日早晨,员工不得待在办公室。并非只有高盛如此。瑞士信贷银行也引进了“周六规则”,美国银行美林证券则建议员工每月工作不得超过 26 天。
我的美国同事也许会停下来“剖析真相”。显然这样的事情到处都在发生。我们该为那些踌躇满志的百万富翁感到悲伤吗?还是该为那些淌着鳄鱼眼泪的金融业老板们的良心发现点赞?但无论如何,透过银行业的残酷现象,我们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每周的工作时间比银行家们短得多,但如果说他们的工作代价是未来三四年内的身体与精神伤害(有时是不可逆的),那么伴随着我们的工作压力也同样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尽管这种影响过程对我们来说相对缓慢。就像银行家那样,我们竭力假装这种伤害不会发生,但我们还是能够识别出一些症状。
职业倦怠症和职场孤独感正在席卷全球
职业倦怠症(Burnout Epidemic)正在席卷全球。当然,大部分雇主并不会想办法去消除员工的职业倦怠。就银行业而言,所有公司都建立在一个“耗与换”(Burn and Turn)的用工模式上。吸纳年轻毕业生进来,让他们每天工作 15 小时,然后等到他们无法继续坚持时,再把他们扫地出门。这就是“耗与换”的用工模式,即把老人耗尽,再换一拨新人。
但假如超长的工作时间在某些行业中已经存续了好几代人,为何其代价到现在才显现得如此严重?答案是,如今我们始终跟手机捆绑在一起。没错,银行家一直在过度地伏案工作,但在手机出现之前,除去每天贪婪地工作 7 小时外,剩余时间他们都处于非工作状态。可是如今连那个缓和时间都没有了。渐渐地人们变得无处可逃。面对这种变化,几代人的工作方式走向了消亡。建立在“耗与换”的用工模式上的公司如今也意识到,他们耗换了太多的未来之星。
这便是超过半数的劳动力报告和一项又一项的调查显示的现代职场的状态,人们普遍感觉疲惫或虚脱。
近些年人们发现了另一个新的趋势,那就是职场孤独感在增加。研究者们发现,随着虚脱感的上升,孤独感也愈演愈烈。人们来到办公室,常常坐在一大堆的位子中间,却仍倍感孤独。一项最新调查显示,42%的英国员工在公司连一个朋友都没有。这是种很奇特的现象。在过去,有工作的人比没工作的人更加快乐和满足。我们的工作,无论做什么,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意义和友谊。
有趣的时间交错,让我们都身处一个科技进步令人应接不暇的时代。假如昨晚错过了某个电视节目,你完全可以坐着公交车在上班路上通过手机补看。通过口袋里的这部工具,你能够与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交流。我们在憧憬未来的时候,并未想象自己每天会跌跌撞撞地打卡进办公室;我们懒洋洋地躺在阳光里,想象着机器人管家给我们送上圣代冰激凌。
有些事情已然出错,我们若不面对现实,又该如何修复?
此部分的所有方法已被证实可以提升生产力、创造力和工作乐趣
这一部分将带你走上修复之路。“充能”由一系列改善方法组成,它会令你在工作中更加快乐,同时也能帮你把整个工作场所变得更加快乐。这里面充斥着最新的科学研究,你可以将它们分享给你的老板和团队,为提升你的工作氛围建言献策。同时,你不妨将其视为一套提升业绩表现的有效方法。这一部分中提到的所有方法均经过测试,结果均表明它们确实可以提升生产力、创造力和工作乐趣。
我们对工作的理解,在过去的 15 年里取得了极大的进步。通过神经科学、行为经济学,以及“人类分析学”的问世,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了解工作对我们的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让它变得更好。你会发现这一部分包含了大量有效的建议。很多理念将真真切切地改变你对工作的看法,且最终令你更加快乐。
曾经的工作远比现在的更有乐趣。但现在的工作我们可以加以修复。我们得接受现实,如今工作对我们的很多要求已经发生变化,而我们得去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