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地理:楚汉战争的决定要素
关于刘邦为何会崛起,项羽为何无法统一全国,答案可以有很多。
其中有一个答案是:项羽太年轻了,巨鹿大战时他只有二十四岁,能打仗,却缺乏战略眼光。那一年刘邦已经四十八岁,早已懂得战略和谋士的重要性。
在战略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地利与人和。所谓“人和”,并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士气,而是一个有效的组织形式,是能够激发战斗力的制度。所谓“地利”,则指的是必须了解全国的山川地理,以便选择主攻点和战场。
项羽是一位战术家,在局部战役时可以选择战场,但他不是战略家,并不了解全局山川关隘的优势所在,所以才会在分封诸侯时将所有战略要点都拱手让给别人,只选择了最不能守的平原之地给自己。要想认清人才、制度和地理的重要性,必须经过足够的历练才行,项羽太年轻了,无法积累这些经验。
在项羽依靠年轻人的冲击力发动巨鹿大战时,刘邦却已经展现出他战略天才的一面。
刘邦对于地理结构更熟悉,当他从彭城向关中地区进发时,选择了通往关中的最主要通道:长安(咸阳)洛阳道(函谷关大道)。为了取得这条通道的控制权,首先要夺取洛阳;为了进攻洛阳,刘邦先占领了嵩山以南的阳城。在阳城与洛阳之间是一道著名的关隘——轘辕关,越过关口后就可以袭击洛阳。
但刘邦的兵力太弱,虽然秦军的主力已北上,他仍无法攻克洛阳。
如果是项羽,可能会选择在洛阳与秦军决一死战,而刘邦选择了迂回战略——既然洛阳不容易攻打,就绕过去。除了函谷关大道,在洛阳以南的南阳盆地还有一条越过秦岭、经过武关直插关中的道路,也是当年楚国与秦国对峙的主要通道。
刘邦从洛阳回到阳城后,折向西南方,越过伏牛山脉进入南阳盆地。他的战略其实是钻了一个空子:当章邯带着主力与项羽鏖战时,秦朝关中的兵力已经不足。同时,由于项羽的主力部队随时可能从函谷关进攻关中,秦军必须把函谷关作为第一保护目标,不敢从函谷关调兵去支援武关,使得武关一直处于空虚状态。
刘邦借着这个空当,在武关打败守军,进入关中平原,又在蓝田附近取得胜利。他的出现引起关中地区的恐慌。此时秦朝出现严重的内斗,权臣赵高杀死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他本人又被子婴杀死。没有执政经验的子婴在获悉蓝田失败的消息后,放弃抵抗,投降了刘邦。
曾经不可一世的秦王朝亡了,此时起义军主力项羽的部队还没有赶到关中。
子婴投降后,起义军将士无比激动地开始了狂欢,纷纷到秦朝的各个府库中抢掠金银珠宝。只有一个人与这样的场景格格不入,而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也预示着未来楚汉战争的走向。他就是萧何。
萧何进入秦王的宫殿后,并没有被其华丽富贵所吸引,而是专注将秦丞相府和御史处的法令、文书与天下图籍收藏起来。
日后,这些文书图籍成了刘邦一方的重要资料。天下的关塞、户口、强弱,萧何都了解得清清楚楚,由此才能在战略上进行针对性的军事准备。刘邦对萧何的倚重表明了一个拥有足够阅历的人的智慧,而萧何的谋略则是刘邦胜利的保证。
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对各路将领论功行赏,共分封了十九个诸侯王。
项羽的分封是周朝封建制的继续。在他的理想中,天下并不需要统一,只需要如同战国时代一样分封许多诸侯王,让他们各自为政,再由一个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霸王”进行总约束。这个霸王只负责监管“天下秩序”,并不干预各诸侯领地的内政。
十九个诸侯王是七国时代的进一步碎片化。在灭秦战争中,由于需要犒赏的人太多,项羽将原七国疆土中每一国都再分成大小不等的几部分。齐国一分为三(济北、齐、胶东),韩、赵、魏、燕各分为二(依次为:河南、韩,常山、代,殷、西魏,燕、辽东),秦国和楚国由于地域广大,各分为四(依次为:汉、雍、塞、翟,西楚、九江、临江、衡山)。其中项羽的西楚出自楚国,刘邦的汉是原秦国领土中最偏僻的一个。
表2 项羽分封的十九诸侯王[2]
项羽没有预料到,这种碎片化的政治局势是不稳定的,会出现许多摩擦,很难通过一个“霸王”协调秩序。如果西楚想把各诸侯王间的秩序管理好,会疲于奔命。
分封结束后,全国的政治形势也果然向着分崩离析滑去,诸侯王互相征伐。西楚霸王徒劳地维持着全国的秩序,没有效果。即便没有刘邦,项羽的精力也必然被这种徒劳无功和诸侯的怨恨所削弱。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项羽由于缺乏战略眼光,留给自己的领土实际上是最危险的。西楚处于当年楚国疆土的东北部,[3]在现江苏、安徽与河南东部一带。按照经济学来看,这里一马平川,的确是产粮食的好地方,然而从军事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
当年的楚国之所以强大,不仅在于有东部平原,还在于它拥有地理优势,西部、南部、北部都被高山包围,易守难攻。秦国攫取了楚国的西部之后,楚国就衰落了。
项羽为了尽量攫取膏腴之地,无意中放弃了西部的山川地带,于是失去了雄关险隘,变得易攻难守。这样的地方,必然被人觊觎,是最容易发生战争的所在。
与项羽相对应的刘邦则把地理上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表面上看,项羽把刘邦分到最偏僻的地方——当时汉中是关中的附庸,而四川也只是半开化土地。但汉中和巴蜀几乎是封闭的地域,只需要少量的兵马把守住几条秦岭通道,就可以拒敌于险阻之外,没有后顾之忧。
消除了后顾之忧,就到了扩张的时候。刘邦在受封几个月后,就从汉中出发,“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其不意,用一个月时间的闪电战,绕道剿灭了关中地区的三个王。秦朝的关中地区原是分给了三个秦朝的投降将领,项羽这样安排,就是为了让他们抵御刘邦,把刘邦封锁在最偏僻的地方。
当时汉中(包括四川)与内地的联系,大都经过关中地区,主要道路就是翻越秦岭进入关中平原的山路。项羽认为,当三个秦朝降将占据了关中,刘邦就无法进入函谷关以东地带。
但项羽没有想到,如果刘邦消灭了三个关中王,就统一了关中、汉中和四川,形势就与当年的秦国很相似了。一旦获得了关中四塞,中原地区的军队打不过去,关中的军队却可以随时出击。由于四川根据地的存在,刘邦在战争中不会缺乏后勤支持。
刘邦强大的同时,面对的却是一个比当年六国更弱小的中原。当年六国由于领土分散,形不成合力,被秦国一一歼灭;楚汉时期,将关东地区分给了十五个诸侯王,更加碎片化,根本无法协调。
更麻烦的是,年轻的项羽在性格上不仅无法联合各路诸侯,还将他们推向自己的对立面,变成刘邦的友军,由此楚国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