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隐形冠军的概念
第1章
隐形冠军简史
“为什么德国公司在出口方面如此成功?”
1987年,哈佛大学教授西奥多·莱维特在杜塞尔多夫的一次谈话中问了我这个问题。在这前一年,德国首次成为全球出口冠军,正是这巨大的成功让他想一探究竟。他当时对国家和公司竞争力的话题非常感兴趣,之前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备受瞩目的文章,使得“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广为人知[1]。
经过长达十年的深入研究,我最终找到了莱维特所提问题的答案,并因此诞生了另一个流行的管理术语——隐形冠军(Hidden Champions)。如果你在谷歌上搜索“Hidden Champions”,可以得到高达175万条结果[2]。
当1987年莱维特问我德国出口成功背后的原因时,这个词还不存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德国的出口业绩主要与拜耳、西门子、戴姆勒、大众、博世或默克等大型企业紧密相关,这些巨头在20世纪已经是非常成功的出口商了。与许多其他大型德国企业一样,它们自19世纪开始就一直在布局国际分销网络:拜耳早在1864年就进入了美国市场;博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实现了海外销售占比过半;西门子自1872年以来一直活跃在中国。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它们的国际化旅程。
中小企业
莱维特教授对中小企业前景的评估很有意思。在1987年的会议上,Absatzwirtschaft杂志的记者彼得·汉泽尔(Peter Hanser)采访莱维特和我时问道:“德国拥有大量出口份额很高的中等规模企业。这些企业采用的是全球营销的战略吗?”
莱维特回答说:“所有的企业都是从小做起的。主要是那些较大的企业幸存了下来,较小的家族企业则在为生存而挣扎。”[3]他对中小企业的全球化机遇持怀疑态度,认为大型企业显然才是全球激烈竞争中的赢家。大约80%的德国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包括个体工匠或街角的面包店。它们大多不出口。当时,还没有人考虑到隐形冠军的现象。
意外收获
在思考开篇莱维特提到的“为什么德国公司在出口方面如此成功?”的问题时,我注意到相当多的中小企业都是快速增长的全球市场领导者,它们对德国出口的贡献正在稳步增加。这些中小型市场领导者能否解释德国非凡的出口业绩?德国有多少这样的市场领导者?它们对德国的出口成功有多重要?它们采取了什么样的战略?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疑问,1989年我邀请丹尼尔·克拉佩尔(Daniel Klapper)写一篇关于这个主题的硕士论文[4]。他当时是比勒费尔德大学的学生,现在是柏林洪堡大学的教授。我让他追踪中型的全球市场领导者,并收集它们的基本数据。
克拉佩尔确认了其中39家全球市场领导者。结果让我感到惊讶,并激发了我进一步的研究。这些中型企业增长强劲,拥有众多的国外子公司,即便在日本这样充满挑战的市场上也很成功。通快集团(Trumpf)是目前全球激光器领域的领导者,1964年即已进入日本市场。卡尔迈耶(Karl Mayer)是全球经编机的市场领导者,占了高达75%的全球市场份额,产品在日本的销量竟超过了在德国的销量。伦茨(Lenze)是一家小型齿轮箱制造商,多年来一直与一家日本企业密切合作。这些公司是真正的冠军,但除了少数专家外,没有人知道它们。
为这些中等规模的全球市场领导者取什么名字好呢?后来事实证明“隐形冠军”这个词用得还挺“巧”,尤其是“隐形”和“冠军”这两个词之间存在某种矛盾关系。“冠军”通常是众所周知的,很难想到它们会被遮挡住光芒或“隐形”。在我1990年9月一份题为“隐形冠军——德国经济的先锋”[5]的文章中首次使用这个词,紧接着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中再次使用后,隐形冠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好奇和兴趣[6]。在这些早期出版物中,尚未披露这些公司对德国整体出口的贡献有多大,以及德国有多少隐形冠军。
将时间快进30年到2021年,德国隐形冠军企业有1573家,占全球隐形冠军的46.2%。在谷歌上搜索美国特定城市里的全球市场领导者,你几乎总会发现搜索结果中德国企业比美国企业多。这证明了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所有这些中等规模的德国企业在我们考察的美国城市都有办事处、分公司或工厂。
全球层面
“隐形冠军”一词已经不局限于其起源地德国,而是成为全球公认的战略和管理概念。我在世界各地发掘了数以千计的隐形冠军,并与它们背后的数百名企业家见面交谈。最令我惊讶的是,这些隐形冠军企业尽管存在国别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它们在远大抱负、战略、领导者以及企业文化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出版物
哈佛商学院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了我关于这个主题的第一本书,中文版书名为《隐形冠军》[7]。12年后,我出版了《21世纪的隐形冠军》[8]。再之后,我在2012年出版的《隐形冠军:未来全球化的先锋》中不仅分析了来自德国的隐形冠军,而且分析了来自奥地利和瑞士的隐形冠军[9]。与此同时,我的隐形冠军(系列)图书在26个国家出版,仅在中国就售出了100多万本。
中国已经强势增长多年,除此之外,中国企业还正在弥补其之前在质量、品牌、营销和重大创新等领域的相对劣势。我将引用许多例子说明中国企业如何齐心协力地践行“隐形冠军”理念。通过战略转变、有机增长和关键收购,一些公司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