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逆优化理论与技术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以期实现生产过程最优化、提高生产效益、节约资源的目的。逆优化思想由比利时的Burton等人在1992年首次提出,自此关于该问题求解技术的研究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这些研究工作对管理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借鉴了逆优化问题(或称反问题)的理论与方法,调度领域逐渐出现一种新的方法—逆调度。2009年,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Peter Brucker教授发表在Journal of Scheduling上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所谓“逆调度问题”(Inverse Scheduling Problem,ISP),是指如何对给定加工参数的估计值做尽可能“小”的调整,在此基础上得到这些参数的改变值,从而使得一个原先的可行调度在该情况下变成最优调度。当前,国内外鲜有关于逆调度问题的研究,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应的调度模型、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本书基于调度问题的研究成果,针对单机和流水、作业车间,不确定环境下的车间进行深入研究,建立相应的调度模型,并结合不同模型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高效求解方法。
目前,国际上对逆调度的研究刚刚起步,成果还很有限。从模型研究来看,只是研究了单机供应链逆调度及两台机器流水车间逆调度等简单问题,主要以加工完成时间和最小为目标;从求解方法来看,目前逆调度的求解方法还仅限于精确算法,主要采用线性规划方法进行求解,提到的方法仅限于线性规划、牛顿法等,无法应用于大规模或复杂车间调度问题。尽管陆续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至今仍没有有效的方法可该问题。这并不是由于逆调度缺少实际应用,而是由于目前对该问题研究的成果较少,问题本身具有各自的特性和复杂性,以及关于逆调度问题的研究背景不足,这些都限制了对逆调度问题的深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发现,现实生产中存在很多场景可以应用逆调度去解决,例如,调度顺序受制约的情况、加工参数不确定的情况等,传统调度方法通过调整调度方案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虽充分考虑了全局优化效果,但忽视了调度变化对车间其他活动造成的影响,且频繁的调度对系统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逆调度的核心思想是:如何调整相关参数以既保证方案满足期望,又使得相关成本最低或方案改变最小。因此,通过对逆调度的研究可以改善既有调度方案的性能,并能快速响应车间调度中出现的状况,从而达到以最小的改变实现最优的调度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