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如何锤炼超强忍耐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

“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从小事小节上守起,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人民日报》2022年3月2日。这是2022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对年轻干部提出的要求。这也为年轻干部锤炼面对诱惑的忍耐力指明了路径。

(一)守住内心,保持一份气定神闲

抵御诱惑难吗?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说抵御诱惑不难,是说,只要守住了内心,抵御住诱惑就不是一件难事。

守住了内心,就能:面对浮躁,淡定;面对名利,淡泊;面对世俗,清醒;乱花间不迷惑,泥淖中不沉沦,始终保持一份气定神闲,无论何种诱惑,都不能背叛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原则和情感。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就是一位守得住内心的人。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授衔之前,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听说这次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并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工资定为四级,十分焦急。

他匆匆赶到贺龙家里,请求贺龙向军委反映他的意见:改授上将衔,降低生活待遇。

不久,他又给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各位副主席写了一份言辞恳切的“降衔申请”。他在申请中写道:“我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实事求是地说,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说与大将们比,心中有愧,与一些年资较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现在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请: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董瑛:《党内干部监督制度建设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1页。

在中央军委会议室里,毛泽东高扬起许光达的“降衔申请”,神情激动地对朱德、徐向前等人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革命的明镜……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因革命工作,许光达与妻子邹靖华曾多年失去联系。这期间,许多姑娘倾慕他,向他射出丘比特之箭,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也有人劝他:“你同妻子离散十年了,兵荒马乱的年月,倘若她不在人世了,你岂不是白等了?”但他却说:“我要等。万一她没有死,我另娶别人,岂不伤透了她的心!这些年来,她为我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盼望与我团圆。假如她真的死了,我也要见到她的坟墓,添上一抔土,否则,我是不会再娶的。”苍天不负有心人,许光达终于奇迹般地与妻子团圆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光达作为国家高级将领和领导人,经常可以带夫人参加各种重大的礼仪活动,但邹靖华却不愿意参加这种活动。因为多年来,艰苦生活的磨砺,使她未老先衰。她觉得自己比那些年轻、漂亮、光彩照人的夫人,太逊色了。可是许光达每次都硬拉她去参加,他说:“国家的威仪,不仅仅表现在外表上,而主要是看一个国家的国魂、士气、民风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在这方面,你可以把那些外国武官的夫人比下去。‘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是做人的起码道德。何况你我是患难多年的夫妻。”

许光达对妻子邹靖华的感情,不仅经历了战争年代艰难困苦的考验,也经受住了和平环境身居高位的考验,抵御住了各种各样的诱惑。

(二)守住内心,从小事小节上守起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是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临终前给他的长子,也是皇位的继承者刘禅的遗言。

刘备用这句话告诉他的儿子刘禅做人的道理: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不要因为坏事小而去做。

刘备的这两句话,可谓是至理名言。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小善积多了,也能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做多了,也能成为毁天下的大恶。

事实上,变质腐败落马的干部,也并非一开始就腐败透顶,往往是逐步积累而成的。

因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河南省交通厅原党组书记、厅长石发亮,其罪行就是不断累积而成的。他曾把有所企图腐蚀拉拢领导干部的行为概括为“十二个一下”,即“逢年过节看望一下,住院治病慰问一下,家人生日祝贺一下,出国考察支持一下,家有丧事凭吊一下,乔迁新居意思一下,孩子结婚(升学)表示一下,已提拔者感谢一下,想提拔者争取一下,关系好的加深一下,关系一般的亲近一下,暂无求者铺垫一下”。

北齐思想家刘昼说:“尺蚓穿堤,能漂一邑;寸烟绁突,改灰千室。”小小的蚯蚓,能穿透河堤,于是,决堤的河水能淹没一邑;从烟囱里发散出来的丝丝烟尘,久而久之,就能把成百上千洁净的房屋污染。

古人云:“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事积微成著,细节决定成败。成就大业,必须从做好细微的小事入手;祸患的发生,常常是由于一些细小的失误积累而造成。

由此而言,年轻干部守住内心,来抵御诱惑,也需要重视和正确处置细微、细小的事情,真正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淮南子·缪称训》云:“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故君子禁于微。”羽毛很轻,但堆积起来,可以把船压沉;一群体重很轻的人,会把车轴压断。所以,有修养的人严于律己都从细微的小事防范做起。

清朝康熙年间,素有天下第一清官的张伯行,因政绩卓著,被提拔为督抚。一时间门庭若市,拜谒者纷至沓来,携礼相访,张一一谢绝,分毫不纳,并手书《禁止馈送檄》,张贴于堂上。其文如下:“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傥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此文现今读来,也令人心生敬意。

(三)守住内心,从自省自律上做起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在中国古时,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是说自我反省的问题。”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2页。

关于自我反省,高尔基有一句名言:“反省是一面莹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玷污。”

毛泽东指出:“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年轻干部要自省自律,就需要时常解剖自己、清扫自己,才不会让污垢积厚成疾,才不会让心灵蒙上厚厚的尘埃。

曾国藩为什么能被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这跟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善于经常自我反省是分不开的。

曾国藩有写日记的习惯。他在日记中总是对自己一天的言行进行检查、反思,对自己的修养做检讨。他的检讨非常严格,甚至连做梦的事情都不放过。譬如,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初十,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

“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至形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方欲痛自湔洗,而本日闻言尚怦然欲动,真可谓下流矣!”

原来,那天夜晚,曾国藩做了一个梦,梦见别人得到了好处,自己非常羡慕。梦醒之后,他对自己严加痛责,说自己好利之心这么重,重到连做梦都能梦到,真是卑微鄙陋。

他还对照着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来反思自己。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初三,曾国藩在日记中说,他去拜访朋友陈源衮。陈源衮告诉曾国藩:“第一要戒慢字”,说曾国藩“无处不著怠慢之气”。曾国藩把陈源衮的话记在日记中,并反思说:“真切中膏盲(肓)也。”

随后,他又写道,陈源衮还告诉我,对待朋友,“每相恃过深,不知量而后入,随处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龃龊,大者凶隙,不可不慎。又言我处事不患不精明,患太刻薄,须步步留心”。

记述完朋友对他的批评之后,曾国藩写道:“此三言者皆药石也。”

自我反省,是年轻干部进行自我修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自我反省,贵在严格。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反省。

自我反省,重在自我清扫。年轻干部严于解剖自己可以看到自身的“尘埃”。但是,看到“尘埃”,只是自我批评的开始,问题的关键是要把身上的“尘埃”清扫干净。

据历史记载,明朝时官吏贪黩渐成风气。而杨继宗虽然身居高位,却不为之所染,以至当时掌权的太监汪直都承认:“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杨继宗为何成为“天下不爱钱者”,因为他十分鄙视那些贪官污吏,把他们视作脏物。他每次到达新任衙所,总是先命人汲水百斛,将衙门之内全部冲洗一遍,然后才视事问政。有人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吾以除秽也。”

事实上,与其说杨继宗“洗涤厅事而后视事”,不如说他是“洗涤心灵而为官”。

古代的官吏能“洗涤心灵而为官”,党的年轻干部也要勇于清扫自己身上与党的要求、与人民的要求不相符合的东西,守住内心,清清白白地为党和人民做好工作。

年轻干部守住内心,不仅要自省,还要自律。自律,就是古人所说的慎独。所谓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和法纪的要求去做。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慎独”的传统,认为它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是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和高尚的境界。

清朝雍正年间,有位名叫叶存仁的官吏。他先后在淮阳、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做官。他当官30多年,却两袖清风,从未收取过任何贿赂。

有一次,在他离任升迁时,僚属们派船送行,但船只却迟迟不到。直到夜半时,才见一叶小舟划来。

原来,僚属们为他带来了馈赠礼品,为避人耳目,特意在深夜送来。他们以为叶存仁平日不收礼品,是怕他人知道出麻烦,而夜深人静之时,神不知鬼不觉,叶存仁一定会收下。

谁知,叶存仁见此情景,却挥笔赋诗一首,将礼物退了回去。诗云:“明月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叶存仁为什么能够抵得住诱惑、清廉为官?答案很简单,就是叶存仁能够自律,有恪守“慎独”的美德:“不畏人知畏己知。”

一般说来,在众人的眼皮子底下,在组织和领导的监督之下,每个人都比较能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但在“无人监督之处”,却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做一些为人所不齿的事。只“畏人知”,而不“畏己知”。实际上,在没有别人的监督和压力的情况下,自己的念头是不是错误,自己的行为能不能检点,能不能做到谨慎不苟且,不说不道德的话,不做不道德的事情,这是对个人的社会道德修养的一个考验,也是一个可靠的判断标准。如果一个人独处时能遵守社会道德,那么他的社会道德修养肯定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