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进行时
——马来西亚华族舞蹈揽胜
早春三月,北京尚在北风萧瑟中,位于南洋的大马(马来西亚)却已经是暑热一片,位于首都吉隆坡以南百公里左右的马六甲,更是有点炎热难耐的味道。
清早起床,拉开厚重的窗帘,立刻映满眼帘的是一片清翠鲜亮的绿色。宽大枝叶的芭蕉树在晨风中摇曳,碧波涟漪的游泳池已经有早起的人们在那里嬉戏,几声鸟鸣顿时让这个静谧的清晨美丽起来,南国的气息、南国的风声,在打开落地大窗的那一瞬扑面而来——呵,这是一个多么典型的马六甲的早晨!“第二届马来西亚全国华族舞蹈公开赛”即将在这个绿色的大马古城隆重拉开帷幕。
我是作为来自中国的国际评委应邀参加这一大马舞蹈盛事的,这个为期三天、分四个舞种进行的公开赛总共有三位评委,另两位是大马当地资深舞蹈家柯荣添和来自新加坡的蔡曙鹏。
三位评委合影
飞机抵达吉隆坡已经是午夜时分了,候在机场的是一直与我联络的组委会评审组主任许梦萍和洪家和同学,为我们开车的是副组长李凯详同学。让我颇感惊奇的是他们的年龄,都在20岁上下,而让我更为意外的是,这个全国性的大马华族舞蹈公开赛,竟然就是在这样一群娃娃的筹备和组织下举办的。
从吉隆坡到马六甲开车走高速公路要一个多小时。路上,我大概了解了一些关于这个比赛的情况。这个两年一届的赛事由位于马六甲的马来西亚多媒体大学(MMU)华文学会主办,从筹款到宣传到赛事的组织,全部由该校学生完成,本届主席林铉期同学也不过22岁。实不相瞒,这样的组织方式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共有50多个团队报名参加本届公开赛,最终有37个团队来到马六甲。他们来自西马、东马和新加坡。参赛者中既有像马来西亚国家艺术学院这样的专业团队,也有比较基础性一些的业余选手。本届公开赛主题为“古意新韵”,分古典舞、民族舞、民间舞和当代华族舞四个舞种进行。
吃早饭时,遇到了国家艺术学院的编导老师黄结游。黄老师曾出席过2005年在中国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当代舞蹈发展会议”,所以已经是老朋友了。在与他的交谈中,我对马来西亚华族舞蹈的发展历程,有了大致的了解。
马来西亚华族舞蹈的发展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马来西亚华人先辈舞蹈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由于马来文化是该国文化的主流和主体,所以华族文化始终处在一个附庸的地位,因此华人的舞蹈活动受到很大的各种条件的制约。近年来,马政府逐渐意识到多元文化并存的重要性和大趋势,开始支持非马来文化的发展,这为一直处于弱势的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都带来了一线生机。同时,随着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崛起,中华文化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华人子弟,他们开始通过艺术了解中国文化,比如MMU参与这次公开赛组委会工作的七八十位同学,虽然学的都不是舞蹈专业,但都希望能通过参与组织这个活动来加深对自己母文化的了解。
马来西亚第一代较为著名的舞蹈家首推刘其信和柯荣添。如今已经年过70的刘其信曾留学台湾,回到马来西亚后一直以传播传统的、大众的舞蹈形式为己任,组织过各种舞蹈活动,带动了马来西亚华族舞蹈事业的发展。由他倡导创办的“马来西亚华族舞蹈节”,一共举办过19届了,今年6月将在吉隆坡举办第20届,这些活动为繁荣马来西亚的华族舞蹈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柯荣添就是马六甲人,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发展大马华族舞蹈事业的功勋人物,曾培养出许多舞蹈人才。他的许多弟子今天都成为马来西亚华人舞坛的精英人物,如钟永强和后来赴香港演艺学院深造的张凌葆等。张凌葆女士在创作上将传统的中国舞蹈元素加以现代化的改造,创作出带有鲜明中华特色的当代华族舞蹈。她在本届公开赛中推出了几支新创作的舞蹈,其中,凭借女子群舞《清风》,一举获得了最佳创作奖。
除了这些人物之外,将大马华人舞坛的旗帜共同举起来的重要人物还有:罗碧芳、李莲有、马国荣、李亚泉、陈清水、陈连和、黄福泉、马金泉等优秀舞蹈家。
由于以前对大马的舞蹈情况所知甚少,因此在了解了一些相关背景情况后,我对马来西亚华人舞蹈家取得的成就颇有感慨:原来,这边的舞蹈风景如此美丽!
通过两天的预赛,最终有10个作品获得了评审组的一致同意,进入决赛并成为本届公开赛的十佳作品。决赛中,马来西亚国家艺术学院舞蹈系的学生发挥得异常出色,这群马来孩子连华语都不会说,却硬是在该院的指导教师周桂新(原总政歌舞团主演)的调教下,把维吾尔族舞蹈《远行》演绎得异常精彩,并获得了最高奖——特优奖及两千元马币的奖金。由马来西亚北方大学学生表演的傣族舞《美丽的地方》和新加坡南山小学表演的《弄墨》,获得了“最佳集体表现奖”。进入决赛的这些作品,不仅显示了马来西亚舞蹈界热爱和追求中华舞蹈精髓的执着,同时也显示出他们对于舞蹈这门艺术良好的把握能力。大马舞蹈家们尊重传统、放眼未来,对艺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神,让马来西亚舞蹈界呈现出欣欣向荣、健康向上的风貌。
马来西亚的华人舞蹈与中国内地的情况还是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衔接的,特别是古典舞、民间舞和民族舞这几个舞类。在大马,“民间舞”专指汉族舞,而“民族舞”则特指各少数民族舞蹈。在各队参演的民族舞中,我看到有藏族舞、维吾尔族舞、傣族舞、彝族舞、佤族舞、蒙古族舞、朝鲜族舞等,这些舞蹈大都是当地舞蹈家通过各种渠道从中国内地学习的,虽然也有创作的,但变化不是太大。但在“华族当代舞”这个舞种上,大马舞蹈界则显示出了更为自由、更为自主的理念。由于与世界舞坛的直接接触,信息灵而交往多,大马的华族当代舞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舞蹈家们以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为基础,与处在世界舞蹈文化前沿的趋势相呼应,让中华舞蹈百花园产生出一枝俏丽的花朵。这朵花的根生在传统,土壤已经在异域,又沐浴了新的阳光和雨露,因此芬芳之处让人看到了无比的壮硕与妖娆。本届公开赛涌现出的一些作品如《孩子》《枷锁》《祭礼》《框》等,都显示出编导们强烈地介入生活、介入思考的优良品质,也让我获得了很有启发的感知。
虽然时间格外紧张,主办单位还是希望我做一场讲座,让我向大马舞蹈界介绍一下正在蓬勃发展着的中国舞蹈。看着听众们那聚精会神的听讲态度,让我深深体味到他们是多么想更多地了解祖国的舞蹈事业及其发展新貌。让我预料不到的是,大马的媒体很看重这次讲座,相关报道和照片第二天便登上了各家报纸的华文版,看来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几天紧张的日程一晃而过,当我登上回国的班机时,心中的感念越来越深:此行不仅让我了解了大马华族舞蹈的发展概况和最新进展,同时更让我深深地体味到海外华人那生生不息的中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