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体虚空,但或许有用之不竭的样子。
它深奥啊,万物好像都是从这里产生的。
磨钝自己的锐气,消除与别人的纷争,调和自己的光芒,混同周遭的尘俗。
神秘又深沉啊!像是若有若无地永存着。
我不知道谁产生了它,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存有了。
这一章写得很精练,但意蕴很深。《老子》前三章与《庄子》前三篇,就是告诉人要学会自由、平等、养生,让身心灵都充满了正能量,我们就可以投入到人间世好好生活了。在人间世,人就要面对生老病死、忧悲喜乐、离合悲欢、爱恨情仇。人与人有时候和好了,有时候又反目了;还有,有时候赔了,有时候赚了;有时候你伤害别人,有时候你被别人所伤……人就是这样一直在折腾。老子在第四章则告诉我们,只要体悟了“道”,并去主动效法“道”的作为,就可以在人生中应对自如。
可是,人间世一定是充满纷争的,没有争夺,就不叫人间世。动物世界原本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人类有时比动物世界还复杂,花样更多,更不好应付,一不小心就遍体鳞伤。不过,人会思考,如果从道体去思考的话,对于很多事情,可能就不会那么计较了。从道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是平等和自由的。人如果体会到这一点,他的心灵就超越了,面对一切事物时都觉得是可喜的,再也没有那么多苦恼了。
好,我们来看老子在这一章是如何告诉我们道的体与用的。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冲”,虚空;“盈”,满、穷尽。道体虚空,却或许有用之不竭的样子。道体虚空,是因为万物是“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
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面,太极图就是负阴而抱阳。一面有阳刚的,一面有阴柔的,偏重哪一个都不太好。能够让刚柔相济、阴阳和合为最好,就不会有“过”跟“不及”的情形。那种中和的状态,刚柔并济所产生的新状态,就是“冲”所代表的虚空。
《易经·睽卦·彖传》说:“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正因为天地、男女、万物的睽异、冲突,自然界才能生生不息。所以,人不要怕有冲突,只有不一样的东西结合起来,才可相生,解决诸多问题。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让阴与阳达到“冲气以为和”的状态。如此,就有和气了,而不是你死我活或两败俱伤了。
道以“无”为体,并不是实在的物质。如果是实在的物质,就必有用尽的一天。在第四十五章,老子说“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悟道的人要懂得运用道体,就要先明白冲的状态和结果,这样他才可能创造“和”。然后,就保守住“或不盈”的状态,而不会像“亢龙有悔”(《易经·乾卦》)般,很快就山穷水尽了。
《易经·坎卦》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人生就是要在社会的“深渊”之中去打拼的。你所面对的事情,可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时经历重大的打击时,随时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这时,端看你如何淬炼自己,利用坎(大挫折),习坎(习惯挫折)。水是流动的,不是安静的。安静的水,要使之不盈,比较简单。要使水流动着,还不泛滥成灾,就需要功夫了。在动荡的环境中,面对接连不断的冲击考验,你如果还能够维持心态的平衡,不骄不躁,那你就会如坎卦的第五爻所说的“坎不盈,坻既平,无咎”。坎如果不盈了,就代表风平浪静了。当然,并不代表没有对立与冲突,但是,你可以与之和平共存,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如果能做到“坎不盈,坻既平”,人生就无咎了。“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最后,人就能成功脱险。人有时候之所以“亢龙有悔”,就因为“盈不可久也”,所以“盈”对人来说不是好事。人千万不要骄傲自满或者刚愎自用,那都是失败的根苗。这就是老子要人效法“道”体不盈的功用。
“渊兮似万物之宗”,“渊”,深奥的意思。道体深奥啊,万物好像都是从这里面产生的。这里的“宗”代表根本的意思。“宗”字上面是宝盖头,是孕育生命的母亲子宫的象。下面是“示”,字形即供桌上面摆块肉,代表祭祀祖先。所以,我们说道家思想基本上就是坤卦的意象。老子不说“似万物之祖”,而说“似万物之宗”,因为“宗”代表阴性的、柔性的,也代表含孕万物。“万物之宗”,实际就是无极老母。人走了就归“宗”,就回归老母的怀抱了。故《庄子》第六篇是《大宗师》而不叫《大祖师》。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磨钝自己的锐气,消除与别人的纷争,调和自己的光芒,混同周遭的尘俗。这里的“其”,表示从自己到与之交往的群众及环境。这一段是道体展现在人间世的具体运用。一言以蔽之,行走在人间世,即使你不愿意,也必然要让自己慢慢往这方面磨炼。那就是,既要让自己内心协调,同时也要协调好同其他人的关系。
“挫其锐”的“挫”,就像用锉刀把锐利的器物磨钝、磨圆滑一点儿,以使之不那么有棱角。因为,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就是“挫其锐”的特性。同样,一个人如果锐气太盛,既伤人,又伤己。
“解其纷”,即消除纷争。人事的纷争与纠纷好麻烦,如乱麻、乱丝一样。即使你一个人独处,不跟任何人接触,有时还会自寻烦恼。道有自然无为、虚静无私的特点,这就是道体的“解其纷”的功能。人生的纷扰、纷争与纠结不消除掉,那人生就没有幸福可言。
“和其光”,即调好自己的光芒。老子在第五十八章说,道“光而不耀”,所以,人要“和其光”。一个有才华的人,本身就是个发光体。如果他发出的光太耀眼的话,就会“刺伤”别人。周围那些没法发光的人就嫉妒他,觉得他很刺眼。所以,有时候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你的光芒已经带来莫大的麻烦。这样一来,你还是光芒四射的话,那你的敌人就不知道有多少了。因此,既然发光不能挡住,就要想办法让发出的光温暖一点儿,以创造人际的和谐,而不是对立冲突。“和”字的造字,真是太美了。人有时候为什么会无法心平气和,与人家和平相处,用句玩笑话来说,大概是肚子没吃饱饭。因为“和”是“禾”“口”相组合而成,代表要让人的口中有粮食,冲突就不会那么多。和平无价,和平红利是最值得珍惜的。与人斗争太苦了,最后不会有真正的赢家。人要想办法与别人和,就像光自然而然发出来,又不让人家感觉到讨厌,相反让人觉得很温暖。《易经·乾卦》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履卦也强调“和”,《系辞传》说“履以和行”“履,和而至”,就是要和平解决困难,渡过凶险。谦卦更是强调“和”,不仅强调人与人要“和”,人跟动物之间要“和”,而且,人与天地、鬼神都要能够和。
“同其尘”,“同”就是《易经》同人卦“同人于野”的“同”,即要跟乡野之人,也能交成朋友。老子在第四十一章说“大白若辱”,这也是“同其尘”。道家最重视坤卦思维,要人能“厚德载物”,跟群众打成一片,还能够发动群众、创造形势。如果这个都做不到,跟群众的隔阂太大,还能做成什么事呢?当然,“同其尘”,也不是说让自己变得很俗气。外面虽然与别人打成一片,可是内心依然保持着本真,就像孔子说的“涅而不缁”(《论语·阳货》)。这个境界就是外化而内不化。同人卦讲“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清高,人家都很浊俗,你还能通什么天下之志?所以,人绝对不可以有架子,故意摆出虚骄的身段,那是没用的。
人如果做到了“挫其锐”,自然就容易“解其纷”,做到了“和其光”,个性再怎么发扬,也不影响你与群体的相处,就能“同其尘”了。老子这一章讲得更实际了。只要你不嫌世俗“脏”,完全不凸显自己,也不会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就能和任何人都打成一片了,绝不至于像伯夷、叔齐一样,一尘不染,难以在社会上发挥作用,最后只能饿死在首阳山。
“湛兮似或存”,神秘又深沉啊!像是若有若无地永存着。老子这句话和《易经》的一些卦爻辞的笔法都很像。譬如,乾卦第四爻“或跃在渊”,坤卦第三爻“或从王事,无成有终”,离卦第五爻“出涕沱若”“戚嗟若”。老子好像是个老滑头,用很多疑似词如“或、若、似、似或、象”来描述“道”,让人感到恍恍惚惚。这也说明了,老子之“道”的展现是灵活变通的。
这里的“存”字,颇有意味。我曾经在讲《易经》的时候,提到“存”和“在”的区别。“在”是讲当下发生的事情。“存”则要放眼于未来了,有永恒的意思。譬如,我们现在不需要用钱,可是为子孙将来忧,就给他先“存”点钱。《易经·系辞传》就说“成性存存,道义之门”。人最好能做到在自己“在”的时候,完全在当下干得很欢实,即活在当下;当将来离开人世之后,即“不在”之后,还能够有“永存”的意义,这就很圆满了。
“湛”是神秘而深沉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处人间世时,人秉持逍遥、齐物、养生三种境界之后展现的新境界。有了这种境界的人,深不可测,但是,他很自在,不会自寻烦恼。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谁产生了它,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存有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谁把“道体”产生出来的呢?谁让“道用”发挥出来的呢?简单来说,可以用《庄子·大宗师》里的一段话来说明:“夫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意思是说:道是自己为本,自己为根,在没有天地之前,自古以来一直存在;造就了鬼神,造就了上帝,产生了天,产生了地。
老子此处的“帝”是天帝,把天与古代的造物主上帝合在一起了。中国古代所讲的“帝”,就是宇宙的主宰。《易经·豫卦·大象传》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说卦传》说“帝出乎震”,震为《易经》八卦之一,象征宇宙的主宰,也是众生的主宰,所以“万物也出乎震”,万事万物都是从震所象征的最高的主宰上帝生出来的。震所代表的主宰“帝”太重要了。人没有主宰就会随波逐流,不知所措。
当然,《易传》讲的这个帝,并非基督教的“上帝”,而是代表主宰。整个自然界与人类不可能没有主宰、没有秩序,否则早就崩毁了。道应该肯定还在帝之先就已经存有了,并不是任何东西所创造的,但道又是所有一切的创造者,所以,道是一切的根源。
读了《老子》的人,会觉得他的思想对后人影响很深。如你领悟了“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智慧,你就不会觉得人生太苦,面对纷争也是周旋无亏。在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儒家式的侠士像郭靖,古道热肠,为了国家和民族敢于献身,如死守襄阳城,最后夫妻双双殉难。而道家式的人物则与世无争,如杨过和小龙女最后双栖活死人墓,不理人间纷争。可见,儒家人物古道热肠,放不下世人。像杜甫,就是儒家派古道热肠的诗人,他关怀社会,心系民间疾苦。在他的诗中随处可见对社会民间的关注,譬如其《赠卫八处士》一诗就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道家在世俗的应用上则是冷静应对。道与儒,一冷一热。说句玩笑话,如果你修完儒家,再来修道家,可能就得“打摆子”,小心冷热失调。所以,对于一般人来说,最好就是儒道思想兼而有之,两者互补,这就是《易经·系辞传》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