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这本书里所汇集的,是为实践者写的读史笔记。它们是我自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在美国学习政治学、管理、传播学、社会学和历史,以及后来在国际企业就职时,重新审视国故而不断积累的心得。最近几年,我作为媒体财经报道的策划顾问,也有机会采访国际政要、企业家和管理学者,得以进一步深化思想。在整理这些笔记的时候,我大致按管理教育的主要科目做了分类,为的是方便阅读,也为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出版这些笔记的目的,就是为了像与我一样从事各行各业管理实践的人提供一种新的读史体验:富有批判精神但无意贩卖愤恨,长于思辨但不咬文嚼字,充满想象但不脱离现实,饶有兴致但日后也会派上用场。
我们整天工作太忙,无法忍耐空洞说教和烦琐理论;我们每天处理的事太琐碎,也没有必要给自己的脑袋再塞进一些不相干的细节。我们读史,重点是要用自主的眼光去审视或重新审视那些华夏民族共同的,甚至方方面面都被史料专家反复讨论过的经验,以便从中获取那些新近发生、但尚未充分讨论的管理案例里难以得到的智慧和教训。
书的第一章到第三章,讨论的是中国社会三大组织原型以及它们对现代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的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我们的大企业,经常沾染大一统官僚帝国的架势;我们的小企业,很少能跳出传统小农经济运作模式的窠臼;我们社会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或企业在最具竞争力的阶段,都有点军队的风格,虽然这种风格如何得以保持却永远是一个问题。
书的第四章说的是战略:战略的起点,首先是一种不甘心的精神——不甘心受穷,不甘心落后,不甘心机会都被别人抢了去,不甘心失败的精神。你叫它企业家精神也行——但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并不仅限于企业家。
第五章也是战略:如果说上一章概括的是“勇者奋起”的话,这一章的概括,就是“智者做局”。不过“做局”不是骗人,而是一种要求有很大想象力和很高道行的游戏。话说到这个层次上,难免地,我们也会涉及《孙子兵法》里的一些要点。
第六章是关于领导力。我绝对不相信某一个人,即令是天才,具有能够领导一个组织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领导力的各种要素。怎样打造集体领导力才是问题的关键。所以我认为市面上所有教人怎样当一个好领导的书都有欺骗性;不会跟别人配合的领导都是瞎领导,而会跟别人配合的领导,一定都是通过不止一个人来发挥领导力的。
第七章和第八章是“人的管理”。这是一个大题目;我只讨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造就青年,二是如何培育忠诚。中国人讲史,历来要辨别谁是“忠臣”,谁是“奸臣”。不过一个无情的讽刺,是现实生活中的忠奸之辨经常令人啼笑皆非。事实上,很多的“奸”都是被权力惯出来的,而很多的“忠”都是在权力的冷落中显现出来的。
第九章说的是学习:在一个大变局的时代,做管理的人到底学些什么好呢?即便你一辈子学习,你也只能学一些东西,所以,倒不如很专注地去学一些不能不学、不能不想的东西。你不能不学道德,不能不学历史,不能不汲取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重大启示。
第十章是最后一章,讨论的是产品创意、营销和品牌。西方人为什么管中国叫“世界工厂”?这里面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中国生产的产品很多,行销全球,他们不得不服;二是这些产品仅仅只是东西,除基本用途之外,别无更多的意义。可是这种尴尬状况为什么迟迟得不到改变呢?这应该也是跟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相关的一个问题。
张晓刚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