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个商学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3.“招降纳叛”是大功夫

项羽不是没本事,可偏偏却不知道真正的力量在什么地方。那么什么是真本事呢?——那就是把天下所有人的本事都变为自己资源的本事:“夫能因人之智而任之不疑,则天下之智皆其资也,此所谓真智也。”

楚汉相争的时候,虽说刘邦的军力比不上项羽,但在团队的经营上,前者的“道”要远比后者深得多。在刘邦的团队里,不但有从一开始就跟他起事的人,也有与项羽阵营有瓜葛的人,还有不少原先在项羽阵营里然后出走或叛变的人。清人严遂成多有精彩的咏史诗传世,下边一首吊念楚霸王的,就包含这个意思: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独为灵均。(《乌江项羽庙》)

韩信就是在项羽的阵营里待得憋屈才加入到刘邦阵营中来的——不仅韩信,连张良、陈平等大谋士都是被项羽不尊重、不信任、不当回事推到刘邦这边来的。最可怜的是范增,七十多岁给项羽当谋士,结果被老板受人离间后吊销军权,气得出走后还没走到家就病死了。

至今仍有不少人同情项羽。写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他性格的喜爱;就连严遂成的诗,都是写给他的,其中第三、第四句是对项羽的称颂。但对于刘邦、项羽两方之间在用人之道上的悬殊,人们也是历来直言不讳,严也不例外。在这方面,唐人曾有一首诗,是名作:

布衣空手取中原,劲卒雄师不足论。

楚国八千秦百万,豁开胸臆一时吞。(徐夤《读汉纪》)

所谓“楚国八千秦百万,豁开胸臆一时吞”说的也是各方的人力和人才,一时全被刘邦搜罗起来,派上用场。相比之下,项羽这边,“范增一去无谋主”,是一个人才管理失败在先、战场失败在后的典型案例。宋时也有人写道:

八千子弟已投戈,夜帐犹闻怨楚歌。

学敌万人成底事,不思一个范增多?(陈洎《过项羽庙》)

第三句,是说项羽年幼时不爱学习。大人教他写字,他说会写名字就行了;教他击剑,他说击剑只能跟一个对手打。最后,大人问他到底想要学什么,他信口就说要学“万人敌”,大约是领兵打仗。可是学成了那一套又有什么用?诗人问,结果连范增一个人都容不下,不失败也是怪事。

后世兵家评论说:“汉王之于智盖疏矣,以其能得真智之所在,此所以王;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意思是刘邦没什么本事,但能找到真正的本事;而项羽不是没本事,可偏偏却不知道真正的力量在什么地方。那么什么是真本事呢?——那就是把天下所有人的本事都变为自己资源的本事:“夫能因人之智而任之不疑,则天下之智皆其资也,此所谓真智也。”(18)就连刘邦也公开承认“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这就是说要最大限度地调度和支配天下的智慧——也包括招降纳叛,包括比对手更加高超地使用对手曾使用过的人。


(1)出自现代京剧《沙家浜》。

(2)中国人能想到的一个距离最近的范例,就是上个世纪的革命战争中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

(3)戎昱(yù)《出军》。

(4)朱德《感事八首用杜甫秋兴诗韵·攻克石门》。

(5)参阅刘统《中原解放战争纪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230~241页。

(6)参阅黎东方《细说明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271~276页。

(7)阇(shé)黎,来自梵语,意思是高僧。

(8)如《孙子兵法》中“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9)以上诗句依次引自:王昌龄《出塞二首》;严武《军城早秋》;王维《老将行》;高适《燕歌行》;严武《军城早秋》。

(10)以上诗句依次引自:辛弃疾《卜算子》;刘克庄《沁园春》;刘辰翁《摸鱼儿》。

(11)与湖南旧部的诗,见辛弃疾《送湖南部曲》。薏苡(yì yǐ),可食用或入药。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诬陷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被诬陷、诽谤的人;于菟(tú):楚人称老虎为于菟。这两句抒发了因主帅受人诬陷,辜负了能赤手空拳缚虎的猛士的遗憾之情。

(12)“人的因素第一”,经常在西方管理学著作中表现为“people first”。

(13)楚汉相争的中双方政策,见林剑鸣、赵宏《秦汉简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第95~115页。

(14)汪遵《项亭》。

(15)司马迁(韩兆琦评注)《史记·高祖本纪》(长沙:岳麓书社,2004),第202页。

(16)Kerry Sulkowicz, “Worse Than Enemies: The CEO’s Destructive Confidan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February 2004,pp65 -71。

(17)朱淑真(约生活于南宋高宗、孝宗时期),仅次于李清照的女词人。生于仕宦之家,相传其婚姻生活不幸,抑郁而终。

(18)冯东礼《何博士备论注释》(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2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