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桓帝、灵帝时期子书著述
汉桓帝刘志于本初元年(146)六月即位,卒于永康元年(167)十二月,在位凡22年;汉灵帝刘宏于建宁元年(168)正月即位,卒于中平六年(189)四月,在位凡22年。撰于此时期的子书有崔寔《政论》六卷,《刘陶书》数十篇,魏朗《魏子》数篇,赵岐《御寇论》,侯瑾《矫世论》、《郭泰书》一卷,应奉《后序》十二卷、《洞序》九卷,任奕《任子》,陈纪《陈子》数十篇,应劭《风俗通义》,阙名《文检》六卷。
1.崔寔《政论》
《隋志》子部法家类著录:《政论》六卷,汉大尚书崔寔撰。
崔寔为崔骃之孙,《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骃传附孙寔传》载其:“少沈静,好典籍……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明于政体,吏才有余,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指切时要,言辩而确,当世称之。仲长统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注250据此,崔寔之仕,与汉桓帝即位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有关。关于汉桓帝此诏发布的具体时间,《后汉书》卷七《桓帝纪》所载为建和元年(147)四月。建和元年为桓帝即位的第二年,这恰与范晔所记“桓帝初”吻合。那么,《政论》大抵撰于此年或稍后数年间。
2.《刘陶书》数十篇
《册府元龟·总录部·立言》:刘陶著书数十篇。
刘陶是桓、灵时期一位勤于著述且以国事为重,直言敢谏,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的义士,《后汉书》卷五十七《刘陶传》载其事较详。灵帝中平二年(185),陶被宦官所谮,下狱死。其著述情况,范晔云:“陶著书数十万言,又作《七曜论》《匡老子》《反韩非》《复孟轲》,及上书言当世便事、条教、赋、奏、书、记、辩疑,凡百余篇。”注251在东汉末期,刘陶是著述最丰富的作家之一,刘陶《书》数十万言的具体作期不明,但据本传记述材料来看,其大抵撰于桓帝后期至灵帝中平二年间。
3.魏朗《魏子》
《隋志》子部儒家类著录:《魏子》三卷,后汉会稽人魏朗撰。
魏朗为东汉桓、灵之时抨击朝政弊端的“党人”之一,范晔列之于《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这是一篇较长的列传,记述了李膺、范滂等二十一个“党人”的事迹,魏朗为其中之一。魏朗字少英,会稽上虞人。《党锢·魏朗传》载,朗在九真都尉任上,讨破群贼,斩首二千级。桓帝美其功,征拜议郎。顷之,迁尚书。屡陈便宜,有所补益。出为河内太守,政称三河表。尚书令陈蕃荐朗公忠亮直,宜在机密,复征为尚书。会被党议,免归家……后窦武等诛,朗以党被急征,行至牛渚,自杀。著书数篇,名曰《魏子》。注252《后汉书》卷六十九《窦武传》载,桓帝死,无子,窦武于建宁元年(168)立刘宏为帝,即灵帝。是年,武任大将军,执掌朝政,重用李膺、杜密等,并和太傅陈蕃谋诛宦官,事泄被杀。魏朗也于此年受牵连而自杀,其《魏子》撰于“被党议,免归家”期间,即桓帝末所著也。
4.赵岐《御寇论》
《册府元龟·总录部·立言》著录。
赵岐《御寇论》撰于桓帝末或灵帝初,即延熹九年(166)至建宁元年(168)间。《后汉书》卷六十四《赵岐传》载,延熹九年,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经公卿举荐,朝廷擢拜赵岐为并州刺史。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因撰次以为《御寇论》。《隋志》及两《唐志》皆未著录《御寇论》,《册府元龟·总录部·立言》著录之。
5.侯瑾《矫世论》
侯瑾,桓、灵时期文士,字子瑜,敦煌人。《后汉书》卷八十下《文苑·侯瑾传》载其:“少孤贫,依宗人居。性笃学,恒佣作为资,暮还辄燃火柴以读书……州郡累召,公车有道征,并称疾不到。作《矫世论》以讥切当时。而徙入山中,覃思著述。以莫知于世,故作《应宾难》以自寄。又案《汉记》撰中兴以后行事,为《皇德传》三十篇,行于世。余所作杂文数十篇,多亡失。西河人敬其才而不敢名之,皆称为侯君云。”注253可见其为人个性近似于安、顺时期的王符,所撰《矫世论》旨在“讥切当时”,也类似王符的《潜夫论》。范晔《后汉书·文苑传》所列皆桓、灵时期文士,共八位,依次为张升、赵壹、刘梁、边让、郦炎、侯瑾、高彪、张超、祢衡,侯瑾《矫世论》无疑作于此时期。
6.《郭泰书》一卷
《世说新语·政事》“何骠骑作会稽”条刘孝标注引《郭泰别传》:“泰字林宗,有人伦鉴识。题品海内之士,或在幼童,或在里肆,后皆成英彦六十余人。自著书一卷,论取士之本,未行,遭乱亡失。”注254郭泰为汉末声闻遐迩的名士,长于人物品鉴。《后汉书》卷六十八《郭太传》载其建宁二年(169)春卒于家,时年四十二。由此逆推,其生于顺帝永建三年(128)。桓、灵时期盛行人物品鉴,其“论取士之本”的一卷著述当撰于这个时期。
7.应奉《后序》十二卷、《洞序》九卷
《隋志》子部儒家类著录:梁有《后序》十二卷,后汉司隶校尉应奉撰,亡。《隋志》子部杂家类著录:梁有《洞序》九卷,应奉撰,亡。
《后汉书》卷四十八《应奉传》载,应奉字世叔,汝南南顿人。少聪明强记。桓帝永兴元年(153),任武陵太守,在郡抚慰百姓,兴学举贤。坐公事免。延熹五年(162),因功擢为司隶校尉。纠举奸违,不避豪戚,以严厉著称。灵帝建宁二年(169)党事起,奉乃慨然以疾自退。后病卒。注255《三国志》卷二十一《王粲传附应玚刘桢传》裴注引华峤《后汉书》曰:“玚祖奉,字世叔。才敏善讽诵,故世称‘应世叔读书,五行俱下’。著《后序》十余篇,为世儒者。延熹中,至司隶校尉。”注256据此,应奉主要活动于桓帝时期,其《后序》《洞序》大约撰于此时。
8.陈纪《陈子》数十篇
陈纪(129—199),字元方,颍川许昌人。其《陈子》约撰于灵帝初建宁二年(169)或稍后。汉魏之际颍川邯郸淳《汉鸿胪陈纪碑》载,陈纪在汉灵帝初遭党锢,处于家,“既处隐约,潜躬味道,足不逾阈。乃覃思著书三十余万言,言不务华,事不虚设,其所交释合赞,规圣哲而后建旨明归焉,今所谓《陈子》者也……会车驾幸许,拜大鸿胪。实掌九仪,四门穆穆,遂登补衮阙,以熙帝载。不幸寝疾,年七十有一,建安四年六月卒”注257。党锢事发生于灵帝建宁二年(169),此为陈著之时间上限。《后汉书》卷六十二《陈寔传附陈纪传》的记载与邯郸淳《碑》文吻合,有云:“(陈寔)有六子,纪、谌最贤。纪字元方,亦以至德称。兄弟孝养,闺门廱和,后进之士皆推慕其风。及遭党锢,发愤著书数万言,号曰《陈子》。”注258《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陈群传》注引王沈《魏书》曰:“纪历位平原相、侍中、大鸿胪,著书数十篇,世谓之《陈子》。”注259按此三处记载,皆涉及陈纪《陈子》篇数、字数。《三国志》称其著书数十篇;邯郸淳《陈纪碑》不及篇数,但称其字数有三十余万言;《后汉书》称其著书数万言,可见关于字数,两处记载差别颇大,当以范书所记为是。
9.应劭《风俗通义》
《隋志》子部杂家类著录:《风俗通义》三十一卷,应劭撰。
应劭(?—203?),字仲远,一字仲瑗,汝南南顿人,应奉子。灵帝熹平初为尚书郎,后任汝南郡主簿、萧县令。光和至中平间,历为太尉刘宽、邓盛僚属。中平三年(186),举高第,迁御史。中平末(188)至兴平元年(194),为泰山太守。后往冀州依附袁绍,约在建安九年(204)前,卒于冀州。《风俗通义》撰于东汉末期这个动乱的时代。应劭《风俗通义序》有云:“今王室大坏,九州幅裂,乱靡有定,生民无几。私惧后进益以迷昧,聊以不才,举尔所知,方以类聚,凡三十一卷,谓之《风俗通义》。言通于流俗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也。”具体言之,或以为撰于应劭任泰山太守之时。注260可从。《后汉书》卷四十八《应奉传附应劭传》论曰:“应氏七世才闻,而奉、劭采章为盛。及撰著篇籍,甄纪异知,虽云小道,亦有可观者也。”注261《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王粲传附应玚刘桢传》裴注引华峤《后汉书》曰:“(奉)子劭字仲远,亦博学多识,尤好事。诸所撰述《风俗通》等,凡百余篇,辞虽不典,世服其博闻。”注262
10.阙名《文检》六卷
《隋志》子部儒家类著录:梁有《文检》六卷,似后汉末人作,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