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彩的山东船
从福建省的沿海地区上溯到闽江,直达马尾(距离闽江河口约42公里,海运汽船也能到达这个港口),这一路上应该能看到不少有五彩装饰的极其美观的山东船吧。所谓“山东船”指的是在福建和北方海港之间往返的大型货船,它们能到达遥远的山东,甚至能直达如今的大连等地。船体上细细密密地描绘着大鹏和金殿玉楼,涂满红、黄、绿、紫、银等各种颜色,桅杆顶端还装饰着黄金珠。据说这些五彩船船舷相连停泊的时候,甚至让人觉得仿佛看到了龙宫世界的宝船。
福建住民的始祖是闽越(以闽江流域为中心,在福建和台湾、澎湖、琉球等海岛上均有分布的古代越人),这些山东船充分展现了越人造船技术的传统。
从宋代开始,这些用于远洋航海的大型船舶被制造出来,出现了载客二三百人的达两千石的船,甚至有足可载客五六百人的五千石大船。这些船在东亚或者东南亚水域巡回航行。
这些大船的主要制造地是福建和广东。后面也会说到,这不仅是出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是基于技术和造船材料方面的考虑。造船材料主要用的是杉材和松材,福建以出产优良杉材而闻名。当时人们对船体性能有这样的评价:南方的材质基本都适用于海水,而其中海船以福建之产为最优,广东次之,浙江又次之;北方所产的材木不耐咸水,因此并不适用。除此之外,福建还富藏造船所不可或缺的铁材。
这样来说,福建和广东可谓是海船建造技术方面的先进地区。
排在它们后面的是浙江,这是因为处州是杉材的产地。宁波船、温州船也非常有名。
越之国果然是船之国!
不过兵船方面却稍有不同。据《筹海图编》(十三卷,明郑若曾所著,是研究倭寇必不可少的资料)所言,广东船要胜于福建船。广东船船型大,船材使用产于南方的硬木铁栗木,所以在两船相碰撞的时候能够击碎福建船。
顺便提一下, 《筹海图编》中还论述了日本船和中国船的差异:
“日本船和中国船不同,使用的是大木,而且只选相合的材料。连接时不用铁钉,而用铁片固定。而且也不用麻筋桐油,缝隙间仅填埋短水草。总之,造日本船要耗费大量的木材,费用也很高昂,因此非有莫大的财力不能轻易制造。
有传闻称日本制造了成百上千艘大船,但实际上都是无稽之谈。如今看来,倭寇实在寒酸,其船大型的也就能乘搭三百人,中型的能乘搭一二百人,小型的则是四五十人至七八十人,而且低矮狭窄。如果遇到巨舰,想要进行迎击也不容易,轻易就沉没了。因此,他们都很惧怕广东船和福建船。
再看其构造,这种船的船底是平的,因此不能切开波浪。而且风帆总是悬于桅杆正中间,帆端不像中国那样是被挂住的,所以不能被有效利用。顺风的时候尚好,无风以及逆风的时候只能放下桅杆,用桨划船,因此渡过外海怎么也需要一个多月。”
全书大体上都是这样的论调,也不知道到底说中了几分。另外,比较有意思的是,福建奸民还向倭寇提供了技术支持。《筹海图编》中写道:“近年来倭船之所以能够轻易抵岸,都是因为福建沿海的奸民买下倭船,将其船底改造后又交回给他们。改造船能突破波浪,不畏横风和暴风,仅费数日便能到达。”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