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巾军的末路
就像我们一直提到的,红巾军是宗教结社。它在使命感高涨的初期以爆发性的威力在各地迅速蔓延,但是自从龙凤政权逃离宋的旧都汴京(开封)之后,它又迅速地衰弱了下去。这个团体本来就是各色人群的杂合体,有深感世道不平的官吏、读书人、游侠、叛乱军人、农民,等等,能否团结一致几乎全看首领们的手腕。而且即使某种程度上成功地将众人整合在了一起,也会马上陷入内部纷争。
就拿东路红巾军来说吧。那个占据山东的毛贵(他一面实行屯田制,一面对官民田征收十分之二的租税)是个颇有能力的人物,他通过减轻治下农民的税负而获得了人望,在当地扎下了根基,这在以征粮维生的红巾军当中是个特例,但他却死于同伙徐州残党之手。而那些长驱直入,远征高丽的红巾军又在其地中了敌人的计谋,十之八九都有去无回。每股势力都在苦苦支撑。
而在势力退潮的红巾军面前,缓过劲来的元军就像一堵巨大的高墙般压了过来。虽说已经大不如前了,可是元朝的士兵仍然强于业余的军队红巾军,又无装备粮草匮乏之虞。此前屡屡打败仗,不过是指挥官过于软弱和卑怯而已。
这个时候,河南出现了一位率领着义勇军崛起的勇将察罕帖木儿。其祖先出自乃蛮氏,跟随蒙古人来到中原。讽刺的是,他们在红巾军的大本营河南颍水定居,并变成了一个汉化家族。红巾军暴动之后,毕竟还是血浓于水,他带领义勇军投奔了元朝。此后他以元朝将军的身份征战各地,击退各地的红巾军,博得勇士之名。他还攻陷了龙凤朝廷的首都汴京,逼着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逃到了安徽的安丰。
察罕帖木儿被暗杀之后,其养子扩廓帖木儿继承了他的事业。扩廓帖木儿之英勇甚至超过其父,华北全境都被他控制了。此时他受封为河南王,统领着天下兵马,其幕府的威仪足可媲美大都的朝廷。
朱元璋也忌惮这股势力,他派出间谍兼议和使,请求与其通商以表明别无他意,依靠外交手段,极力阻其南下。正好此时元朝一侧也内斗不断,皇帝和其周围的实权人物之间正在上演难解难分的权力斗争,因而元军难以分心南下。
瞄准这个间隙奋力扩张的是吴王张士诚。当时正值山东红巾军溃灭,而占据淮安的徐州党也丧失了领袖,他此时兴兵,一举攻占了江苏北部,又派出勇将吕珍趁势长驱直入,攻陷了在安丰苟延残喘的龙凤朝廷。收到求救信的朱元璋不顾智囊刘基的劝谏,在最危急的时刻倾尽主力前往驰援。素来冷静的他此时像是换了个人一样,采取了轻率之极的行动。后日他回想起来,也为这次有勇无谋之举感到羞耻。不过,他总算是顺利地救出了小明王,将其带回了应天府(南京),时为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对朱元璋而言,小明王是他无论如何也要守住的本尊吧。这已经远不止是一项政策了,而是他的精神支柱。
可是出人意料地,如何对待教主韩林儿的问题却大大改变了朱元璋的想法。应天府里迎来了作为弥勒化身的小明王宋国皇帝,以朱元璋为首的红巾军将领们在中央政厅中书省里摆好了御座,准备行庆贺礼。十余年的战场辛劳就这样献给教主了,朱元璋心中想必也是百感交集吧。
此时,刘基把朱元璋私下请了出来。他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批评韩林儿,称“不就是个放牛郎而已吗?拥戴他干什么!”⑥之后他又将天命的所在向朱元璋条分缕析——真不愧是占术的大家。
朱元璋大概也被此项法术蛊惑了。恐怕此时刘基已让其相信,他终将统一天下并将成为皇帝。他的决心已定,但这还只是他和刘基之间的秘密。
朱元璋紧急下令终止庆贺礼,理由是要反攻最近连连突击的强敌陈友谅(湖北省沔阳人。旧姓谢,祖父入赘陈氏而改姓。渔夫之子,本是县吏,后成倪文俊的簿书掾)。这种非常时期,难道还有心思举行典礼吗?此后,他在红巾军曾占领过的滁州建起宫殿,将小明王安置在了那里。
就这样,看着红巾军整体的动向,朱元璋的立场渐渐地发生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