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历史(八):明帝国与倭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宗教王国

早已风云密布的中原地区有了红巾军振臂一呼,立马一片大乱。徐州的仁侠芝麻李与之呼应,发动了起义,此事之前已经提过。而此前潜藏在淮西的僧人彭莹玉也拥戴湖北东部荆州的徐寿辉起兵。徐寿辉本来是一个布料行商,什么优点也没有,就因为看上去高大伟岸,便被推举成了首领。

韩氏一派被称为东路红巾军,徐派则是西路红巾军。

红巾军的起义引发了下层民众对元朝统治者的抗争。元朝为征讨红巾军召开了军事会议,这次会议上,南人(淮水以南的汉人)自不用说,就是长久以来一直追随元朝的汉人也被疏远了。最后元朝向天下发出命令,让身在各地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全部撤回大都,要将黄河以南的汉人统统逮捕起来。这道命令让黄河以北的汉人几乎全都成了红巾军的支持者。

就这样,红巾军在弥勒信仰的加持之下,其作为争取独立的宗教革命军的色彩变得更加浓重了。此后其势力就有如燎原之火一般迅速蔓延,如奔腾的骏马一般横冲直撞。

元朝派出了讨伐大军,但是百年来的荣华富贵生活让蒙古将军堕落了。他们在军阵中也沉迷酒色,而军队则热衷于掠夺。某位大将在遭受敌袭之后不见了,第二天人们才在战死者当中找到了他的尸体,军队管理的混乱程度可想而知。更有甚者,丞相脱脱之弟也先帖木儿率领二十万精兵带着大量的军备和粮草出征,在某个未见敌人的夜晚,却惊于异响而全军溃散。也先帖木儿被侍者拦住马头,于是便拔刀砍死了侍者,一马当先地逃命去了。堆积得像小山一般的军备和粮草就这样原封不动地落入了红巾军之手。

至正十五年(1355年),红巾军的刘福通将韩山童的遗孤韩林儿从逃亡地迎来,奉为皇帝,以教主名称其为“小明王”。

他们将国号定为“宋”,年号定为“龙凤”,并定都在曹操的出生地亳州(安徽省亳州,鹿邑在其西约五十公里处。位于安徽、河南的省界之处)。此前“棒胡”等人在鹿邑横行肆虐,他们则将鹿邑的太清宫搬过来充当了宫殿。另外,素有威信的杜遵道等人做了丞相,而冷酷的实权者刘福通则在其下做了平章。

红巾王国就这样建立了。不过此后很快,教主韩林儿就专信杜遵道一人,因此刘福通便将杜除去了。红巾军赶上了好风好浪,三年后就进驻了宋故都汴京(开封)的旧皇城,享受到了短暂的荣光。

此时龙凤朝廷的势力范围囊括山东、河北、淮西、河南,特别是以山东为据点的猛将毛贵降伏了元军,其势力直逼大都。大为震惊的元廷甚至开始讨论迁都。此外,关先生率领的军队从山西越过长城远征元上都,焚烧其宫殿,又取道东北长驱攻向高丽。

在另一边,兴起于湖北的西路红巾军南下攻占了湖南,又东进夺取了江西,最终进入浙江,攻陷了杭州。在那两年中杭州著名的钱塘江海潮都不见了,这个异变让人心惶恐不安。

此时西路红巾军的首领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为天完,年号为治平。他们定都于蕲水(蕲州),因弥勒信仰而将中央政厅命名为莲台省。

在此,我们来看一下东、西红巾军用兵的特点,向北进军的东军以骑兵和游击战为特色,而西军则是依靠长江水军来压制江南。

现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译注

《国初群雄事略》卷七:兵不嗜杀,一也;闻善言则拜,二也;俭于自奉,三也;厚给吏禄而奸贪必诛,四也。——译注

《国初群雄事略》卷七:我诸事无不经心,法不轻恕,尚且人瞒我。张九四终岁不出门,不理政事,岂不着人瞒。——译注

《国初群雄事略》卷一:朝廷多事,百姓贫苦无告。吾闻颍上香军起,官军无如之何。此男子取富贵之秋也!——译注

《渊颖集》卷五《论倭》:今之倭奴非昔之倭奴也。昔虽至弱,犹敢拒中国之兵,况今之恃险且十此者乎?——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