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历史(八):明帝国与倭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北地狱、南天堂

既然说到了海运,接来下就说说运输的货物吧。不用说,所谓货物指的就是大米。

很久以前中国就流传着“江浙熟,天下足”的谚语。江浙指的是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也就是长江三角洲地带。这句谚语说的是,如果这些地方丰收了,就不用担心天下没有饭吃。

这是元灭南宋时候的情况:

华北、华中由于靖康之变和金朝灭亡而两度经历动乱,大地一片荒芜。因此在来到此地的蒙古人看来,江南之地简直就像是天堂一般,引人无限向往。在平定江南之后,北方的汉人为了生计而陆陆续续移居江南,而且赴江南工作的官员在任期结束之后也完全没有返回的意思。心急如焚的世祖为此想了一个对策,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颁布命令,在黄河、淮河、长江的渡口设置监视官,除了有公务,禁止所有人前往南方。正可谓北乃地狱,南为天堂。

说来江南的富足可不仅仅是有大米,江苏、浙江还是盐的大产地,也是生丝、棉、绢织物的主产地。简而言之,江南就是中国经济的大动脉。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元朝末年的元统、至元年间中央财政对江苏、浙江的依存状况。

租米方面,从全国汇集到大都的一年份总额大约是一百三十万石,其中江浙占了40%左右。在租米之外,还有金三百锭(锭:①重量单位,一锭等于五十两,一两大约为37.3克;②纸币单位,交钞一贯等于一两,交钞两贯可换银一两,其后交钞的价值暴跌)、银一千锭、钞一千万锭、生丝一百万斤、棉七万斤、棉布四十八万匹,而江浙负担了其总额的一半。江浙地方真可谓是元朝的命脉。

占据这个宝库地带的就是元末群雄之一——张士诚。

海运为方国珍、粮道为张士诚所控制后,大都的情况十分凄惨。

元朝控制不了这些逆贼,相反地,他们苦苦哀求才好不容易拿到了十万石粮食,然而这也不过是一时之策。那时候首都大都的米价都涨到了一斗六两银的地步。

明代洪武九年(1376年)米价是一斗百文铜钱,因此上述价格几乎是其六十倍。另外,这一时期日本的米价换算过来的话是六十文上下,所以日本的米价大约要便宜三成。不过日本和明朝之间铜币的价值并不相等,所以我们并不清楚这种比较是否正确。而且在洪武三十年前后,明朝的米价也下降了,是洪武九年时价格的四分之一。这样一来,反而是日本的米价要高出两倍以上了。

另外,大都不仅被切断了南方的粮道,更赶上了华北爆发大饥荒。大都的王公贵族们身披锦绣,珠玉缠身,却在艰难地忍饥挨饿。普通民众的惨状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饿死者将近一百万,据说大都的十一座城门外都挖了万人坑,用以掩埋尸体。那时候数百只猫头鹰通宵达旦地厉声叫唤,持续了数月之久。据说居庸关的杜鹃鸟都叫了,这是天下的凶兆。

都城之内阴云密布,有识之士在窃窃私语——元朝的气数怕是不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