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师资建设:专业的爱给特殊的你
问:您是怎样走上行政道路的?
俞:我刚来学校的时候是做老师,后来担任一些行政职务,1998年当大队辅导员,2007年当副校长,分管教学,2010年升任校长。我当校长是老校长推荐的。当时觉得做行政和当老师好像也没有太多区别。老师更关注课堂教学,我工作一两年就开设公开课,欢迎特殊教育学校的其他老师来听课交流。
当校长后,要管理的事情就多了。首先,不能把杨绫子学校的招牌砸了,要把它发扬光大。第二,要改变原来封闭办学的格局,要开放办学,提倡融合。第三,留住优秀的老师,同时吸引新的师资,把杨绫子学校办成一所更专业也更有影响力的学校。第四,要寻找各种资源,要走出去。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在这个学校里成长,家长能满意,老师们能从工作中找到价值。
杨绫子是杭州上城区的公办学校,由政府财政支持,招收的是上城区户籍的符合条件的孩子。杭州其他区也都有特殊学校,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唯一的特点,可能是我们的规模比较大、比较全。按照国家现在提倡的,往学前和职业高中“两头延伸”。我们也开辟了职业场所,这是其他学校没有的。
问:杨绫子的教学改革,是什么样的情况?
俞:教学改革,我们首先要明确培养孩子的目标是什么,定位是什么。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学前阶段是做好康复的有效期,比如让讲话、走路有障碍的孩子通过康复的手段改善能力。对学前教育我们实行1+X的课程改革,以前我们没有正规的课程改善孩子们这方面的能力,现在就增加了这一部分的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我们更加强调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因为这些和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是以主题的形式呈现的,所有这些课程的话语体系都是围绕生活来开展。比如买菜的主题,买菜涉及选择菜、搭配菜、烧菜,语文中就要认识菜的名字,要懂得造句表达“我要买菜”的意思,懂得沟通、对话;数学要会在生活中用,比如买某个菜多少钱。在买菜的场景中要综合地培养学生们语文、数学各方面的能力。同样换一个场景,例如去超市也是一样的,虽然场景有所不同,知识点是一致的。
高中,我们更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工作挂钩。例如烹饪,至少在家里可以做一餐饭,不会饿死。能力更强的孩子甚至可以掌握一门技艺,出去工作。我们有一个孩子在永和大王工作,他每天的任务就是煎荷包蛋。
问:您觉得学校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俞:教师的生涯发展是学校的重中之重。学生是学校之本,而每个学生的成长是离不开老师的。每节课都需要老师去上,每个孩子都要老师亲自去带。作为特教老师,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专业的教学、专业的“爱”。对于校长来说,培养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大专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比较少;另外,很多年轻人可能不会选择特殊教育专业。所以,我们首先在选择优秀的特教教师这个问题上遇到困难。我们也想呼吁优秀的年轻人去报考特殊教育师范,来从事特教工作。第二个是教师在职的培养,也碰到很大困难,国内从事特殊教育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和院校机构比较少,这也需要我们不断呼吁推进。
此外,在社会如何包容我们特殊学校的学生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社会上有没有更多的人真正接纳这些孩子,融合教育如何真正推进,这些都存在困难,包括师资配比、社会人的接纳等等。这些都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问:现在特教老师的待遇如何?
俞:一般。报酬都是根据国家统一的标准发放。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工资是一两百块一个月。不过那个时候房价也不高。当时还是需要父母一定的支持。
问:您觉得通过什么办法可以吸引好的师资?
俞:薪酬激励当然是一部分,但提供发展的环境和空间也是非常重要的。杭州有13所特教学校,它们的工资可能比我们要高,工作压力也没有我们大。毕竟我们的课堂是开放的,必须有十分的力量就拿出十分,在这里不可能混日子,我们的优秀团队可以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提升自己的可能。给老师们提供一个愉快的工作环境,才有可能向老师们提出工作上的要求。
现在学校一共有85个老师。老师是分组的,比如特奥幼儿运动是体育组和康复组一起合作做的。教学方面分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组。大型活动会统一安排,岗位职责不同。现在学校的老师年轻人多,尤其是2010年以后我们争取了一些编制。
我认为特教老师不能是保姆式的老师,很多外界的人士都把特教老师看作保姆,我们觉得一定要凸显特教的专业性。年轻老师只有找到自己的专业,才有存在的价值,才能被别人尊重;如果自己都把自己看作简单的管理老师,就很难有所发展。
我们强调凸显专业地位,也就是专业能力。一方面,我们招老师要求非常严格;另一方面,在职教师的学习和提升也很重要,凸显特教老师的专业性,这样也增强了老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
早年大家对特教老师是存在偏见的,觉得普通学校教不好才会去当特教老师。我认为要改变这种认识,特教孩子不是一般人能教好的,普通学校教不好,特教就更教不好了。以前没有关注每个孩子的需求,所以觉得教这些孩子很简单;现在我们要求关注每一个孩子对教育的需求,就要科学地分析每个孩子的情况、制订科学的方案,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提升,然后再评估。比如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孩子的增量在哪里,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支持。
其实我们对学校老师的评估没有一个硬的指标,要在特教学校混日子也是可以的,无需这些科学的教育方法。我们激励老师的方式首先就是爱心,也就是凭着良心工作;但爱心背后一定要有专业,专业的爱才能让孩子有所成长,否则单纯凭爱心只能是纯粹的管理。
我希望老师能够体会到职业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首先是自己内心的感受,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工作可以给孩子带来变化,这是这个职业的价值之一;还有别人的尊重。别人的尊重怎么来?当孩子因为你有了成长,家长就会对老师的工作有认同,同行会认同,普通学校的老师会敬佩。所以要通过专业的爱帮助孩子成长。
俞林亚校长(后排右三)和师生们在一起
比如说,我们这里的两位体育老师都很出色,在体育方面不仅仅是校内的工作完成得很好,校外的活动也都带动起来了。他们从学生的能力出发设计活动,比如自己编早操、组织每年的特奥运动、带校队、做融合活动,等等。
在评估老师方面,我不会特别强调他的背景、他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我会更在意工作的实际状况,只要他在这个岗位上用心地做,给孩子、给班级带来改变,出身不重要。
问:您来杨绫子学校20年了,学校有哪些方面的变化?
俞:首先,我觉得要做好基层,再有发展。学校最早在杨绫子巷,杨绫子巷只有2米多宽,那时候比较小,学生人数也不多,老师也很少。2006年搬到这里有一些拓展,现在有完整的小学、初中、高中。又开辟了企业就业,注重打造接纳特殊孩子的融合、包容的氛围。
问:在学校拓展的过程中,有没有碰到问题?
俞:资金当然非常重要。我始终相信,只要把工作做好,得到大家的认可,一切都会有的。如果你什么都没做,就伸手问人家要,这是不行的。
问:学校有没有派遣老师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您有出国交流的经历吗?
俞:教师出国学习有,每年两三个,由政府资助。我之前去美国、澳大利亚学习过。美国的特殊教育是〔居于〕世界前列的,以融合教育为主,一般也都设置在普通的学校中,不论是政府的财政支持,还是师资的专业性,都非常强。这都是我们要学习的。
问:除了政府之外,学校还和哪些机构有合作?
俞:有社会企业、公益组织等等,只要是真正以公益为目的的合作,我们都很欢迎,无论是组织机构还是个人的合作。企业会给我们的学生开辟实践和拓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