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脑保持平稳运转,克服思维惰性
⊿适宜孩子
上课不能跟上讲课节奏的孩子。
⊿学习问题
课堂上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听课效率很低。
⊿经典案例
小强在课堂上经常遇到这种情形:乍听到老师提出某个问题,自己不加思考就能说出答案,自我感觉这个答案是正确的,而结果往往答错。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许多孩子对于小强的这种经历或许并不陌生。
⊿心理咨询
在课堂上,由于老师单向的、滔滔不绝的讲解,或者由于疲乏劳累,而同学们又不善于调控自己的精神状态,或者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当老师要求大家实施某项行动或提出某个问题要求回答时,由于正处于某种神志恍惚的状态,不能对老师的讲解、提问、指令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思考,只能囫囵吞枣、模糊作答、盲目行动,思维能力、辨别力处于低能状态。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为“催眠效应”。
也就是说,孩子大脑中形成的那些似乎正确且容易得到的答案,会产生安全和镇静作用,它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自以为正确而结果恰恰相反”。
⊿指导计划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1)让孩子既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休息,做到劳逸结合,使自己始终处于热情的、饱满的、健康的精神状态。
(2)让孩子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自觉地进入学习活动的角色。
(3)让孩子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使大脑机器保持平稳运转的工作状态,克服思想上的惰性。
(4)让孩子养成善于钻研、深思熟虑的学习思考习惯,防止一知半解、模糊应对等不良倾向。
假如孩子做到了以上几条,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思维惰性对自己学习的影响了。
⊿亲子互动
巧娶文成公主
公元634年始,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两次派机智善辩的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向唐太宗求亲。禄东赞在长安求亲时,各国来求亲的使者很多。唐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要前来求亲的使者先解答几个难题。哪一国使者能够解答,就答允跟哪国和亲。
第一道题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
第二道题是把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小马驹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哪匹马驹是哪匹母马生的。
唐太宗又命拿出一百根上下一般粗的木棒,令使臣认出头梢。
最终,聪明的禄东赞破解了这些难题,为松赞干布娶回了美丽的文成公主。
如果你是禄东赞,怎样解决这几道难题呢?
最佳做法:第一道题:禄东赞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孔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
第二道题:禄东赞把母马和马驹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马驹的饲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马驹分别奔向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认出来了。
第三道题:禄东赞将木棒放进水里,因为头重尾轻,重的沉下,轻的浮在上面,从而认得一清二楚。
通过这个互动题目,可以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发散思维,不受以往的经验所困,有效消减思维惰性。